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挖掘世界城市理论中的原住民生存之道

挖掘世界城市理论中的原住民生存之道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 年,弗里德曼将世界城市的判断标准进一步修正为:世界经济融合的职能;空间组织与协调基点;全球经济控制能力;国际资本积累之地;国际与国内移民的终点。萨森认为,全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关键动力在于其集中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使它们具有了全球控制能力。从西方有关全球城市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本地居民并没有成为讨论的中心问题,但也有学者已触及本地居民边缘化议题。

挖掘世界城市理论中的原住民生存之道

早在1889 年,德国学者哥瑟就曾使用“世界城市”来描述当时的罗马巴黎。1915 年,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师格迪斯(Patrick Geddes)在其《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世界城市是“世界最重要的商务活动绝大部分都须在其中进行的那些城市”。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Petter Hall)在其所著《世界城市》中指出,世界城市是指那些已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国家的贸易中心;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娱乐业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部门。

1986 年,弗里德曼发表了《世界城市假说》一文,阐述了有关世界城市的几个基本观点。 [17] 第一,世界城市基本位于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美、日、欧国家,也有一些出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美、日、欧接近的所谓半边缘地区;第二,世界城市拥有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这是世界城市特定的经济产业体系;第三,世界城市对全球经济文化生活发挥重要影响力—对全球市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第四,世界城市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多样性,虽然未形成固定标准,但出生地为外国的人口占城市人口的百分比却能够反映世界城市的开放性;第五,世界城市的特征是文化生活的多元性,呈现为官方语言的多语种化以及市权利机构对非本土文化一视同仁、多种族小区“马赛克”式的生存、各种族居民对市政的积极参与等;第六,本地居民的边缘化—世界城市过去为世代居住于此的居民提供特权,现在扩及外来人士,本地居民在城市精英队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原有城市生活中的地方色彩趋于淡化。1995 年,弗里德曼将世界城市的判断标准进一步修正为:世界经济融合的职能;空间组织与协调基点;全球经济控制能力;国际资本积累之地;国际与国内移民的终点。

萨森对纽约伦敦、东京3 个最顶级的全球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萨森认为,全球城市在世界经济中发展起来的关键动力在于其集中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而使它们具有了全球控制能力。全球城市具有以下4 个基本特征:第一,高度集中化的世界经济控制中心;第二,金融和特殊服务业的主要所在地;第三,包括创新生产在内的主导产业的生产场所;第四,作为产品和创新的市场。作为一个社会学家,萨森还研究了全球城市的两极化与社会不平等以及移民、非正规就业问题。

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从流动空间的角度,把全球城市描述为世界范围内“最有直接影响力”的节点以及中心。因为“城市不是依靠它所拥有的东西而是通过流经它的东西来获得和积累财富、控制和权力”。

从西方有关全球城市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本地居民并没有成为讨论的中心问题,但也有学者(如弗里德曼)已触及本地居民边缘化议题。中国香港学者吕大乐从全球城市转变中的阶级分层出发,研究了香港本地人的处境问题。他认为,在全球化压力下,本地人在逐渐失去其优势,不仅是低技术和低工资的一群,还扩散到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和中层管理人员,从而出现社会张力和不满(表5.10)。 [18](www.daowen.com)

表5.10 2011 年香港工作人口按职业及出生地的分布

续表

资料来源:周俭《社区 空间 治理》,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年,184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