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叶:中国转型新篇章

20世纪中叶:中国转型新篇章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 年后,随着国家政权的更迭,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冷战下敌对的东西方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的敌视、封锁、禁运等措施,使上海与西方的正常交往无法再维持下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大批外国人回国,而来沪的外国人很少,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常住外国人剩下700 余人,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

20世纪中叶:中国转型新篇章

1949 年后,随着国家政权的更迭,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冷战下敌对的东西方关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的敌视、封锁、禁运等措施,使上海与西方的正常交往无法再维持下去。 [15] 这时候党中央要求上海“无论公营或私营企业,都应设法摆脱对帝国主义经济的依赖,并应把为国内生产、为中国人民服务作为今后上海一切企业生产的方针与发展方向”。

上海与西方世界广泛而密切的联系阻断了。上海“逐渐纳入了整个中国的发展轨道”。经过1949 年到1956 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外资企业或撤走,或被接收、合并。随着瑞典维昌洋行于1962 年2 月结束在上海的业务,百余年来在上海经济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西方企业消失了。 [16] 在上海具有外国背景的文化、教育、卫生机构,曾在上海的社会生活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样无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继续存在下去。上海的国际移民,在数量上与国内移民相差甚远,但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大批外国人回国,而来沪的外国人很少,到20 世纪70 年代末,常住外国人剩下700 余人,不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 [17]

1949 年以前,上海是商工并重、商业为主的多功能经济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执行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方针,以及国防战备的需要,上海由制造与消费并重的“工商都市”变成一个比较纯粹的“生产型城市”,工业成为这个城市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18]上海变成了工业的上海。其中重工业发展又比轻工业更为突出。另外,上海还通过产品调拨以及提供人员、设备甚至整建制企业的输出方式大力支援内地工业建设。1957 年,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上海将改造和发展工业的目标明确为把上海建成为全国发展新技术、制造新产品的一个工业基地。1963 年,上海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我国一个先进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基地的目标(表1.4)。

表1.4 1949—1958 年间上海工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比较(www.daowen.com)

资料来源: 上海市统计局《胜利十年:上海市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的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年,15 页。

1950 年,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1956 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及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三大改造”,从此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956 年,在上海市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占32.2%,公私合营工业占64%,合作社工业占3.3%,私营工业(主要是个体手工业)占0.5%。在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经济占23.3%,公私合营经济占69.7%,合作社经济占5.1%,私营经济(主要是个体商贩)只占1.9%。 [19]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从一个国际大都市逐步转变为中国的一个大城市,从一个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工业和计划经济的城市。此为上海城市的第二次重大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