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年轻人就业:避免陷入的误区

年轻人就业:避免陷入的误区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3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比较我特别绘制了两条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中国从业者事业成就感曲线,如图5-7所示。不过年轻人在择业时,还是需要考虑外企普遍存在的“天花板”规律。另一方面,外企的定位决定了其战略决策、研发等很多核心工作可能永远不会放到中国;即使担任中国区的高管,对于总部而言也只相当于中上层,主要负责执行,而不是战略的制定与决策,也少有掌控全局的体验和机会。

年轻人就业:避免陷入的误区

1.误区之一:盲目跟风、迷失自我

正如前面提到的,“最好的选择就是做你自己”。因此,年轻人在择业时,切不可一味追随别人,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常常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以管理和技术两条职业路线为例来做说明。

第一种是根据众人的选择和该选择最终的前景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内在的逻辑是,既然大家都想走管理这条路,显然说明管理路线更好;管理路线比技术路线所能达到的所谓人生顶点更高,所以我要走管理路线。可是如果自己在管理能力和素质方面明明没有优势又如何呢?那就拼命学管理,于是选了一大堆与管理相关的课程

第二种是根据自身特点和性情喜好来规划职业生涯。这种思路的核心是适合别人的路线并不一定也适合我,人生真正能够到达的高度才是我的参照。因此与其效果不佳地盲目弥补劣势,不如选择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的职业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明明管理能力不足,却一心只想着“当官”,结果在职场中疲惫不堪,最终可能也只做到科长。而如果早一点认识到自己的性情更适合埋头钻研技术,然后选择技术路线一门心思做下去,也许可以顺利达到高级工程师或者专家级别。

如此看来,第二种思路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正确方向。如图5-6所示,盲目的职业设计只会导致人生疲惫和成就缩水,远不如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显然,对于一个并不适合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来说,比技术路线更高的职位终点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的结论是,人生的关键不在于你选择的目标有多高,而在于你最终能达到多高,这两者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谓“can do”(能干)和“enjoy doing”(喜欢干),是截然不同的,要快乐地工作当然必须是“enjoy doing”。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培养、发现、挖掘和锻炼自己的个人兴趣和潜力。如果干工作的感觉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那就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而且也一定会干得很好。

5-6 人生不看终点有多远只看你能跑多远

2.误区之二:目光短浅,只看眼前

首先,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宏伟志向是人生成功的前提。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过低的人生目标容易造成自满,失去上进的动力。而只有想成就事业,才有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如果自己都不想成就事业,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等于零。

当然,我们也不能急功近利,那样有害无益。人生路漫漫,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发展,这个代价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年轻人往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同时,“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坚持不懈,一时的困难和挫折不应成为改变理想、降低要求的借口。而且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与自己的人生大目标一致。

其次,看重发展机遇和获得人生乐趣。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我一直坚信“有本事我可以淘汰老板,没本事老板终将淘汰我”。那么,在择业时我们究竟应该关注什么?薪资?职位?待遇?地域?这些因素当然都要考虑,因为人总是要先生存,然后才能谈发展。但是如果只关注眼前的薪资、职位、地域和待遇,那就是短视,实际上真正最重要的是有没有学习提高的平台、人生跃升的机遇。因此,发展机遇远比薪资、职位、待遇和地域重要得多。此外,职业生涯的升华在于寻找到人生的乐趣。也就是说,不要把事业当成枯燥的功课或工作,而应充满激情地去面对人生。

最后,要有长远规划,思考人生如何增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我们要不停地问自己,“我的人生还能不能增值?”大家在择业时往往会面临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选择,我们就以此为例做一些分析。显然,外企不论从起步薪资,还是地域环境等方面往往具有明显优势,但是必须清楚,外企在个人的发展潜力方面也存在劣势,见表5-3。(www.daowen.com)

5-3 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比较

我特别绘制了两条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中国从业者事业成就感曲线,如图5-7所示。可以看到,最初在外企的成就感更强,提升得也更快,但是随着从业时间的推移,在外企工作的成就感就很难再提升了,而相比之下期望值还在不断提高,因此成就感反而会降低,直到最后不得不接受现状,成就感趋于稳定。相比之下,在本土企业如果踏踏实实一直认真干下去,虽然初期的成就感可能不高,提升也较为缓慢,但随着自身的成长,能够主导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最终的成就感会反超外资企业,并有持续增长的空间。

5-7 不同职业路线选择可能的成就感曲线

这两条曲线当然不是绝对的,一些外资企业也给本土精英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充分的决策权。不过年轻人在择业时,还是需要考虑外企普遍存在的“天花板”规律。一方面,在外企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优秀,而不是简单的个人优秀,外企大多有成熟的体系和规范,甚至可以说有谁没谁都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往上走,你的压力就越大,因为所做的工作比你年轻的人完全可以胜任,而且成本更低。另一方面,外企的定位决定了其战略决策、研发等很多核心工作可能永远不会放到中国;即使担任中国区的高管,对于总部而言也只相当于中上层,主要负责执行,而不是战略的制定与决策,也少有掌控全局的体验和机会。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时间推移,在外企的发展空间与个人需求就会出现落差,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成就感下降的根本原因。

当然,上述分析并非说明外企是差的选项或者不可选择,关键在于择业者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外企能不能提供给你,然后才能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

3.误区之三:轻浮急躁,好高骛远

理想和幻想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本质上却是天差地别。梦想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就等于理想;而同样一个梦想,如果怕吃苦、不奋斗,就等于幻想。当代青年有时候被质疑缺乏实干精神,往往“有想法,无行动”,结果还是零。还有一些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屑做”,也只能是一事无成,最后被社会淘汰。实际上,吃苦耐劳永远是优良的品质。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高的职位也要从基层干起,职业生涯的“一夜暴富”在多数行业都是不可能的,也并不可取。

4.误区之四:本末倒置,目的不明

年轻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向自己的惰性挑战,严格要求自己。其次必须始终明确自己的首要目标和主业副业。例如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先要保证圆满完成学业,如今部分学生将“学生干部”当成了“社会活动家”,要知道从事学生工作、进行社会实践的本意就是锻炼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如果因此影响学业,这本身就是管理能力低下的表现。我个人建议,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精力分配采用“7∶2∶1”原则,70%的精力用于基础知识学习,20%的精力用于实践能力提升,10%的精力用于管理能力的培养。最后,“管理好自己”要从管理自己的时间做起,我们要把精力用于做重要的事情,而不是紧急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