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实践视角: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实践视角: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得到了快速提升。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城镇人口数量为1.72亿人,城市化率仅17.92%。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至2015年,我国共有城市649个,其中地级市291个,县级市358个。根据联合国的估测,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2.9%。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住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践视角: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得到了快速提升。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城镇人口数量为1.72亿人,城市化率仅17.92%。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这意味着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我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熊健敏,2013;田甜,2013)。至2015年,我国共有城市649个,其中地级市291个,县级市358个。根据联合国的估测,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6%,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2.9%(金春玉,2012;翟琴琴,2014)。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住房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1998年,住房商品化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业步入高速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我国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掀起了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热潮,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韦国坚,2013)。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绝大部分城市为单中心形态。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和逐步确立的30余年历程中,我国部分大城市已经从单中心形态发展为多中心形态。例如,旧城改造使得传统的城市中心重新焕发活力,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往往着眼于打造新的城市中心,这些都有可能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www.daowen.com)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以及新旧城市中心的演变,必然会影响城市内部住宅价格及其空间分布。实际上,研究城市中心对住宅价格(或土地价格)的影响一直是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关注的经典问题之一。经典的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心模型,隐含地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对住宅价格具有显著影响。Alonso(1964)、Mills(1972)、Muth(1969)等学者基于土地成本和通勤成本的权衡,构建了投标租金模型,形象地表达了城市中心与土地租金之间的空间关系。因此,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结合具体城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动态分析城市中心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城市住宅市场价格波动特征。这对于帮助消费者选购合适的住房,开发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政府部门制定住房规划和调控政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