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房地产项目交通动线规划优化建议

房地产项目交通动线规划优化建议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线是商业地产项目设计中经常遇到的词汇,意指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联合起来就成为动线。对商业物业进行交通动线规划,必须先了解以下内容:动线规划考虑的因素1)用地形态。动线规划原则1)方便顾客识别。10)采用不同交通手段的顾客流线设计。11)在步行者的流线上设置步行道。2)通道形式规划建议要点。

房地产项目交通动线规划优化建议

动线是商业地产项目设计中经常遇到的词汇,意指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联合起来就成为动线。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由点生线,一个脚印一个点、一串脚印一条线,这就是动线。

对于商业物业来说,交通道路规划将会影响消费者在商业物业中的流动路线、影响消费者在商业物业中停留的时间,从而影响商业物业的经营及其价值。对于商业物业来说,交通道路规划要注重内外道路的衔接,把外部的人流引入到商业物业中去,同时要避免商业盲区,尽量使人流往里面和高层流动。对商业物业进行交通动线规划,必须先了解以下内容:

(1)动线规划考虑的因素

1)用地形态。

2)用地与周边道路的连接。

3)设施的规模体量。

4)停车场规划(整个社会逐步汽车化)。

5)顾客的流线。

6)商业设施后勤业务流线。

7)周边道路。

8)与城市主干道间的关系。

9)来店手段(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步行等)。

10)短时可能会涌入大量人流等。

(2)动线规划设计宗旨

1)以顾客(吸引顾客)为第一宗旨。

2)以商品(销售量)为第一宗旨。

3)以营业员管理为第一宗旨。

如果以吸引顾客为第一宗旨,那么在规划商业设施时应当注意所有的设施、设备的规划都应便于顾客辨别、理解、出入和走动安全方便。

(3)动线规划原则

1)方便顾客识别。

2)方便顾客进出和上下。

3)最好不要占据营业面积。

4)营业时间的确定,销售设施与非销售设施的也大多不同,管理、运营上要注意在销售设施关门后,确保非销售设施所需的通道、电梯等。

5)设置一批能够适应长时间滞留、面向所有家庭的非营销设施,短时可能会涌入大量人流。

6)出入口设置在来店人数量最多、最集中的车站方向,或靠近主要道路的地方。

7)立体交叉。

8)人车分离(购物者与停车场分离、步行者与机动车分离)。

9)货车流线和店员流线、货车流线和购物者流线、店员流线和购物者流线分开布置。

10)采用不同交通手段的顾客流线设计。

11)在步行者的流线上设置步行道。

(4)动线分类

客流动线、员工动线、车流动线、货物动线、弃物动线、避难流线、水平交通、垂直交通。

(5)水平人员动线规划建议要点

1)主次通道宽度规划建议要点。

通道的两大作用是疏散和引导客流。商场通道宽度设置要结合商场的客流量、规模等。一般商场的过道宽度在3m左右。

宽敞的通道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商场的档次,不但可以给经营商家与消费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经营与购物环境,而且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商铺商业价值

主通道是客流导向最重要的途径,主通道的宽度应设置在4~8m,过小的通道,不足以显示项目的档次,更重要的是,难以为商场输送更多的消费客流。

购物中心的平面面积较大,必须通过主、次通道的配合,将客流往购物中心纵深方向引导。根据购物中心规划的经验,购物中心的次通道必须达到2.8~3.6m。否则,纵深较深的商铺就会成为“死铺”,商铺的整体“均好性”将难以平衡,商铺的商业价值与使用价值会下降。

水平动线设计最重要的是主通道动线与次通道动线的设计,一般要求在进入商场之后要有一条明显的主通道,宽度在4~8m,以保证购物人群能够拥有舒适的步行空间,使顾客在穿行主通道时,能清楚地看到商场平层的业态划分。一些高档次的商业综合体它的宽度会更大尺度,如万象城的地下一层及地上一层的主通道宽24m或30m,宽到完全可以在通道上开汽车,事实上万象城的地下一层及地上一层就经常被很多4S汽车店用来做商品的展示。

尺度合理的主副通道设计宽度2.8m、4m、8m甚至12m、16m。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商业要规划合理尺度的购物通道,避免客流高峰时过于拥挤,产生购物不适感或由于通道过于宽敞给人冷清的感觉。

国际商业机构研究表明,当购物中心内通道人均空间为4m2时,每位步行者可以在各个方向自由活动,感觉很舒适;当购物中心内人均空间减至2m2时,步行者将会对周围的人持警戒状态,逛购物中心时产生一定的压力;当购物中心内人均空间减至1.5m2时,步行者之间就会容易产生逆行的冲突,大大地减少了顾客的购物兴趣。因此,在研究商铺间隔和客流导向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2)通道形式规划建议要点。

按照心理学观点,只有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人们才会放心地走进去。因此商场通道的设计必须是直线或大弧形,让顾客站在商场的一边,能通透地看到整个商场。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城市商业街区大多曲折有致,山重水复疑无路,暗含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气息,而北方就更喜欢平直宽敞的空间布局。像这种文化审美、经营习惯和消费心理上的细节差异是通道设计时需要注意的。

人行直线通道应该不要太长以至于令人打消由一端走至另一端之念头,要有一定的变化,开放式的沿街商店及其他方式能使卖场更富吸引力。

适当的改变宽窄,进行流线型的过渡,或者在变宽的部分结合一些景观小品、导示设施或休息设施,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个平面动线的总长度,要使消费者走尽量少的路,而经过所有的店铺。从长度的角度考虑,在经过所有店铺的前提下,总长度愈短愈好。但是如果动线设计适当增加一点长度的时候,可以使一部分店铺的临街面增加,则效果更好。也就是说,从店铺的角度考虑,其临街面的数量越多,动线效果越好。因此,动线设计要综合平衡考虑。

通道曲与直的结合:曲与直结合要达到两个目的:一要使消费者对整体格局有所把握,不至于迷失方向;二是不能过于平直、单调,一望到底,而缺乏了逛的乐趣。此外,曲与直的变化可以改变动线的心理长度,过长的街区适当的增加曲度,可以产生避免街区过长的心理感觉。

平面动线变化的地方,圆角优于钝角、钝角优于直角、锐角不要出现。要平缓地、无意地改变消费者的行进路线,而不是强制性的。

每层楼的客流过道数量,一般1主2辅便可。简单易梳理的客流动线,可以使消费者更加轻松的行进,而不会产生晕头转向,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丧失了再次光顾的情绪。

商场的主通道只能有一条。商业主街分支,表面看是增加了商业街道长度,增多了临街店铺,实际则是让人群产生迷惑。90%的人群会走向较大的商业街,并且不会返回到支路。支路只能出现在目的性商业中(如专业市场)。

商场入口处的分支是可以允许的,因为这里出现分支不会造成方向困惑。

动线设置必须形成通路循环,避免单条动线的延伸。如果水平客流迫不得已在平面内形成单条射线,则考虑在端点处设置别有趣味的上下楼梯,与上下层联通起来。

通道尽量采用围绕中庭的双环回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增加商场的通透感,最大化的增加顾客视线内的商铺数量,提高顾客的商铺到达率。

为了使消费者轻松到达,主要平面的层次最好不要超过三层,而且各层次的联系通道动线要宽,要大于同层次的通道。水平各层次的通道动线设计的表现形式也要有多种方式,即可以设计成“十”型,也可以设计成“Y”或“T”形等,目的就是要使消费者视觉通透,尽量做到没有盲点,处在购物者盲点中的店铺是没有商业价值的。

在购物中心整体平面布局上,适宜采用中心围合的规划思路。通过与中庭广场连接的主通道,每隔一段距离形成放射状通道的处理,使得中庭和店中店成为项目的主体路线。以店中店通道和中庭区的主通道为主干道,在场内形成分布均匀的十字形、放射状的次通道,次通道的安排需注意技巧与要领,避免客流导向的失散。在放射状的规划设计中,步行人流线明确,既能够合理地将客流引入到购物中心中,而且要在内部合理组织客流,让购物者满意,同时要让经营者获得效益,最大限度让客流经过尽量多的商店门口而又不把距离拉得太长,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一般来说,放射性通道的距离不超过30m将是最理想的组织客流的距离。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客流畅通,有时会将两条通道之间的商铺设计为前后通铺,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游走于两条通道之间,加速客流行走。但是这样的设计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商铺的面积增大(原本可以划分为两间商铺)。

3)水平动线规划建议的其他要点。

楼层水平动线设计的目的是要使同平面上的各店铺在空间上得到充分展示,使消费者能轻松看见商店内的展示细部。如果设置中庭的,要使店铺及招牌尽量都面向中庭展开,面向视觉焦点,以达聚集效果。

一般平面动线需要核心(如景观中庭)时,不要超过两个,或者多个时要明显区分,否则容易产生迷失感。存在多个核心时,一定要对空间的功能、形式等方面做出明显的区分,例如表演活动空间、休闲空间、观赏空间等,切忌多个公共空间的雷同。

应该在通道头尾端及交叉处等地方给予显著的区域和功能标识,方便顾客辨认,避免消费者认为商场像迷宫难逛,而产生下次不会再来的想法。

为了有效拉动次通道商铺的客流量,可将收银台、卫生间、楼层休息区等部分功能分布在次通道上,以拉升次通道的客流量,同时也可降低上述设施设立在主要通道旁占用黄金铺面的损失。但是要避免因动线设计不合理而改用厕所做诱饵,来指引顾客在商场内转来转去,达到吸引客流的效果。

适当的连廊设计会起到很好的客流引导作用。连廊可以比作为室内的天桥,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而且连廊也是很好的纵览这个商场格局的位置,从而有效提高客流行走的效率

可以用景点的营造拉动客流水平动线,消除客流的盲区。

在做商业动线设计时要注意避免在同一平面动线交叉(车流、人流、货流);避免死角出现,即所谓的盲肠路;避免阴阳街的出现,即通道只有一面店铺。

(6)垂直人员动线规划建议要点

1)垂直人员动线规划的重要意义。

从国内外多个购物中心经营的客观规律分析得到,商场楼层越高,客流则越少。商场的垂直交通规划是规划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商场的客流输送,并最终影响商场的整体价值。

现代的商场层数越多,营业面积和租金就越多,商场的利润投资回报也就越大。但要把购物者引至高层并不容易,因而很多商家不愿意租用上面的楼面。将业态规划与客流动线相结合,有利于将顾客引至商场的各个楼层,形成良好的经营氛围,提升整个商场的租金水平。

在多层大型购物中心内,要诱使购物者离开低楼层,前往另一个楼层购物,这在设计上是楼层垂直动线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可能产生一层卖得很好另一层却很差的情况。

2)垂直人员动线规划建议要点。

垂直动线规划要方便目标消费者容易到达项目的每一个商业点,要通过动线规划及商业点的区域规划,消除动线上的盲点。同时也要方便无消费目标的漫游者移步移景,新鲜不断,无商业上的任何断点或不紧凑性。

垂直客流相对于水平客流设置相对简单,只要注意三个因素:形式、数量和地点。

形式是指设置成电动扶梯、垂直观光电梯、坡道、普通步梯、个性化楼梯(如悬臂式楼梯),此外,形式还包括是并列还是交叉等,是直跑楼梯、双跑楼梯、旋转楼梯等。

数量指电梯有几部。

地点是指各个垂直交通设施在平面上的具体地点。

中庭等公共空间是垂直动线和平面动线结合的第一个部位。

平面动线的一些主要转角处或者主要交汇处。

平面动线的端点处。

从地面层借助电扶梯、电梯、步梯来运送消费者上下到每一个营业楼层的过程称作垂直动线。主要的功能是自下而上引导客流。一般而言,对于5万~10万的客流,应设置18~30部扶梯,4~10部垂直电梯来满足客流运输的要求。

平面动线中容易形成死角的部位增加垂直通道,化解死角。如果平面动线中不得已出现射线,此处必须设置垂直通道,且要个性化。

3)扶梯设计建议要点。

在主入口20~30m左右距离设第一组扶梯。

扶梯的间距控制在45~70m之间,也就是在楼板开洞的两个洞口至三个洞口之间设。

扶梯必须有一部通地下停车场以便将人流直接引入步行街。

扶梯应靠洞口一侧平行布置。

扶梯位置应避免对商铺的经营造成影响。

扶梯应设置光感变频装置。

扶梯倾斜部分的水平夹角应等于或小于30°。

扶梯上下两端水平部分3m范围内不得兼作他用。

当只设单向自动扶梯时,附近应设置相配伍的楼梯。

4)货梯设计建议要点。

步行街及各主力店均应设有货运电梯,步行街除了与主力店共用的货梯外,还应有专用的货梯一至两组。

步行街的所有货梯(包括专用和共用)位置一般间隔80~100m设一组,但不宜安置在步行街主入口的明显位置。

每组货梯以两部为宜,载重量为1.6~2吨。

货梯对应的地下卸货区的位置必须考虑与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的关系。

广场内的所有垂直电梯应具有三方通话功能。

电梯还应具有电梯厂家配套生产的运行状态和故障中央监控显示系统,以保证运行安全。

货梯布局和数量应考虑交通通道路线的便利性、商业功能配置、业态的分布以及物业的规划设计而相应配比。

5)观光梯设计建议要点。(www.daowen.com)

观光梯通常在步行街中庭设置,以2~3部为一组。

观光梯应通到地下停车场,以保证垂直客流动线的完整。

观光梯与商铺门面的距离应不小于4m。

观光梯井道采用钢结构和玻璃立面,观光梯轿厢立面也须做成玻璃,使观光梯整体保持通透。

(7)外部交通规划建议要点

1)商业项目的外部交通环境虽然不参与直接经营,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对吸引客流及聚集客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畅旺的客流、车流是商业经营之必要条件。外部交通的易达性和客流动线的结合则是商业项目成功的关键。位于公交换乘站点或地铁出入口附近的商业项目,通常能获得大量、持续客流。

2)当道路或其他障碍物阻隔街道时,可通过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进行连接,能有效地把街道另一边的客流导入商场。

3)可在商场各楼层分别设置客流导入口,直接将地面或地下客流导入各个楼层,从而实现商场各楼层客流的均衡性及避免单一楼层导入客流的拥挤性。

4)大型购物中心的联外道路可以说是动线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项,在规划联外道路系统时,应考虑该项目周边道路现有的交通状况,主大门及广场可面向主道(所谓主道指日常应有大量的人流、车流通过,车道不能是城市快速道,但可以是主干道),这样才能吸引客流及方便行人进出。此外侧门最好是另有其他的联外道路,且尽量避免以过境交通量很大的道路作为其唯一联外道路。联外道路应做到可以很方便迅速地接上地区性主要干道或快速道路,以充分发挥其集聚的功能,并可使其对周边道路的交通影响减至最低。

联外道路与完善的交通运输网联结,能扩大购物中心的辐射范围,扩大其商圈,能方便购物者到达及货料运送。像这方面的案件很多,如广州天河城,除主门(北门)面向交通量很大的天河路(注:其不是快速路)外,其他三个门分别有天河南一路、体育西路、宏城广场及地铁作为其联外道路,并通过它们与广州黄埔大道、环城高速、华南快速、广深高速等密切相连,使其商圈范围覆盖达整个珠三角,并创出单日最高客流达80多万的效果。

5)不论是自驾车或搭乘公共交通系统来到购物中心,下了车之后一定要行走,会用到人行设施,因此行人动线的规划也是动线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自驾车或乘出租车到达目的地后,所需步行的距离较短,其行人动线主要为停车场到购物中心的动线。最好是停在地下停车场内,直接由升降梯或楼梯即可到达购物中心;若是停在较远的停车场,则应考虑其可能的动线,最好避免穿越交通量大的道路。

无法避免而需穿越这些道路时,应以立交方式避免其直接干扰。这就是说如果购物中心附近有较大型的停车场,其一般可以作为购物中心的有益补充,只是要设计出从停车场来购物中心的动线。遇到交通量较大的过道时,应以立交或地下通道方式加以解决。同样道理,如果附近有地铁站或公交站的也要用同样方法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增强购物中心的易接近性。

6)香港众多的购物中心,在全方位引导客流方面,最成功的一种方式就是在购物中心内不止设置一个地铁出入口,而是设置几个地铁出入口,如位于地铁青衣站的青衣城就设有两个地铁出入口。这样的设计至少有三大作用:

一是在地铁到站后,有利于疏导客流;二是当客流过于拥挤时,消费者的购物频率就会降低,多出入口的地铁设计,有利于合理分散客流,提高购物概率;三是不同平面、不同区域的地铁出入口设计,在方便了消费者乘坐地铁及进出地铁站的同时,还能引导客流购物,使更多通道上的商户、更多平面上的商户,能享受到地铁所带来的客流和商机。

7)妥善规划行人设施,对于行人与车流的冲突点要以立体化设施处理,避免其动线互相干扰,同时对于停车场、公共汽车场、地铁站也应妥善规划其与大型购物中心间的联络动线。

8)规划时要慎选大型购物中心的连外干道,避免以背景交通量本身就很大的道路或流动交通量很大的道路作为连外主干道路。

9)客流、物流及车流都是商业规划设计要考虑的要素。也不能忽略了员工通道或物流通道,例如垃圾通道、餐饮的输送通道等的规划。

10)购物中心大宗商品进出商场需要货车,对于货车的路线应尽量与一般消费者的汽车及行人的通道分开,避免相互干扰,并设置足够的离街货场供货车卸货使用。货车动线的设计要注意利用建筑物比较偏僻的地方或行人较少达到的地方,尽量减少对顾客的干扰。同时,大宗物流的配送要利用非营业时间进行,这样能在动线上进行时间上的分隔。同时还要关注货场地面的载荷和商场货梯的配套等。

(8)停车场规划建议要点

1)选址条件不同,停车场形态也各不相同。

2)客流与车流分离(购物者与停车场分离、步行者与机动车分离),以确保停车场内部及停车场顺畅。

3)如果在用地内设置停车场,应根据与店铺规划(的关系)确定停车场的形式。因为即便营业面积和停车能力相同,如果所采用的停车方式和便捷程度不同,停车场的周转率就会不同,最终使商店的客流量相差很大,应充分研究再作规划。

停车场的种类与特点,如表3-4所示。

3-4 停车场的种类与特点

978-7-111-53104-3-Chapter03-8.jpg

注:◎——非常好 ○——好 □——稍差 ×——差

4)车道宽度和坡度。

商业设施的停车场首先要确保具有能够保障司机放心出库的车道宽度(5.5m)、坡度(1/6以下)和转弯半径(内径5m、外径7.6m)。

5)停车空间(停车位)。停车位空间标准,如表3-5所示。

3-5 停车位空间标准

978-7-111-53104-3-Chapter03-9.jpg

6)车道坡度不得大于17%(1/6)。商业设施的停车场,考虑到新手的问题,一般将车道坡度设定在12.5%(1/8)以下为宜。

7)停车场的层高。车道部分的净高不得低于2.3m,停车空间部分也应保持在2.1m以上。

8)防护栅。要求必须增加围墙的防冲撞能力。

9)泊车位数量的确定。

①可以根据其他同等规模、水平店铺的停车场情况设定。

②根据来客量最大的节假日的销售额推算。

就居住物业来说,对小区内的交通动线进行规划设计,应做到以下4点:

1)社区内实行人车分流交通体系。

2)利用地势高差,采用各种实用、经济、美观的处理方法,合理组织平面、立体交通流线,实现小区内真正的人车分流,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标准。

3)对小区居民的用车进行预测,合理规划小区停车位的数量。

4)设计人车流线遵循“车走环道,人走直线”的原则,大环形车道作为车流的主干道,包括应急消防车道,相对避免人车干扰,使小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重要保证。

案例 北京某住宅项目的交通动线规划建议如下:

(1)主要道路规划建议

本项目被××中街、××北街、×司北街和×鹿司路4条道路环抱。××中街作为一期和本项目分割的市政路,不仅起着区分两个项目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项目的项目品质。建议进行道路硬质铺砖,彰显品质感。××北街、×司北街和×鹿司路作为项目的外围道路系统,可以将道路两侧进行包装,在客户还未进入项目就处在项目营造的气氛中。

值得注意的是,各条市政路均为构成本项目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市政道路作为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形象包装,使其风格、道路两边的环境、道路与住宅区间的绿化缓冲带等风格统一,做好项目对外的形象树立。

(2)社区内道路系统建议

相对于市政道路在项目外构成的主要道路系统,社区内还应科学地规划辅助道路系统。

1)中心环路。整个社区以中心水系环路为主干道路,中心环路将贯穿整个社区,连接项目内各类产品,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中心环路宽度约为8m,道路中心为双向两车道设置,车行道路遵循通而不畅的原则,中心环路尽量设有弯度和环度变化,在获得景观效果的同时,降低车速,减少区内道路的危险性,并在道路两侧设有临时停车位,供访客和临时停车之用。中心环路做到车行道与人行道分开,人行道分别位于车行道的两侧,并用沿路绿色植被进行隔离,在视觉享受的同时,保证了人流活动的安全性。中心环道贯穿于整个项目,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产品联系起来。可采用硬石地面,增加绿化,沿线增设座椅、花架等休闲设施,增加各种生活趣味。

2)辅助道路。辅助道路设在各组团的周围,且以枝状或环形道路伸入组群内部。因为本项目低密度的特性,决定了车辆需要停靠在院后。所以,辅助道路系统需要分为院前和院后两个分支。院后道路用于车行,院前道路用于人行。有组织地将人流与车流路线分开,从而减少汽车给居住者带来的安全威胁,还可以减少噪声、尾气对区内环境的影响,为小区提供了安全、宁静的居住环境。

(3)社区出入口。本项目因为地块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四周被市政道路环抱,并且地块中间被一条市政路分割开,形成南北两大区域。因为四周都临路,所以产生了项目的出入口相对较多的弊端。为规避出入口过多,不利于后期管理和维护的问题,建议项目设立4个出入口。具体建议如下:

1)A出入口。A出入口作为社区的主出口,承担着项目形象展示和人车入口的作用。表现形式上需要大气、稳重,与项目的整体形象相匹配。

2)B出入口。B出入口主要是考虑到项目北侧高层和Townhouse区域客户的出行方便而设立的,其更大意义上是一个形象入口,供业主出行,而车辆是不可以进出的。

3)C、D出入口。C、D出入口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社区出入口。因为中间市政路如果全部开放,未来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噪声干扰和安全隐患。建议在社区中间的市政路两端设立简易围挡,主要针对车流起到一定的阻隔作用,并且使中间市政路感觉上更像社区内的一条道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市政路。

(4)停车规划及设施建议

1)车位配比规划。车位的配比体现了项目的档次。高档项目所面对的客群多以私人开车出行为主,因此对项目的车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根据各个家庭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决定车位的配比率。北京高端项目车位配比多为1∶1~1∶1.5。其中,1∶1的楼盘多因土地原因或其是面对单身贵族的项目。

本项目分为叠院区域、Townhouse区域和高层住宅区域,根据本项目的不同产品类型,对于车位的建议也不相同。具体建议如下:

叠院区域。每户平均有一个停车位,户数车位比达到1∶1。

Townhouse区域。每户平均有一个停车位,户数车位比达到1∶1.5。

高层区域。每户平均有一个停车位,户数车位比达到1∶1。

2)车位设计建议。车辆停放方式关系到车位组织、停车面积以及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车辆停放方式有3种基本类型: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考虑到平行式占地较长,单位长度内停车位最少,而斜列式单位虽然车辆出入和停放较方便,但是单位停车面积比垂直式停车要多,用地较浪费,因此建议采取车位与车库墙体垂直的垂直式停放方式。其单位和长度停车位最多,虽然所占用通道较宽,但是可以安排两侧停车合用中间车道以弥补这一缺陷。

高层露天车位因为相对比较集中,如果没有装饰而采取兵营式排列,在高层中向下看的视觉感受将会比较差。所以,建议在车位上方采用花架等形式的装饰,使之自上而下的视觉感受是景观带而非停车位。

建议在社区出入口设置摄像机辅助车辆管理,并设置密码识别(遥控开启)车禁管理系统,实行一卡通管理。室内车库,采用进口自动遥控车库门。

对扶梯和垂直电梯的布局进行建议是商业项目动线规划建议的重要部分,策划人员可以配合项目的平面图对电梯的设置地点和数量给出建议,这种做法比较清晰直观,有利于指导项目进行合理的设计。

案例 如某商业项目的交通动线规划建议如下:

(1)扶梯布局建议

1)有效运载。电梯的基本功能是运载商场内人流,商场电梯部数,布局位置,都要以有效疏散运载人流作为出发点。

2)避免电梯口的人流堵塞。商业物业人流量大,避免电梯口的人流堵塞,是电梯布局考虑因素之一。电梯与过道衔接处,一般是比过道宽的空间,或是过道交叉口。

3)“右上左下”规则。根据东方人的行走方向习惯,一般是偏右,双向电梯布置时要根据“右上左下”规则引导顾客向上购物。

4)单向电梯设置。商场运用单向电梯设置,不仅可以保持商场商品的关注率,保持人流的停留时间,增加顾客再购物的购买欲,而且可以避免电梯口的堵塞。但同时也要注意消费者逛商场的疲劳度,进行合理跨距分析。

根据商业地产规划的一般规范,要合理组织好人流,提升商业品质,一般每5000m2商业面积需配置2~3部扶梯,建议在保留A区扶梯的前提下,在B区和C区各增加一部扶梯,如图3-4所示。

978-7-111-53104-3-Chapter03-10.jpg

图3-4 扶梯布局平面图

(2)垂直电梯布局建议

1)货人分流。商场垂直电梯一般货梯与载人梯分开设置,实行有效货流与人流的分流。商场垂直电梯一般设置专用通道,与扶梯、商铺分立设置。一是避免人流堵塞;二是商场以扶梯为主,垂直电梯为辅,顾客一般逛商场,选用的多为扶梯。在一些大型商场常常使用观光梯作为商场亮点。

2)建议本案增设两部货梯,一部外挂观光梯,在D区预留外挂梯位置,根据进驻商业情况考虑是否增加。

对于商业项目,在进行人流动线规划建议时,应全面考虑项目本身、经营者以及消费者各方的需求,使得该项目在进行人流动线设计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均衡各方的利益,满足各方的需求,以设计出合理的人流动线系统,最终提高该商业项目的整体价值。

案例 某商业项目的人流动线规划建议如下:

我们认为本案的室内人流系统的规划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物理因素;租金因素;顾客生理、心理因素。

(1)物理因素:符合项目建筑本身结构

要求人流系统要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物理因素:楼层垂直系统设计、立柱间距、中庭、大堂设计、应急出口设计等基础上规划设计。

(2)租金因素:提升有效人流平均到达率、拉动商铺租金

1)为了获得更多的商铺租金,人流动线设计以直线为主,根据经验,在人流视野范围内的商铺,具有高租金的价值,这与次级过道的铺面比主要过道铺面价格低的道理基本类似。但是在直线的人流动线中,可以规划几个类似于小中厅的前凸或后凹形式,设置一些休憩区域,以提升局部商铺的租金。

2)为了有效拉动次级通道商铺的人流率,可将卫生间、楼层休息区等部分规律分布在次级通道,以拉升次级通道的人流光顾率,同时也可降低将其设立在主要通道旁占用黄金铺面的损失。

3)设立若干通道间的连接,方便顾客快捷地往返于各通道,有效缓解人流拥堵,提升人流平均到达率。

4)人流通道尽量采用围绕中厅的双环回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增加商场的通透感,最大化的增加顾客视线内的商铺数量,提高顾客的商铺到达率。

5)在楼层之间设立的台阶式手扶电梯上下部分应分开设计,以增加人流上下楼时光顾店铺的数量。

6)主力店对顾客的吸引力无疑是相当大的,如果将其设在入口附近,将损失后边的人流到达率,损失商铺的出租价值,但是将主力店放置在商场的中后端,在人流的影响下会极大地拉动前边商铺的租金收益。

根据本案物业特点,最理想的人流拉动策略是将主力店设在高层。以三层的商场为例,主力店设在3层,一线品牌专卖店和散铺分布在一、二层,那么到主力店购物的人在上下时会顺道光顾一二层的商铺,到一线品牌专卖店的人流同样会光临散设在其间的散铺,这样人流的良性循环可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商铺的租价。但是一般情况下,主力店会要求选择最好的商铺,这需要视和主力店的协调情况。

(3)顾客生理、心理因素:缓解顾客购物疲乏感和不适感。

1)每层楼的人流过道数量,一般1主2辅便可。简单易梳理的人流动线,可以使消费者更加轻松的行进,而不会产生晕头转向,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丧失了再次光顾的情绪。

2)店铺采用玻璃墙体,以增加商场的通透感,使顾客不产生压抑感和不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流光顾店铺的数量。在中厅设休息区域(亦可安排一些软餐饮,如图3-5所示)对不同的顾客进行分流,同样,顾客短暂的休息可以提升人流的店铺光顾数量。

3)应该在人流通道头尾端等地方给予显著的区域和功能标识,方便顾客辨认,避免了消费者认为商场像迷宫般难逛,而产生下次不会再来的想法。

结合本案的项目定位,本案商业人流动线设计要充分考虑商铺价值的均好性,尽量增加商业店铺与人流的接触面。

978-7-111-53104-3-Chapter03-11.jpg

图3-5 中厅设休息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