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趋势: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升级与运营管理现代化

新趋势: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升级与运营管理现代化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更新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因为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不一致,产生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性。(三)运营管理手段方面,由手工管理转变为计算机管理管理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手段的计算机化和办公自动化。运营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运营管理要求科学化的管理。

新趋势:传统生产管理模式升级与运营管理现代化

虽然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和严酷的现实,但我国企业应该清楚地看到,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运营管理模式,“跳跃”过“第一次生产方式革命”的阶段,直接迎接“第二次生产方式革命”的挑战。那么,我国企业必然会产生翻天覆地的根本性变化,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所以,更新我国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企业运营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方式方面,从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精益生产

按照精益生产的要求,企业应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其具体形式是拉动式生产,即企业的生产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准时地组织各环节的生产,一环拉动一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松弛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尽善尽美地满足用户需求。拉动式生产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各环节都按自己的计划组织生产、靠大量的在制品储备保任务、保均衡的做法,使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来,减少储存,最终做到生产与市场需要同步。

(二)生产组织方面,从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所谓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各生产阶段内的物流和信息流则是以零件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生产一个产品,要把一个个零件设计出来,再把一个个零件加工出来,即实际工作是以零件为单位进行的,但它并不能改变整个生产过程以产品为单位的特性。也因为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不一致,产生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性。现代生产管理要求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即整个生产过程中,从工艺设计、计划编制、生产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都以零件为单位组织安排,它不仅在生产阶段内部物流和信息流的传递是以零件为单位,而且在各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也是如此。这样,可使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成为“一揽子”计划,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因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脱节,使得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间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即整个生产过程受到严格、有序的控制。

(三)运营管理手段方面,由手工管理转变为计算机管理

管理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是手段的计算机化和办公自动化。目前,大多数企业处于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化管理的过渡时期,计算机还处于局部运用当中,如人事档案、劳动工资、材料库存和成本管理等单项管理。对于市场预测决策、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和控制、产品设计、工艺工装和产品的生产制造等方面,仍然没有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制造资源计划(MRPII)、成组技术(GT)和柔性制造技术(FMS)等计算机管理的方法。

近20年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使企业的经营计划、产品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营销等一系列活动有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从而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它的应用和普及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这种技术的巨大潜力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充分发挥的,必须建立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综合管理体制与模式,并进一步朝着经营与生产一体化、制造与管理一体化的高度集成方向发展。

(四)在生产品种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www.daowen.com)

我国传统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和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使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灵活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以肯定地说,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将越来越成为主流。

(五)管理制度方面,由非制度化、非程序化、非标准化转变为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成为我国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运营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运营管理要求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注释】

[1]孙明波,高举红.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97.

[2]邓可.运营管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192.

[3]孙明波,高举红.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