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的蔬菜生产体制及其对流通体系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的蔬菜生产体制及其对流通体系的影响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了吃饭问题,“以粮为纲”的思想出现转变。表5.10:历年蔬菜生产面积和产量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相关年份*为资料缺失蔬菜生产未形成大的产业集团,这样的生产体制和大流通、大市场之间存在对接差距。蔬菜生产体制对蔬菜流通体系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合适的流通形式对应其生产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蔬菜生产体制及其对流通体系的影响

蔬菜生产体制就是制定并执行生产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组织生产具体形式。

农村改革开始确立的土地承包制度一直沿用到现在,“三十年不变,五十年不变”是我国土地承包的政策。土地有偿流转是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制度创新。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流转,期望变小农生产为规模生产。不过受利益主体虚化、分散流转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地流转并未形成规模。蔬菜生产也受此影响,土地以小规模居多。

1978年以前,我国由于人口压力,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以粮为纲”,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大部分土地都要种粮食,满足生存需要。而蔬菜作为副食品,发展相当迟缓,几乎没有任何发展(杨锦秀,2005)。为保证蔬菜供应只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划定一些蔬菜种植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了吃饭问题,“以粮为纲”的思想出现转变。我国蔬菜产业呈现出大发展的态势,表现为蔬菜绝对播种面积不断增长,蔬菜播种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不断增长的趋势。我国大部分蔬菜品种的生产量和种植面积一直在增长(见表5.9)。其中蔬菜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3331千公顷,发展到2010年的19000千公顷,增长了5.7倍,蔬菜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由同期的2.2%,提高到11.6%,增长了9.4%。从1978到2010年期间,蔬菜产量由1978年的8243万吨,提高到2010年的65099.4万吨,年产量增长到1978年的7.9倍。

中国的蔬菜产量增长和栽培面积扩大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产量增长的原因在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另外,种植户的增加是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从这方面来说就是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来的产量提高。中国的蔬菜种植较分散,而且户均经营规模很小,户均耕地面积较小。这种简单的数量扩张型经营方式,使得蔬菜在品种结构、产品质量的控制等方面较难进行宏观调控

我国蔬菜生产依靠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蔬菜产量逐年提高。虽然,有的地方形成一定规模生产优势,如上海宝山区在2009年底已建立规模化蔬菜园艺场21家,蔬菜种植面积5665公顷, 占全区蔬菜种植面积的71.1%。[30]但是,从全国角度来看蔬菜生产还是以小农户生产为主,规模化生产比重很低。土地流转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所开展,从总体上观察效果并不明显。这就造成了小农户生产和整体市场需求相脱离的一个问题。(www.daowen.com)

表5.10:历年蔬菜生产面积和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相关年份*为资料缺失

蔬菜生产未形成大的产业集团,这样的生产体制和大流通、大市场之间存在对接差距。蔬菜生产体制对蔬菜流通体系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合适的流通形式对应其生产方式。小规模生产对应小规模流通,大规模生产对应大规模流通。生产体制多样,流通模式也应多样进行才能够使得蔬菜流通顺畅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