理论教育 比较中外汽车设计的特色

比较中外汽车设计的特色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提出汽车造型设计其实无所谓“中国风”还是“国际风”,因为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天性,重要的是要让多数消费者满意。您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应该更多地追求中国味还是国际范儿?所以汽车造型设计兼有艺术和技术的特质,追求的是消费者愿意买单、工程上能够实现以及性能和成本上最佳平衡的“美”。

比较中外汽车设计的特色

【精彩语句】“中国元素的体现能让整体造型和谐、消费者赏心悦目是最重要的。过分执着于一些太具象的表达,可能反而会弄巧成拙。”

“好的造型设计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而在产品品质有足够保障的前提下,造型的作用就会变得突出。”

【编者按】

本文提出汽车造型设计其实无所谓“中国风”还是“国际风”,因为对美的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天性,重要的是要让多数消费者满意。同时,汽车造型既是艺术问题,也是技术问题,还需要考虑成本和法规,又受品牌的影响。自主品牌应该在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造型设计的创新和进步。

汽车观察:作为国际车坛上的后起者,中国汽车有着更多的选择机会。您认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是应该更多地追求中国味还是国际范儿?

赵福全:首先,创意和造型的目的是为了让车好卖,离开这一目的,一味追求中国味或者国际范儿都会出问题。我个人认为,造型设计不要过分强调是国际化还是中国化,首要考虑的还是目标消费群体的审美需求和喜好,这样消费者才可能愿意买单。有的设计师设计的产品自己认为很满意,但消费者不喜欢,就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其实就是因为他没明白这个道理。

汽车观察:为了从模仿抄袭的质疑声中快速走出来,自主品牌车企的汽车设计有意识地多加一些中国元素,是否能成为自主原创的一种捷径?

赵福全: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车企当初抄袭模仿,并不是因为我们设计不出有中国风格的车型,而是企业造型决策者们有一种心理误区,认为像国外知名品牌那样的造型消费者肯定会认可,比自己推出全新造型风格的车型风险要小,所以就变成了“拿来主义”。简单模仿虽然不值得肯定,但决策者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思路还是对的,自主原创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个原则。

汽车观察: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都有不同的具象表达,中国文化元素适合在汽车上体现吗?

赵福全:在不同时代,人们对文化元素的理解也不一样,既有本民族文化比较浓的元素,又有国际化潮流的元素。我个人认为,由于网络经济发达和市场的国际化,80%~90%的流行元素变成了全球共享的东西,剩下的属于不同民族特有的东西。另外,每个民族都有向上、正气、吉祥等情感元素的不同表达,如中国人喜欢大红,欧美人喜欢深色,日本人喜欢浅色等。中国元素的体现能让整体造型和谐、消费者赏心悦目是最重要的。过分执着于一些太具象的表达,如把中国结灯笼之类的放到车上,也可能会弄巧成拙。

汽车观察:您主持开发的中华系列和吉利熊猫车型,是否运用了不同的设计元素、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设计风格?这样经典的创意设计,是如何达成的呢?

赵福全:中华骏捷、尊驰看起来比较时尚大气,在线条与尺寸大小之间的匹配上都有体现,可能显得更“国际化”些,但实际上这其中也有中国元素的体现,例如中华前格栅中间是分开的,体现的就是“中”字的形态。熊猫当然在整体形象上“中国味”更足,因为熊猫本身就是中国独有的代表性动物,其圆润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不仅中国人喜爱,外国人同样喜爱。这些堪称经典的造型设计,源自在设计师创意前,必须先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前期输入,即高层关于造型方向的正确输入;同时,决策者还要按照这个方向去进行甄选和指导修改,这个过程非常重要。(www.daowen.com)

汽车观察:造型设计不仅要考虑外观,还要考虑性能和技术,如何兼得?

赵福全:造型首先得“美”。可是有很多“美”可以画出来,但造不出来;还有些“美”虽然在工程上能够实现,但不能满足技术性能和制造成本的诉求。例如,风阻系数低的造型节能效果好,外部造型的一些凸起可能漂亮,但会引起不必要的风噪。又如,前照灯造型如果过于复杂,工艺上就难以实现,成本也会偏高。再如,行人保护等安全法规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限定了外部造型的形态,等等。所以汽车造型设计兼有艺术和技术的特质,追求的是消费者愿意买单、工程上能够实现以及性能和成本上最佳平衡的“美”。

汽车观察:您如何看待中国车企把研发中心建在国外,而国外车企把研发中心放在国内的现象?

赵福全:这很正常,双方都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中国企业对中国消费者很了解,但创意设计能力还有欠缺,需要走出去向人家学习。外国企业拥有一批优秀的造型师,有很强的创意设计能力,但对中国消费者不了解,所以要走进来学习。

汽车观察:中国元素比较明显的车,是否在国际市场上也能受到欢迎?

赵福全:其实,中国元素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其内涵太大也太多,有点漫无边际。显然不是所有的中国元素用到车上都会让人喜爱,而且很多元素也很难用简单的线条或型面来表达。但人类的审美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共通性和趋同性。真正美的东西,在全世界大多数地方都会受到欢迎。比如加工精细的高纯度钻戒,一些豪华车型气宇轩昂的造型,这些可能不是借用某个民族元素为哪个国家特意设计的,但事实是外国人喜欢,中国人也很喜欢。因此,如果有天才的设计师能够把中国元素运用得好,使其设计的车型富有和谐、大气、自然的美感,那他不仅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喜欢,还会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从文化元素出发,抽象出美学的本质特性,通过线条、型面反映到消费者喜好的具体造型上,这是我们在造型设计时应该重点研究的地方。

汽车观察:要想在全球市场真正立足,中国汽车品牌必须有自己清晰的品牌形象和内涵,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该怎么办?

赵福全:中国品牌弱,主要是品牌内涵不足以及产品力不强造成的。而产品力不强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和质量上。当然,创意造型差,产品力也会下降,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例如,老捷达桑塔纳的造型创意也不突出,但一样卖得很好。自主品牌汽车中有很多超越它们的造型设计,但销售量却无法比肩。所以我们应该在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上下功夫,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创意设计上要做到紧跟潮流,稳步提升。当产品力不够时,过分在造型设计上标新立异反而会被视为另类,毕竟我们的品牌号召力还无法达到引领造型趋势的地步。当然,在产品品质有足够保障的前提下,造型的作用就会变得相对突出。如韩国汽车的崛起,首先是其产品力的不断提升,而同时造型的进步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过相较于韩国文化元素,恐怕他们还是更依靠于国际的、时尚的造型设计。相比之下,日本车企的造型创意相对保守中庸,让人觉得国际时尚元素不足,这也影响了其产品的销售。如果日系车能够跳出保守的创意,可能会带来销量上的新突破。

总而言之,好的造型设计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中国在汽车造型方面不应输给竞争对手,同时更要在技术和质量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汽车之林。

(本文根据赵福全教授2014年5月28日接受《汽车观察》专访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