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

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力宏观布局亦称国家总体布局,指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总体配置。生产力的宏观布局是生产力布局的战略环节,关系到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总体部署和轮廓方向,因此,在生产力布局的各个层次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

生产力布局亦称生产力配置,指生产力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即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生产力布局是一个由点、线、面、网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生产力布局包括工业生产布局、农业生产布局和交通布局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业生产布局。如果从国民经济的不同角度进行考察,生产力布局包括国民经济宏观布局、地区和部门的中观布局以及地点微观布局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民经济宏观布局是确定全国性的生产力布局的总体部署,带有全局性战略意义;地点微观布局是基层单位的布局,是具有局部意义的战术性布局,但却是生产力布局的最后落实与体现;地区和部门的中观布局则介于国民经济宏观布局与地点微观布局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整体看,宏观布局对其他两个层次具有指导意义,其他两个层次的布局必须服从它的利益和需要。下一层次的布局应当服从上一层次布局的要求,微观布局应为实现宏观布局服务,但宏观布局也必须顾及微观布局的需要,合理的微观布局是宏观布局的基础。只有这样,各个层次的生产力布局才能层层相连,环环相扣,组成一个生产力布局的大系统。因此,必须按照生产力布局的三个层次,由上而下地布局生产力,使之趋于合理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宏观布局亦称国家总体布局,指全国范围内生产力的总体配置。它是从国民经济总体来考察各个部门生产力在全国不同区域的分布与组合。如根据自然条件与经济条件将我国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四个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生产力的宏观布局是生产力布局的战略环节,关系到全国生产力布局的总体部署和轮廓方向,因此,在生产力布局的各个层次中的地位最为重要。生产力的宏观布局必须注意经济区之间的不平衡布局,贯彻经济区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实现宏观布局合理化。只有搞好国家总体布局,才能为搞好下属各层次的布局提供基础,才会对未来的社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产力微观布局亦称地点选择,是指生产单位内部生产力各因素的布局,即从经济实体考察的各企业的选点定址以及厂(场)内生产力要素的配置。在每个生产单位中,从原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加工制造到产品运出的全过程,必须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条件和劳动对象所需的空间,做出合理的分布和安排,以便实现有效的配合和流畅的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通过合理的微观布局,可以使企业群体内部按性质分类、按功能分区,分别组成各种功能小区,如工业区、文化区、居住区等。同时,通过集结布局、区位优选,即依据技术经济联系,为企业配套成体系,进行相对集中配置,形成企业群落,在企业群内又根据指向性规律或其他规律的要求,选择最优厂址,以达到企业群体的最佳效益。(www.daowen.com)

生产力布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分工在空间的表现,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各类行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源不同,不同地域所拥有的生产资源不同,这就产生了一定的行业如何配置在合适的区域才会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问题。生产力布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比如,农业发展需要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黑龙江省土地条件居全国之首,因此成为国家粮食主产地之一。山西省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煤、铝土矿、镓、耐火黏土和沸石等矿藏储量居全国第一,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三十多种,非常适合发展采矿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