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简析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简析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建立在“天人感应”说之上。董仲舒是通过天“授命”来为已经建立起的统治秩序服务的。董仲舒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道德学说,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还用天的意志来论证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从而用它来说明汉王朝的大一统符合天的意志。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简析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刘彻太初元年,终年75岁。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董仲舒出生于一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藏书万卷的大地主家庭。

据传他从小学习就十分刻苦专心,而且有“三年不窥园”(三年之内不去花园观赏)之说,甚至连经常骑的马,都不去分辨雌雄。他为儒家经传所吸引,简直达到了如痴若愚的程度。董仲舒不但学业有专攻,而且学识渊博,所以时人称他为“汉代孔子”。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他和他的老师、当时的名儒胡毋生一起被立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以备咨询,董仲舒被举,参加了策问。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建立在“天人感应”说之上。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是众神中最尊重的神。天是万物的始祖,天不仅创造了万物,而且也创造了人。他认为天地的精气所生的万物,人是受命于天地的,没有比人更尊贵的了。因此天与人是相合的,是合二为一。他所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王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服务的。

董仲舒是通过天“授命”来为已经建立起的统治秩序服务的。他认为汉王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些都是按天的意志形成的。他认为天的意志是尊贵阳而卑贱阴的(“亲阳而疏阴”)。此外,四季也体现了天的意志;春天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天的爱而生;秋天之所以天高气爽,是因为天的严而成;夏天之所以天高气爽,是因为天的乐而养它;冬天之所以严寒,是因为天的衰而藏它。董仲舒还由阴阳的流转与四季的配合,推出东西南北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他说木居东方就主春天,火居南方就主夏天,金居西方就主秋天,水居北方就主冬天。土居中央,称为天润,为五行之主。董仲舒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他说君臣、父子、夫妇,都采用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www.daowen.com)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道德学说,仁义礼智信为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又用五常与五行说相配,以木配仁,以金配义,以火配智,以土配信。“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以后,便成了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董仲舒还用天的意志来论证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从而用它来说明汉王朝的大一统符合天的意志。“君子贱二而贵一”。这里所说的“一”就是“大一统”的“一”,其内容就是“道”。而“道”也是来源于天的,天不变,道就不变。“大一统是永恒的,不变的。维持统治秩序的道,包括“三纲五常”是永远不变的。

董仲舒主张,凡是物必有合,合必定有上,必定有下;有左必有右;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这都是合。阴与阳合,妻与夫合,子与父合,臣与君合;万物没有不合的。但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能转化的。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臣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君。在政治上他主张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是进步的。也恰好适应了当时的统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的思想,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会用灾害以提出谴责与警告。如果不知道悔过,于是就出现惊骇的怪异;如果还不知道畏惧,于是大的祸害就来了。以灾异来谴告,是维护统治者的手段。而“改制”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的一种形式。所谓“改制”,就是新的君王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要迁徙居住的地方,改变称号,改变历法,变易服饰颜色,以表明不敢不顺天。但是,天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等是丝毫没有改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