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市场概况

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市场概况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5广东省各地市体育场地数量资料来源: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

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市场概况

1.竞赛表演业

高水平观赏性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但可以吸引大批运动消费群体,也可以带动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竞赛表演业是健身休闲产业的核心业态,竞赛表演行业的繁荣将带动包括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竞赛表演产业作为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对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职业体育的培育与发展。

职业足球方面,广东省拥有广州恒大、广州富力、深圳佳兆业、梅州客家、梅县铁汉生态等不同级别职业联赛的球队,良好的足球氛围为足球产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以广州恒大淘宝足球队为例,在2013年亚冠夺冠后,其全年比赛门票收入过亿元,继成为当年全亚洲门票销售收入冠军球队之后,2015年,再次夺得亚冠冠军的恒大队,全年门票收入超过2亿元。如今,广州恒大淘宝队拥有20个官方指定球迷协会,共计约2万人,恒大队主场的平均上座人数超过4万人,在人数上领先亚洲其他球队。职业篮球方面,广东省是在一个省份中拥有全国最多的三支球队的省份。广东宏远、东莞新世纪、佛山龙狮等职业男子篮球队分布在东莞、佛山、深圳等地,每个赛季总共有100多场高水平赛事,为扩大影响力,在赛季的比赛地点安排上,广东宏远队还会把主场临时搬到中山、佛山、广州等地,宣传球队文化,发展当地球迷。广东宏远在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联赛表现优异,于2004—2006赛季获得三连冠,2008—2011赛季获得四连冠,2013年再次获得联赛总冠军,职业赛场战绩辉煌的同时向国家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在职业排球的发展上,广东省于2009年11月1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支职业排球队—广州恒大女子排球队,由郎平担任主教练的恒大女排汇聚了包括冯坤、周苏红、杨昊等在内的黄金一代球员,在郎平的执教下,恒大女排成立第一年就获得B组冠军的佳绩,在A组征战的三个赛季中,恒大女排夺得一次冠军、两次获得亚军,并在2013年的女排亚洲俱乐部冠军杯赛场上夺冠。

(2)国际高水平赛事的承办。

除了积极发展国内的高水平职业联赛球队外,每年还会有欧洲顶级足球豪门或NBA球队到广州、深圳等城市进行球迷见面会、举办季前赛等交流活动。2003年,巴西国家队访问广州,门票销售额达数千万元,这也是国外高水平足球队第一次到国内进行交流表演,此后,每年都会有国外高水平球队来广东交流,如2015年广州承办了皇马对阵国际米兰的比赛,深圳承办了AC米兰对阵国际米兰的两场“国际冠军杯”比赛,2016年德甲球队沙尔克04访问广州、佛山等地,同年深圳再次举办英超豪门曼城与德甲豪门多特蒙德的“国际冠军杯”比赛。除足球外,深圳还在2015年10月份首次承办了夏洛特黄蜂队对阵洛杉矶快船队的NBA季前赛,并于2014年开始举办ATP深圳国际男子网球公开赛(此赛事为中国赛季首站的国际性比赛)等国际大赛。

2.体育场馆(地)服务

体育场地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馆场地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广东省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约有15万个,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2.01平方米,已建成绿道1.3万公里,社区体育公园2025个,约有3000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3600多所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利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运动设施。广东省现有各类体育场地146719个,其中,符合场地规格条件的场地142689个,其他类体育场地4030个,室内体育场地13345个,室外体育场地133374个。广东省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78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4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高于全球人均水平1.46平方米,已经提前实现了“到2025年中国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0平方米以上”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广东省全民健身休闲场地中,篮球场地数量居首,共计71240个,占场地总规模的48.56%,在其他参与度较高的项目中,乒乓球场、小型运动场、羽毛球场、乒乓球馆、排球场、室外泳池网球场、足球场地等设施数量依次为12341个、8188个、7166个、3674个、3416个、2860个、2234个、1022个。从场地面积看,广东省篮球场面积最大,其次是高尔夫场地,这两个项目分别占总场地面积的21.73%和18.30%,此外,小型运动场、田径场、健身步道、足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占地面积均超过200万平方米。(详情见表3)

表3 广东省主要体育项目场馆数量及场地面积统计表

资料来源: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节选。

根据统计显示(表4),广东省有38.72%的体育场地分布在校园,占比较第五次广东省体育场地普查大幅降低了20.48%,这表明体育与教育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盘活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体育场地设施,核心在于校园。另外,分布在广场、公园、居住小区/街道和其他区域的体育场地数量占比也有显著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院楼、工矿/宾馆商场饭店、军营的场地数量占比降低,这表明广东省的体育场地逐渐走出单位体制环境,更多的分布在社会公共区域,为普通民众共享,体育场地的大众化、生活化发展趋势明显。此外,乡镇/村所占的体育场比重居第二位,且较第五次广东省体育场地普查有大幅增长,表明第六次场地普查期间广东省在推进农村健身休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做出的重点规划建设已初见成效。

表4 广东省体育场地分布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整理所得。

如图4所示,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中,珠三角地区的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其中的9座城市平均每个市体育场地数量为9731.56个,区域内体育场地数量总数占总场地数的50.70%;其次是粤西区域的4个市,平均每个市体育场地为5763.25个,占总数的17.29%;粤北两个市平均拥有体育场地5354.00个,占比15.71%;粤东6个市平均每市体育场地为4229.00个,占比7.30%。广东省各地市具体的体育场地分布数量如表5所示:

图4 广东省四大经济区域体育场地数量比重图

资料来源:根据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整理所得。(www.daowen.com)

表5 广东省各地市体育场地数量

资料来源: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总体来看,广东省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体系已初具规模,营造了较好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环境,人民群众对于健身休闲活动的场地设施的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广东省大型体育场地(馆)规划建设改革初步成果显著。

3.体育用品制造业

从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内部结构看,2015年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别为2350.58亿元和527亿元,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行业增加值达到498.98亿元,占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增加总值的49.91%。2016年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行业总产出2488亿元,占总产出73.26%。制造业占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69.69%和44.46%;服务业占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9.86%和55.29%(见图5、图6)。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的其他9大类)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1068亿元和649亿元,占比分别为29.91%和54.99%,同比增长3.55%和5.49%。

图5 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出结构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从增加值结构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仍然在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的总产出与增加值中占比最大,而服务业增加值中仅“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一项所创造的增加值就达到469亿元,约占体育服务业增加值的72.15%。相比之下,体育中介服务(2亿元)、体育竞赛表演活动(8亿元)以及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1亿元)的增加值比重较低。

图6 广东省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结构

资料来源:广东省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4.体育培训业

体育培训行业隶属于体育服务行业。体育服务业一般是指以体育场馆为依托、以体育自身的价值和本质功能为资源、以提供体育服务产品为主的各类服务部门的集合,是健身休闲产业的主体业态之一。目前,中国体育培训行业占体育服务行业比重约为20%,由此推算,在实现2020年中国健身休闲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规模时,体育培训行业总规模将接近6000亿元。

广东省近些年来体育培训市场需求旺盛,与之相对应的供给方面也同样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近几年,健身休闲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该领域社会资本空前活跃,体育培训市场又是健身休闲产业当中收益率较高、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短的领域,这也助推体育培训机构数量猛增,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广东省无论是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健康消费观念等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可以预见,广东省的体育培训行业的爆发仍处初期,前景可观。体育培训市场的火爆在数据上体现更加直观,2017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在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上联合发布了2016年度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及增加值数据。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培训与教育总产出达到296.2亿元,增加值230.6亿元,产出值和增量均超过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传媒、体育管理活动、体育中介服务等项目。而从广东省的多个培训班反馈的数据显示,青少年是体育培训市场消费主流群体,青少年体育培训班的火爆正从侧面反映出体育培训市场的旺盛需求及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从市场开放度和竞争激烈程度来看,目前广东省的体育培训市场呈现充分开放、激烈竞争、合作互补的局面。

5.体育社团组织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广东省就如何加快推进全省体育社会组织深化改革,更好的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发布过以下重点措施:第一,要调查研究、分类指导,强化顶层设计依法治体;第二,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第三,要加大投入、完善机制,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保障。广东省体育社团组织的近三年的发展主要围绕以上三点措施建议开展,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省法人登记体育社会组织数量由“十一五”末期的1374个增至2014年的2938个,增幅达113.8%,平均3万余人拥有1个,明显高于全国平均0.21的水平,与此同时也应看到,这一数值与欧美体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每万人拥有11个体育社会组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