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任务特征与员工积极前摄行为之间的关系

任务特征与员工积极前摄行为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且,帕克等已证明了柔性角色导向对任务自主性与前摄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这些能力素质正是个体表现出积极前摄行为的必备条件。这表明长期从事复杂工作的个体,由于其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深化与提升,所以其有能力去表现出一系列的任务性积极前摄行为,比如,剖析工作失败的原因,避免再次犯错,或者通过人际关系等途径搜寻关键业务信息等。

任务特征与员工积极前摄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任务自主性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影响

任务自主性属于工作特征模型的维度之一,是指一项工作给任职者在安排任务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方面,实际上提供了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性及自主权。[4]国外部分学者已经证明员工在任务自主性较高的情境下更可能产生前摄行为,包括前摄性工作行为(Parker et al,2006)、建言行为(Van Dyne & LePine,1998)、亲社会性的规则破坏行为(Morrison,2006)、角色扩展行为(Axtell & Parker,2003)与建议改进行为(Axtell et al,2000)等。兰克等(Rank et al,2007)证明任务自主性与积极服务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参考前文扎根研究中的典范模型,任务自主性可作为积极服务行为发生的条件之一。任务自主性越高,意味着员工对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越强,员工的工作自主权也越大,所以其更可能为了实现卓越绩效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积极前摄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个体自我效能的信息源主要包括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与生理和情绪状态。而相对于其他三种信息来源,亲历的掌握性经验是个体自我效能信息中最强有力的来源,对自我效能形成影响最大,能够产生更为强烈、更为普遍的效能信念。[5]由于任务自主性能够给员工提供获得新技能的机会,所以它可以提供亲历的掌握性经验的来源(Parker,1998)。并且,员工对情境的控制力越大,感受到的自我效能信念也越强(Gist &Mitchell,1992)。因而,任务自主性可能通过增强亲历的掌握性经验和任务控制能力,来加强个体的自我效能。国外已有一些研究证明了任务自主性可以增强自我效能(Speier & Frese,1997;Parker,1998;Axtell & Parker,2003)。自我效能在任务自主性与个体进取行为之间产生中介作用(Frese et al,2000)。由于超角色自我效能是基于自我效能概念的拓展,所以这两种概念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的属性,因此,本研究作出如下假设:

H3a:任务自主性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及两个维度(任务性和参与性积极前摄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b:超角色自我效能在任务自主性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当任务自主性较高时,员工会因为对更多的工作具体事项拥有决策权,而逐渐对这些决策过程与长期目标产生占有感(Parker et al,2006),根据帕克等(Parker,Wall & Jackson,1997)的观点,这会影响员工对于工作角色与环境的解释,使其形成柔性化的工作角色导向,主动地扩展自己的职责范围。所以员工会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地表现出一些超越组织规定的职责范围之外的行为,例如,主动关心重要客户的生活情况,尽可能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具有柔性化工作导向的员工会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紧密结合,因而,更易表现出积极前摄行为。并且,帕克等(Parker et al,2006)已证明了柔性角色导向对任务自主性与前摄性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中介作用。因而,本研究作出如下假设:

H3c:柔性角色导向在任务自主性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二)任务复杂性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日趋差异化、工作扩大化与丰富化在企业内日渐普及,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在相应增加。坎贝尔(Campbell)[6]将与任务复杂性相关的研究归纳为两类视角:(1)基于人与任务互动的视角,强调一项工作对于任职者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要求程度,表现为一种客观的任务复杂性。例如,专业性的工作一般被视为具有较高的复杂性;(2)基于心理过程的视角,强调任务的心理维度,并将任务复杂性等同于工作丰富化的一系列构念。[7]例如,任务重要性、任务完整性等就属于基于心理过程的任务复杂性。这种视角对于任务复杂性的理解,相对于前者表现为主观的任务复杂性。

基于人与任务互动视角,复杂性的工作对员工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员工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锻炼,反而强化了员工进行前瞻性思考与克服困难的能力(Rank et al,2007)。这些能力素质正是个体表现出积极前摄行为的必备条件。例如,根据扎根研究中的典范模型(参见表3-4),客户管理岗的任务复杂性较强,能够出色完成任务的员工,往往具有较强的洞察力、灵活的人际沟通能力、敏锐的反应能力、出色的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能够促进员工表现出积极服务行为,有利于其进行部门之间互动,挖掘客户潜在需求,最终既可维系老客户,又能发展新客户。同时,任务复杂性反映了一项工作具有的挑战性程度(Hackman &Oldham,1976)。科恩和斯库勒(Kohn & Schooler,1983)指出任务复杂性可以增进个体主动性导向。弗雷泽等(Frese et al,1996)在一项纵向研究中证明员工对任务复杂性的感知能够预测个人进取行为。这表明长期从事复杂工作的个体,由于其综合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深化与提升,所以其有能力去表现出一系列的任务性积极前摄行为,比如,剖析工作失败的原因,避免再次犯错,或者通过人际关系等途径搜寻关键业务信息等。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www.daowen.com)

H3d:任务复杂性对任务性积极前摄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帕克等(Parker et al,1998)提出工作扩大化是增强超角色自我效能的途径之一,工作扩大化能够促进超角色自我效能的正向变化。工作扩大化意味着工作的控制程度与复杂性都得到了提升。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工作扩大化可以扩展员工的日常工作任务,使他们可以亲身体验自己有能力完成复杂性更高的工作,即获得了亲历的掌握性经验。因为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认识最为可靠,所以亲历的掌握性经验能够对自我效能产生较大的影响(Bandura,1997)。同样,长期从事高复杂性工作的个体,也会从工作过程中获得能够驾驭多种角色的信心,因而可能具有较高程度的超角色自我效能,并且超角色自我效能具有动机性,可以决定个体的行为。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e:超角色自我效能在任务复杂性对任务性积极前摄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从心理过程视角出发,工作的复杂性越高,员工感知到的任务重要性与责任感就越强,因而会将工作目标与个体目标联结的更加紧密,会更加宽泛地理解自己的工作角色,主动地将更多的任务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即从事复杂性工作的员工更易表现出柔性角色的任务导向。柔性角色导向反映了个体将外部结构(例如组织目标)内部化的过程(Gagne & Deci,2005)。帕克等(Parker et al,2006)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柔性角色导向可以预测员工的前摄性工作行为。所以,员工对任务复杂性的感知,通过对工作角色的定位更加柔性化,而使其更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积极地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努力克服困难,主动搜寻重要业务信息等。因此,本研究作出如下假设:

H3f:柔性角色导向在任务复杂性对任务性积极前摄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

(三)时间压力对员工积极前摄行为的影响

时间压力是指员工感知到需要快速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度(Baer &Oldham,2006)。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外已有部分研究指出时间压力与较高的员工主动性之间存在关联性(Fay & Sonnentag,2002;Sonnentag,2003)。时间压力作为个体压力因素,会给员工造成一种紧迫感。结合扎根研究中的访谈记录,多数被访者都感觉到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强度过高,所剩的工作时间不足以完成任务等,员工认识到其所处的情境使他产生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因此,员工可能会通过主动搜寻业务信息,与客户建立友好关系等方式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在工作过程中注重分析每次失败的原因,避免犯错或失误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实现任务目标,从而缓解时间压力所带来的消极体验。员工表现出一些积极前摄行为可以被看作为了保证工作目标能够按时完成的一种策略。因而,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g:时间压力对任务性积极前摄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