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作业成本法的历史与演变

作业成本法的历史与演变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托布斯在1988年出版了《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性框架中的成本会计》一书,在该书中他汇总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文献指出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两阶段归集步骤,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正式产生。从此,作业成本法开始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作业成本法的历史与演变

作业成本法,最早由美国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提出来。1971年,斯托布斯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一书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斯托布斯指出:人们应该将产品的整个生产活动划分为若干作业,应该以作业为成本计算的对象,而不是直接根据完工产品的产量将成本直接分配到产品中;作业是指与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作业成本计算要根据产品耗用作业的具体情况将作业进行分类,即建立成本作业账户,计算作业成本。在斯托布斯研究的基础上,1982年西林络(Shilling Law)也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西方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多、技术含量不高,构成产品成本的主要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只占了少部分,因而即使制造费用不与直接人工成正比例,它按直接人工分配到产品中去,对产品成本的扭曲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当时斯托布斯提出的这种新颖的成本核算方法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在会计学界对它感兴趣的人也不多,这一时期的作业成本法尚处于萌芽时期。

20世纪90年代,随着富裕社会引起的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西方企业纷纷将高科技应用于生产,高科技产品取代了以往的劳动密集型和材料密集型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产品的成本构成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以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为主要成本到以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为主要成本。此时,如果在分配制造费用时仍旧按照原先的旧方法,即按直接人工或者直接材料进行分配,则很有可能导致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不准确,于是人们开始对斯托布斯曾经提出的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斯托布斯在1988年出版了《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性框架中的成本会计》一书,在该书中他汇总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是作业成本法的快速发展期,为作业成本法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位会计学家为罗宾·库柏(Robin Cooper)和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在这一时期,计算机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并应用到了实业当中,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美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提供的产品成本信息已经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耗用资源的真实情况,成本失真的情况频繁发生。公司管理人员根据传统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做出的生产经营决策已经不再符合公司的发展现状,甚至对企业财务部门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这些对公司的经营战略产生了不利影响。此时,美国的会计学家库珀首先发现了这种现状,马上调查研究了美国有代表性的企业,并在斯托布斯研究的基础上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改善。从1988年夏季到1989年春季,库珀连续在《成本管理》杂志上发表4篇关于作业成本法的文章,并通过和卡普兰的合作,对作业成本法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进行了全面分析。这些文献指出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两阶段归集步骤,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提出了成本动因理论,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的正式产生。从此,作业成本法开始得到会计界的普遍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