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味精厂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武汉味精厂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武汉的物资极其匮乏,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筹办一个味精厂并不容易。“文化大革命”期间,戴聿华身兼味精厂副经理,被下放车间劳动。1954年成立的武汉味精厂,是华中地区第一家调味料生产企业。在此之前,1995年,武汉味精厂与台湾味全公司合资,挂牌成立武汉味全食品有限公司,“大桥牌”商标授权味全公司生产销售味精、酱油产品。

武汉味精厂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武汉的物资极其匮乏,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筹办一个味精厂并不容易。戴聿华和一家名叫民丰味精厂的厂长以及一名在苏州味精厂当过车间主任的工人,组成了筹备组,由于戴聿华有跑单帮的经历,他成为了主要筹备人。

戴聿华回忆,筹办过程大概历经了一年时间,条件非常困难,武汉味精厂最初的厂址就是一家废弃的酒厂。在那里他请来了泥工师傅,盘了10个炉灶,准备用土办法生产味精。当时,一些基础的设备都很难买到,小到生产味精需要的耐盐酸缸、耐火砖、耐腐砖等,大的设备更不好买,而他们又都是从商业转行工业的外行人,更是难上加难,不得不到处跑、到处问。

戴聿华有在上海跑单帮的经历,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他不断往返于上海与武汉,从那里预订味精厂的基础设备。他记得,当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设备,有些机器能自己买到,有些机器必须托关系才能买到。而为了买到压缩机等生产味精所需的关键设备,他跑民建开过介绍信,到上海味精厂求助过,都是费了很大力气才一件一件买回来的。

以武汉当时的工业技术水平,请师父更是颇为周折。3个筹备人中有一个曾经在苏州味精厂当过工人,他通过熟人从上海请来了制作味精的工程师。戴聿华回忆,那时候到外地请工程师,需要通过当地工商局,当时跟这位工程师谈定的工资是160块钱一个月,但是上海工商局不同意,理由是担心这会影响当时武汉地区的工资水平,必须得再协商,直到最后谈到136块。

然而,工程师请来了,味精并没有顺利生产。虽然新组建的味精厂的股东很多是做海外生意起家的工商业者,他们与海外仍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是当第一批味精送到熟悉的海外商铺销售以后,刚过了一个星期,就遭到了退货,原因是味精出现回潮问题,质量不过关没办法销售。

尽管第一批味精产量不大,但还是出现了不小的亏损。戴聿华回忆,由于亏损导致生产不景气,味精厂不得不给大家降低工资,他从原来每月可以拿70块钱的工资,降到了41块钱。原来工资少的工人并没有降工资,大家要维持温饱共渡难关。(www.daowen.com)

戴聿华的爱人当时是小学教员,家里有5个子女,他的工资大幅减少之后,他爱人不得不每月从学校的互助组借来10块钱,维持家用开支,第二个月发了工资赶紧还上,到月底再接着借。这样的日子大概维持了一年之久。

戴聿华讲,当时尽管大家的工资减少了,味精没有生产好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甚至是非议,可是大家还是干劲十足地做事情。很快,他们靠自己的钻研找到了生产漏洞,原来是上海师傅确定的工艺中少了一道工序,生产中没有做盐酸酸洗,所以导致回潮。

当时的武汉还没有一家味精厂,整个中南地区也没有一家味精厂,只要味精质量好,市场就能消化,武汉味精厂就会办得风生水起。

“文化大革命”期间,戴聿华身兼味精厂副经理,被下放车间劳动。大概下放了一年多,销售工作急需人,他又被调回来继续做销售。戴聿华从小做店员,销售经验丰富,善于动脑筋,门路又广。后来黑龙江味精厂拖欠大桥味精厂十几万元收不回来,他通过把黑龙江味精厂十几吨积压的粉末味精销售给上海味精厂,靠抵账收回了死账。当时,公私合营以后,像戴聿华这样的有市场销售和管理经验的工商业者,在企业发展壮大中都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4年成立的武汉味精厂,是华中地区第一家调味料生产企业。2013年,美国味好美公司以9亿元收购武汉亚太,使得江城最后一个大桥品牌易主。在此之前,1995年,武汉味精厂与台湾味全公司合资,挂牌成立武汉味全食品有限公司,“大桥牌”商标授权味全公司生产销售味精、酱油产品。1996年,武汉味精厂又与香港佳健实业有限公司合资,组建武汉亚太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大桥鸡精”隆重上市,其一度占到湖北市场的八成份额。此后,大桥鸡精系列产品过关斩将,于2005年被评为中国名牌,成为民族品牌的领军者。至今,“大桥”牌调味品,仍然家喻户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