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独特特征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独特特征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传统商业精神非常具象,有财神,有商规,有来自儒家与佛家的熏染,实业救国、利国利民是主旨,与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一脉相承。譬如大禹治水,奠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基础,使我们国家稳定发展了几千年。另外就是建立了会计制度,这是一件与现代企业密切相关的事。综观清末民初,中国商人和实业家的功业事迹成长经历。在实践中,张謇目睹了一些企业家由于不节约生活奢侈而“倏尔即败”的现实。

中国近代企业家的独特特征

中国的传统商业精神非常具象,有财神,有商规,有来自儒家与佛家的熏染,实业救国、利国利民是主旨,与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一脉相承。《中国十大商帮》大都是在清中后期和民国二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大资本家、大老板。如胡雪岩、沈怀仁张謇。在时代变革之中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不论是温商、晋商、徽商、京商、鲁商、沪商、川商、闽商还是粤商、台商都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求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离不开管仲讲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中国字“企”,“人”字下面一个“止”或者一个“足”,一个人站在那里,踮起脚向远方望,远远地看,眼光放远,准备做一件事影响后代,影响未来,这叫“企望”,不是希望。“企望”,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大。“企业”,我们要做一番事业,有远大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坚定的信念,对国家要有长久的贡献。广东话的“企”是房屋和家,意指人停下来或驻足的意思,或许能让人安顿下来,就是“企”字本义吧。而另一个意思是“实业”的意思,实业是近现代的名词,特别是满清末期,以日本明治维新做榜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希望满清政府走富国强兵、变法维新的路线,进行现代化,做一点实际的事,就是实业,才出现“实业家”这个名称,那个时候很少用“企业家”这个称谓。

另一个名称“事业”。我们经常听到现在人碰面问,你老兄做什么事业?事,职也。通常事业不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跟实业、企业有差别,超出实业、企业的范围,如发展铁路、修建新藏、川藏公路航空业也是个事业。真正的航空实业是发明及制造飞机,这个大事业叫做实业,实实在在的,是企业、事业同实业的差别。《易经》里面,孔子解释过什么叫“事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的事,使老百姓社会得到利益,得到安定,这个叫做事业。譬如大禹治水,奠定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基础,使我们国家稳定发展了几千年。另外就是建立了会计制度,这是一件与现代企业密切相关的事。大家都可能会以为会计制度是来自于西方。不是的,中国几千年前就有。大禹治水以后,召集天下的诸侯在浙江绍兴茅山,会稽天下,做了总结统计,把国家分为九州,九州又指中国。茅山后改名“会稽山”,“会稽”就是“会计”,大禹最后死在会稽山。

明清郑和西洋开始,中国对外对内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从贸易中发财的商人,把资本投资到实业、土地、房产之中,开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到了清末,洋商从通商口岸纷纷进入中国,外国兵舰打着为商人商业保驾护航的幌子,也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学东渐,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盛宣怀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末不仅诞生了十大商都,而且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商人和企业家。

1晋商的杰出代表,“汇通天下”第一票号的乔致庸

2红顶商人胡雪岩;

3五金大王叶澄衷;

4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洋务代表人物盛宣怀;

5山东章丘出身的瑞蚨祥的掌门人,有儒商之称的孟洛川;

6张裕葡萄酒的创始人,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张振勋(张弼士);

7北洋实业的主持人、开平矿务局总办周学熙;

8状元实业家张謇;

9上海闻人浙商代表虞洽卿;

10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创办人,著名实业家和爱国华侨简氏兄弟(简照南、简玉阶);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氏兄弟(荣德生、荣宗敬),他们信奉的人生哲言是: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11著名的棉花专家、昆剧传习所的创办人、上海工商名流穆藕初;

12聪明又自负的沧浪商贾、民国著名实业家严裕棠(1880~1958年);

13著名银行家、号称“中国的摩根”陈光普,认为做人做事应该“人争近力,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

15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

16民国金融鬼才、金城银行创办人周作民;

17中国纺织印染工业先驱刘国钧,认为:日日行,不怕千里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事万事;

18煤炭大王刘鸿生投资火柴、水泥、毛织等业;

19中国航运之父、民生公司创始人卢作孚,中国灯泡之父湖西园。

20“猪鬃大王”古耕虞;

21排名“财神”胡雪岩之上的“有风骨的一代商人”古平原;

22“十三行”首富伍秉鉴(1769-1843年)。

综观清末民初,中国商人和实业家的功业事迹成长经历。可总结如下特点:

其一:儒商,士大夫气节,独善其身,兼济苍生

以清末状元张謇为代表——一帮文化学者,感怀实业校园的梦想,以入世者的姿态,树立起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勤俭、任事、担当、仁爱、慈善

张謇自幼受传统文化熏染,以儒家伦理来完善自身成为他伦理观的主体。提倡积极入世,以“立德”、“立功”、“立言”成就理想人格,“立德”是儒家人生观中“三不朽”之首。但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能与生俱来,也不能骤然幸至,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磨练和点滴积累。

节俭是一种美德,同时又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方面。在张謇看来,节俭就是节用,克服过多的物欲,不为物欲所役,保持高尚的操节,要“立德”就必须“节俭”。张謇崇尚节俭不仅出于“立德”的考虑,更主要的是“立功”。更将“出将入相、治国安邦”的传统儒学观赋予了新的内涵,他顺应了发展生产力的社会要求紧扣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赋予传统儒家人生观以新的内涵,把“立功”具体成了“立国自强”的考虑,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兴实业、办教育、广慈善的实践活动使“立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张謇有着拳拳爱国之心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认为“立国出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欲富强吾国,舍实业无由也”,即兴办实业和教育是救国的重要手段。而节俭则是这些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首先节俭可使人养成高尚之节,而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形象,无疑可增强凝聚力、号召力、赢得人们的信任与爱戴,这样在兴办事业时,就会取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不节俭就难以维持和发展事业。在实践中,张謇目睹了一些企业家由于不节约生活奢侈而“倏尔即败”的现实。

再次,节俭也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客观要求。通过节俭可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改变民族资本企业在“商战”中的不利地位。

张謇不仅自己崇尚节俭,而且全方位的、多渠道的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在学校教育方面。对师范学校的学生要求尤为严格,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者应自养成节俭的习惯,否则将来就不能言传身教,去感染和要求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张謇更强调要强化管理、努力节能降耗,杜绝和减少浪费。在实业、教育和社会活动中,他更是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把关、力争少花钱、多办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之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謇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大生企业集团的掌门人,他有条件有理由过奢侈的生活,然而崇尚节俭是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结合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创业实践进行的理性思考后的结果。他无视世俗的偏见,特立独行,言传身教,发挥节俭的表率作用。他说:“应该用的,为人用。一千一万都得不眨眼顺手就用;白用的消耗的,连一个钱都要想想,都得节省。”

张謇把“勤”与“俭”紧密结合。一方面他恪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位,社会本位、先义后利等宝贵遗产,提倡精神,强调个人的社会义务。他认为,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标准不在于其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在于为社会做贡献之大小。因此,不必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天地立志,为民生立道。

卢作孚比张謇有过之而无不及。卢作孚(1893-1952),重庆合川人,民生公司的创始人、中国航运业的先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www.daowen.com)

辛亥革命前,宣统二年在成都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五四”运动,参加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国学会,主张“爱国教育”。任泸州永宁公署教育科长时,积极开展通俗教育活动。后产生“实业救国”的念头,弃学从商,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他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卢作孚白手起家创办航运,开辟嘉陵江渝——合航线。组建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建了中国唯一的民办研究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率先建成乡村电话网络;开辟了被誉为重庆北戴河的北温泉公园。

卢作孚生活非常简朴,常着一件白布衣服、麻色粗布长裤,妻子和子女和他一样都穿粗布衣服。在公司,他和职工一样排队就餐。每次检查工作,也和基层职工同吃同住。在公司招待所吃饭,一律照实付钱。宴请客人也十分朴素,有一次请省主席刘湘吃饭。吃什么呢?是南瓜焖饭,外加每人一小碟泡豇豆炒碎肉末。

卢作孚一生为人简朴勤奋,不抽烟、不喝酒、无不良嗜好、不贪污、不舞弊、不谋私利。民生公司有盈余,多用于扩大再生产。他两袖清风,在农村没有土地,在城市没有房地产。

其二:华侨企业家的爱国、爱家、民族气节、深刻的传统文化基因、坚韧不拔的性格

国内实业家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之精华,崇尚节约,尚能理解,但是对留学外国多年,还能保持中华克勤克俭,廉洁自律的作风,则不能不叫人匪思和叹服。

穆藕初(1876-1943),名湘玥,上海浦东人,祖籍苏州洞庭东山。上海工商名流,昆剧传习所的创办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棉花专家。

早年从事资产积极改良活动。宣统元年赴美国,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学习农科、纺织和企业管理等。1914年,获农学硕士,学成归国。

穆藕初1915年,与袍弟共建大纱厂。1916年出版由他翻译的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泰罗的著作——《工厂适用管理的管理法》,并推行其管理法。此后创办了上海厚生纱厂、郑州豫丰纱厂。期间办植棉试验场,著《植棉浅说》,致力于改良棉种和推广植棉事业。参与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

穆藕初虽留学外国多年,但还保持中华克勤克俭的优良作风,当他已创建两家纱厂的时候,月薪却是400元,伙食约6元,房租24元。当他接任中华劝工银行行长时,婉拒每月120元的车马费。

穆藕初做事公私分明,公物公款,一丝不苟。他说公家的钱,要和用自己的一样爱惜,一样节省,一样斤斤计较,一样文文打算。“不宜吝啬,要用得得当,用得恰如其分”。“公私分得清楚,不得假公济私,不得以私损公”。穆藕初的财产在他生前都散去了,都用在中国教育文化事业中了,他认为这些都是该花钱的地方。他的好友黄炎培评价他“黄金满筐,而君萧然”。

陈光普(1881-1976),中国银行家,原名辉祖,后易名辉德,字光甫,以字行世。江苏镇江人,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1909年毕业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1915年6月创办上海商业银行,始终以“服务社会,顾客至上”为宗旨,致力于银行近代化,20年间从七八万元微薄资本的“小小银行”成长为中国第一大私人银行,拥有几十个分支机构,创造了中国金融上的多个“第一”。

陈光普虽然成为中国银行界首屈一指的人物,但勤勉俭约却是他终生不变的生活态度与习惯。陈光普出生于一个小的商人家庭。艰苦的环境、父母的勤勉节俭,使得陈光普从小就了解了生存的艰辛,养成了勤俭的习惯。无论是在武汉当学徒时,还是美国留学时,或者是创办上海银行时,他都一如既往的保持着勤勉俭约地生活态度。当他已成为国内为著名的社会人士时还常说:“银行家宜于讲求撙节,养成俭德,万不可提倡奢华,亟宜从根本上思想上处处小心谨慎,务求事事朴实节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庶可力图振作。”

陈光普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很少吸烟和喝酒,虽然办银行长达几十年之久,但个人财产并不多,他节俭的习惯在当时的企业家中较为罕见。陈光普不仅坚持勤勉俭约的人生观,还将其灌输给员工。他告诫员工:“大事业皆由心血换来”,要求大家:均应认明一真正之人生观,向之做去,个人与公司方有发扬广大之希望。夫忠实质朴,为立身之基础,奸巧侥幸终归于失败。银行一事是耐劳守苦者终身之职业,但绝非吾人投机发财之地……吾人欲求生存,唯有忠于职务,勤勉俭约,守份知足,保定真正之人生观,方不致于受外物引诱,以致身败名裂为社会所共弃。”还要求青年人:“起居太舒服了,不是件好事。……一个人心中只知求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学习人情世故和做人的道理,把身心献给国家,那么前途的希望正是无穷的。”

范旭东又名锐,字行,出生于湖南湘阴县。中国化工实业家,中国重化工业的奠基人,被称作“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范旭东幼年丧父,随母和兄长到长沙定居,生活十分贫困。曾一度投身保节堂,靠这个“慈善事业”机构供养度日,这使他幼小的心灵种下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思想根苗。在兄长的帮助下,1900年东渡日本留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都帝国大学理科化学系。

范旭东的私德可与学业媲美,他与自己定下三条原则:一、不利用公司的钱财私利;二、不利用公司的地位图私益;三不利用公司的时间办私事。几十年的创业历程,他忠实地履行着他的信条。一直保持着“动不违时,财不过用”的优良品质。他出门不置汽车,家居不营大厦,一生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其事业上。与责己严苛形成对比的是,他待同事非常宽厚,无论厂中高级与低级职员,有技术还是无技术工人,均一视同仁。

其三:明末清初的实业家的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特征十分突出

这些都跟慈善教育密不可分。他们亦官、亦商、亦教、亦善。如乔致庸、叶澄衷、张振勋(张弼士)、孟洛川、张骞、简氏兄弟、荣氏兄弟、穆藕初、陈光普、卢作孚等。

叶澄衷:(1840-1899),又名成忠,浙江镇海人。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在清末被称誉为“五金大王”。

清同治元年,叶澄衷开办了上海第一家华人独资经营的顺记五金洋杂货店,并经营美商美孚公司的煤油,大获其利,经营范围从上海走向全国,从城市渗入各地农村,不到10年一跃而成家资万贯的巨富。叶澄衷追随时代潮流,在民族工业日益兴起的形势下,在上海创办了變昌火柴公司,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一家民族火柴厂。投资中国第一家近代银行,“叶家镇”成为上海9个实力雄厚、名声远扬的钱庄集团之一。

叶澄衷晚年,积极布施慈善事业,出资将“怀德堂”安顿孤寡,建“忠孝堂”抚励族人,设牛痘局施药济贫,每年耗资数万两救济灾民、修桥铺路、兴办水利等。资助10万银两兴办澄衷蒙学堂,后改名为澄衷中学。获光绪皇帝御赐“启蒙种德”匾额。

张振勋:(1840-1916),字弼士,号肇變。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今梅州市大浦县)人。近代华侨资本家。

张振勋涉足酒业、种植业、药材业、采锡业、船运业,生意做到新加坡、马来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成为当时东南亚的首富。张振勋亦官亦商,先后做过驻新加坡总领事、粤汉铁路督办、闽粤农工路矿大臣和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等职。

张振勋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倾注于“实业救国”,给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和举步维艰的革命事业以慷慨支持。鼓励儿子张秩捃加入同盟会,并通过胡汉民暗助孙中山30万两白银。1900年黄河决口成灾,张振勋在南洋募捐百万银两赈灾。张振勋在海外倡导教育,弘扬中华文明不遗余力,在新加坡创办了中华学校和应新华文学校,在他的带动下,新加坡、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兴办了8所华文学校。在汕头设置“育善堂”,为出国学子补助学费。

盛宣怀(1844-1916),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龙溪,字杏荪,清末杰出的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官僚买办。1870年受到李鸿章赏识。次年升为知府官级。1871年畿辅大水,盛宣怀购买衣物散发,这是他第一次从事福利事业。1872年李鸿章委任盛宣怀办理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之后他又进入电讯业,建立上海道广东、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电报线。阻止了外国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电报网。1891年春,在烟台设立胶东第一广仁堂慈善机构。1892年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开始督办铁路。接办汉阳铁矿、大冶铁矿,并在上海创办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1905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李鸿章曾称赞他:“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

旧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建起来的主要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也就是说,盛宣怀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

孟洛川(1851-1939),山东省章丘市市刁镇旧军人,著名商人。

18岁开始负责北京的庆祥、瑞生祥等企业的经营,在最初的20年里生意有了较大的发展。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经营绸缎、洋货、皮货、百货。

在经商的历程中,孟洛川遵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奉行“见利思义,为富重仁”的信条,其经世济民的儒商风范,广为百姓称颂。孟洛川一生多次举办慈善和公益事业。出巨资治理秀江河。每年腊月他都让人做200套棉衣,并用大锅煮粥进行冬赈;夏季做200套单衣,备好茶汤进行夏赈。同时,施舍医药,帮助穷人治病。被人们誉为“一孟皆善”。

张謇提出“立国自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文化、兴实业、办教育、广慈善。其强烈的社会爱国之心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决心要“力矫其弊,为书生争气”,做出一番有益国家和社会的事业,他认为“立国出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欲富强吾国,舍实业无由也”,即兴办实业和教育是救国的重要手段。张謇崇尚节俭,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节衣缩食,而面对国家和民族、能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文教、慈善等公益事业却出手大方、毫不吝啬。

张謇认为“实业可振兴经济,教育能启发民智,而戏剧不仅繁荣实业,抑且补助教育之不足”。1918年和1919年先后在南通创建现代化设备的更俗剧场和我国最早的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以培养人才,实行戏剧改良。以“更俗”命名剧场,意在“更除恶习旧俗,树立文明新风”。通过演出优秀剧目,传统艺术文化,寓教于乐以教育民众。

四川民生公司的卢作孚在抗战时期,都将轮船用作物资和难民的转运,不计较个人得失。还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李姓的富商,他很有钱,但永远都朴朴实实,生活很简单节省,对人很厚道,平时手臂上挂个菜篮,菜篮上面放着报纸,报纸下面都是钞票,台湾银行他还是董事。到了银行门口,警卫不让他进来,不晓得他是老板,他也没有生气,从后门溜进去。在他的篮子里面除了钱,还有很多糖果。见到服务生小姐,赶紧打招呼,吃块糖吧!这就是老一辈的企业家。没有架子,没有耍花腔,没有作怪,没有奇装异服,这就是殷实的企业家。后来他还是电力公司的董事,有很多很多的实业。

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很多人发达了,富裕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财富,他们投身于房地产、金融、网络。中国经济财富排名前十位的有八个都是搞这些金融、房地产、网络公司,很少有搞实体企业的。他们的财富来得去得也快,几乎完全是投机、泡沫经济、虚拟经济……这样生活体现了他们的人格。而我们却看到了金钱异化下的一种近乎变态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大款比富,购名车,修豪宅,修阴宅,世界末日般的狂吃海饮。而近几年“三陪”行业的兴起、“小姐”阶层的出现,不知暴富起来的经营者又有多大的贡献率?世风的日下,他们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这样一群毫无事业心、责任感的群体熏陶下的企业又怎能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而改造我们的民族心理、行为习惯中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弊端,重塑国民的价值观呢?

秉承中华传统文化,勤勉俭约的晚清时期的企业家们,合群思想与时代使命感,以及民族主义爱国思想,其信义观和诚信观在这方面都留下了值得赞叹的业绩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成功的事业源于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格成就非凡的事业。他们在现实的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在经营管理方式上,近代的商人尽管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落后残余思想,但也具备了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开拓勇气与竞争精神,不断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而且敢于与实力强大的外国资本一争高低,许多近代著名商人及其企业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现代企业家作为人类社会的精英分子,理应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着眼于中国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民族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需要企业家,需要企业家精神。

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企业家是种素质,不是一种职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必须走出一批能在世界市场中掷地有声的企业家,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中国腾飞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