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时尚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

中国时尚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中国时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几乎是几代中国服装人的梦想,那么我们仍需要做好向跨国企业行进的准备。中国时尚品牌想要打入国际最大痛点是商业落地,布局商业网点是核心。目前中国很多品牌已经进入一些亚洲商场,但是仍然很难打入美国、欧洲的大商场,这需要一个磨合过程,需要一定的实力和政府的支持。收购商业机构,中国品牌才能更有力地进入国际市场。

中国时尚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策略

中国广阔的市场和持续的消费能力,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球服装业人士的眼球。但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时尚品牌,还未出现。让中国时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几乎是几代中国服装人的梦想,那么我们仍需要做好向跨国企业行进的准备。

首先,在资本方面,几乎所有的跨国企业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之前,都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与巨大的经济代价去熟悉并适应当地市场、法律文化与消费市场。因此若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去支撑这段学习期,跨国就是天方夜谭。目前国内已上市的纺织服装企业年销售规模主要从1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不等。按当下汇率折合成欧元与美元,这个规模等级只相当于快时尚Inditex集团(ZARA母公司)、运动巨头NIKE、奢侈品LVMH集团的1%~10%的业务规模。当然,这种粗暴简单的比较并不完全公平,毕竟我们的品牌历史积累也不长。但这组数据对比至少说明了我们离国际一线同行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则是人才问题。服装业在中国一向被认为是“低门槛”的行业。即使是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考试对文化科目的要求同艺术考生,远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使得在中国,服装行业整体的人才水平相比金融互联网、通讯、科技等行业要低不少。对人才的管理,同样也挑战着中国普遍以“夫妻店”形式起家的服装企业。即使今天,在不少上市的服装企业里,家族氛围依然浓厚:丈夫统管企业,太太主管产品开发或者市场推广等;外聘的设计总监或产品总监常常形同虚设。在一个缺乏透明、公正与开放的管理体制里,即使有钱请到再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最终也只能是一个没有实用价值的摆设。

虽然今天国内服饰类企业的治理能力在过去10年已经得到大幅提升,不过,以下两个基本数据可以说明目前中国服饰类企业与同行的跨国企业之间的差异。比较国际运动品牌巨头耐克与国内本土最大的运动品牌安踏的同年财报,会发现安踏的年人均产生的销售收入(年销售收入/年末在册员工数量)只是耐克的22%左右。这两家公司均以加盟商销售体系为主;均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产品研发以及品牌建设上,而非垂直供应链(从生产到销售均由企业自身完成)。但是安踏的人均劳动效率明显低于耐克。而快时尚Inditex集团,与中国最大的服饰鞋类零售企业百丽集团,它们都是垂直经营(自有工厂+自有品牌+直营店铺为主),且均以多品牌作业,百丽人均产生的年销售额则为Inditex的50%左右。

考虑到同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格其实常常高于其他海外市场,所以这种劳动效率的差异肯定不是价格因素所造成的,而是企业治理能力相对较弱的表现。

事实上,虽然本土企业在过去10年的发展可用“飞速”来形容,但不少本土企业的老大依然相信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与直觉多过科学的数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到现在为止,许多服装企业的每年销售目标的增长率,依然完全由大老板决定。至于这个数字如何来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个销售目标,公司需要做出什么相应的投入,无人知晓。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不让股民失望,往往在销售目标的制定上非常强势。

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员工疲于应付扩张;为了冲业绩,囤积大量的库存,最后再通过打折促销贱卖库存。最终,销售达标了,但是却留下了致命的库存并消耗了利润。这种多靠拍脑袋的决策方式,如果也用于跨国市场,将会是非常高风险的事情。

中国服饰企业的治理能力应主要体现在对全球社会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掌握上。比如,可能如今已经没有服饰企业会忽略高科技对整个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力。所以,在过去一年当中,“智能制造”“新零售”“柔性供应链”的词汇在时尚相关的新闻里层出不穷。但几乎鲜有主流媒体提到过“可持续时尚”这个词。

中国企业家一向有着非同寻常的快速学习能力、超越常人的勤奋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过去30年里,中国纺织服装领域的企业,用了30年走了西方100年的路。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总规划,无疑也是鼓励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自从互联网诞生后,它已经颠覆了传统企业的许多做法。而新近晋升最常见词汇的“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可以预见在将来也会打破我们现今的许多运营模式。(www.daowen.com)

相对于传统模式成长起来的同行企业,科技型公司历史负担小、思维活跃,借助于高科技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首批跨国成功的中国时尚类企业。值得期待的是那些成功将企业交接给第二代“90后”的企业。目前中国服饰企业的掌舵者还多以“60后”“70后”为主。而他们的“90后”,在经历过海外学习与历练后,都会被召回家族企业成为二代掌舵人。

中国时尚品牌想要打入国际最大痛点是商业落地,布局商业网点是核心。我们的一些品牌在国外开店并不容易,因为有些商业网点不太希望中国品牌直接进入。目前中国很多品牌已经进入一些亚洲商场,但是仍然很难打入美国、欧洲的大商场,这需要一个磨合过程,需要一定的实力和政府的支持。收购商业机构,中国品牌才能更有力地进入国际市场。

另外,中国提升时尚产业走向国际的水平,需要把金融资本、互联网和专业管理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时尚产业链。比如成立设计师孵化器:D+原创设计交易中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买手及行业人士搭建一个促进商贸对接与合作的商业平台,营造一个多元发展、高效对接的时尚产业生态体系,让供给侧相关政策真正深入我们的产业内部。

其实在当下国内的时装产业正在以不可预计的力量崛起,广州的服装集团赫基国际,旗下有各大品牌,Orchirly、Five Plus,男装Trendiano以及丹宁品牌Miss Sixty都是赫基国际创立并经营多年的子公司。目前,赫基国际拥有实体店铺超过3000家,年收入已经突破100亿元人民币。

十年之前太平鸟还是成熟稳重的风格,而现在,它已经转型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年轻亚文化潮流品牌。目前太平鸟旗下拥有白领时尚品牌太平鸟男装、女装,少女品牌LED’IN,朋克少女风的MATERIALGIRLS和轻奢男装AMAZING PEACE。同时太平鸟还积极参与跨界合作,包括与施华洛世奇、PLAYBOY、百事等品牌的联名款都在不断发行中。

中国商业品牌和中国设计师力量正逐渐崛起,越来越受关注;中国时尚产业也开始更多地尝试与国际时尚产业的专业人士合作,并走向国际市场,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商业品牌和中国设计师将面临怎样的全新挑战,媒体如何在时尚产业中为品牌助力,引领潮流动向。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品牌如何从本土市场部署对全球市场的深入影响,创造中国时尚产业的国际化能量,都是将面临的问题。

在今天,我们能够顺理成章的讨论本土时尚的国际化。过往十年间的中国时尚行业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一个异常蓬勃和壮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其实并不仅仅意味着中国本土的消费市场,而是从全球的角度来讲,在以奢侈品为代表的时尚行业中,中国的消费者毋庸置疑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全球奢侈品品牌中国的宣传推广投资巨大,力度也是巨大的。可以说是整整教育了一代消费者,现在又通过了社交媒体的形式去影响了“90后”“00后”的迁徙一代,在这些的前提之下,也只有在这些成功的成熟的案例的鼓舞和激励之下,更多的本土品牌,更多的中国设计师才有了模仿对象。渐渐地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模仿而是设立了更高的目标和自我追求,要成为国际品牌,要成为全球时尚潮流的制造者,要发出独树一帜的自成体系的宣言跟口号。这一切并非短时间之内可以完成的,也不仅仅是有了资本就可以点石成金的。在思索如何引进国际潮流咨讯还有观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国际潮流更好地与本土文化接轨,从这一点来讲,其实本土品牌的国际化有着相同的意义还有相同的重要性。

当下这个时代,我们的市场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那就是本土和国际化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竞争与矛盾的关系,本土市场大到一定程度其实就是本土跟国际化的另一种说法。当然我们除了市场大之外需要更多的软实力提升我们的整体的时尚水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