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气候、水文与土壤的生态环境协同优化控制

气候、水文与土壤的生态环境协同优化控制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平方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土壤方面,湖北全省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鄂西北、鄂中、鄂北岗地及鄂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多为黄棕壤、黄褐土,鄂东南多为红壤,鄂西南多为黄壤,江汉平原则发育为潮土、水稻土等隐域性土壤。

气候、水文与土壤的生态环境协同优化控制

就气候而言,长江中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中湖北省主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全年平均气温15℃-17℃,鄂东沿江和三峡河谷在17℃左右,鄂北低于16℃,山区随海拔的增加而温度降低。7月平均气温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平均气温3℃-4℃,三峡河谷高于5℃,北部和山区为2℃左右。江汉平原因地处北方冷空气南下通道,气温较同纬度地区低,最低温为-17℃-15℃。无霜期大体是南部长于北部,平原、河谷、盆地长于山区,鄂北和鄂西北为230-240天,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为250-270 天,鄂西南河谷盆地最长,在280天以上,山区较短,不足210天。但由于春季气温不稳定,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出现。全省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江汉平原最多雨年为最少雨年的1.8-2.2倍;降水以夏季为多,占年降水量40%左右,冬季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变率也较大,某些年份梅雨期长,常发生洪涝,以江汉平原危害尤甚。某些年份梅雨期短,乃至 “空梅”,造成旱灾

湖南省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无霜期长,但湿热分配不均。全省均温为16℃-18℃,东南高于西北,东高于西,1 月均温4℃-6℃,最低温各地皆低于-6℃,临湘出现过-18.1℃ (1969 年1 月31 日)的低温。7 月多在27℃-30℃,最高温大部分地区超过39℃,长沙、益阳、零陵曾出现43℃以上高温。无霜期自北向南为270-300天。大部分地区能满足喜温作物,特别是双季稻对热量的要求。省境地势三面环山,向北有开口,春季多寒潮侵袭;秋分前后出现低温阴雨的寒露风,对作物生长不利。全省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是中国雨水较多地区之一。雨、热大致同季,利于主要农作物生长。近1/2 降雨集中于春末夏初,滨湖与湘、资、沅、澧水下游常有洪水;夏秋则多干旱,尤以湘中丘陵为重。

江西省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约16.3℃-19.5℃,一般自北向南递增。赣东北、西北山区与鄱阳湖平原年均温为16.3℃-17.5℃,赣南盆地则为19.0℃-19.5℃。夏季较长,7 月均温除省境周围山区在26.9℃-28.0℃外,南北差异很小,都在28℃-29.8℃。极端最高温几乎都在40℃以上,成为长江流域最热地区之一。冬季较短,1月均温5℃,赣北鄱阳湖平原为3.6℃-5.0℃,赣南盆地为6.2℃-8.5℃。全省冬暖夏热,无霜期长达240-307天,日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持续期为240-270天,活动积温5000℃-6000℃,对于发展以双季稻为主的三熟制及喜温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均甚有利。唯北部地形开敞,特大寒潮南侵时有不利影响。为中国多雨省份之一,年降水量为1341-1943毫米,地区分布上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山区多,盆地少。庐山武夷山、怀玉山和九岭山为全省四个多雨区,年均降水量1700-1943毫米。德安是少雨区,年均降水量为1341毫米。年降水季节分配是4-6月约占42%-53%,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多雨与少雨年份相差几近一倍。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及年际变化大是导致江西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

水文方面,湖北省境内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在川、鄂边境切过巫山,形成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过宜昌后,穿行于江汉平原,过小池口流入江西、安徽两省。汉江全长的3/4 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平方公里。长江干流偏于省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水系发育呈不对称性。除长江与汉江外,河流年均径流量为946.1 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黄河径流量的两倍。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 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省内淡水湖泊众多,有 “千湖省” 之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洪湖和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省内浅层地下水储藏量丰富,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每年可开采量约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的36%。地下水水质清洁,储量稳定,可供农业、工业、生活用水。

湖南全省河流稠密,水系完整,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除湘南、湘东极少数小河分属于珠江和赣江水系外,均属长江流域。以湘、资、沅、澧四水及洞庭湖为主干,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300 多条,自西、南、东三面汇入洞庭湖,形成扇形水系。长江也有部分水量分泄入湖,会同 “四水” 经城陵矶出洞庭湖又入长江。境内河流总长为9.93万多公里,流域面积近21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623亿立方米。湘江占总径流量的41%,沅江占24.2%,资水占13.4%,澧水占8.3%,其他江湖水系占13.1%。全省水能蕴藏量达1532万千瓦,多集中于各河上中游。河流最高水位及流量最大时期常出现在4-6 月,正值梅雨来临,水势暴涨、洪峰叠起,“四水” 沿岸易酿成灾害;夏末秋初,长江洪峰顶托,湖区也易出现外洪内渍。各河最低水位出现于11月至次年2月。

江西省地形南高北低,有利于水源汇聚,天然水系发育,水网稠密,降水充沛,但各河流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对航运略有影响。全省共有大小河流超过2400 条,总长度达1.84 万公里,除边缘部分分属珠江、湘江流域及直接注入长江外,其余均分别发源于省境山地,汇聚成赣、抚、信、鄱、修五大河系,最后注入鄱阳湖,构成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向心水系,其流域面积达16.2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连同其外围一系列大小湖泊,称为天然水产资源宝库,对航运、灌溉、养殖和调节长江水位及湖区气候均起重要作用。(www.daowen.com)

土壤方面,湖北全省土壤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鄂西北、鄂中、鄂北岗地及鄂东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多为黄棕壤、黄褐土,鄂东南多为红壤,鄂西南多为黄壤,江汉平原则发育为潮土、水稻土等隐域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是湖南和江西具有代表性的地带性土壤。湖南省红壤主要分布于雪峰山以东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黄壤多集中于湘西。此外,在山区形成以红、黄壤为基带的垂直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等。石灰土多分布于湘西、湘南的喀斯特地区;紫色土主要集中在衡阳盆地和麻阳沅陵谷地一带;在滨湖平原及 “四水”沿岸的冲积物上,潮土和水稻土分布甚广,土质肥沃、耕性良好,是全省最佳的农耕土壤。全省土壤一般肥力较高,易于农林业发展。但也有部分丘陵地区的红壤,侵蚀较严重,有机质含量低;水稻土中的冷浸田、死黄泥田等对作物生长也不利。

江西省以红壤分布最广,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具有 “瘦、酸、粘” 和 “板结” 的特性,需改良和综合利用。黄壤常与黄红壤和棕红壤交错分布,此外还有山地棕壤等。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是重要旱作土壤。耕作土壤以水稻土最为重要,面积达200多万公顷,几占全省耕地的80%。

综上,三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无霜期长,境内河湖众多,天然水系发达,土壤多样,水稻土土质肥沃,易于耕种,这些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使湖南、湖北、江西成为清代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和重要的粮食输出地。谚语云,“湖广熟,天下足”,其粮食生产不仅供自身所需,而且在需要时向周边省份和长江下游江浙地区输出,该地也是江浙一带最主要的粮食来源地。与此同时,降水过于集中、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等特点,又使得该地区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雨多则易涝,雨少则易旱,尤其是水灾(洪涝灾害),频繁侵袭。这些特点都会对仓储的建立和发展产生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