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朝皇帝及其对外态度概述

明朝皇帝及其对外态度概述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第四子,年号永乐。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长子,年号宣德,1425年—1435年在位,合计在位10年,终年36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景陵。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任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天顺。在位期间,以“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两大对外事件彪炳史册。

明朝皇帝及其对外态度概述

明朝(1368—1644)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十二世、十六帝。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吊死煤山,明朝灭亡,明朝共存续276年。在对外交往上,虽然不同时期的皇帝有不同的思路,但面对欧洲人东来和日本的崛起,中国人没有关上国门,不仅向洋看世界,而且还独占中国近海和东南亚海上霸权,确保了中国继续引领世界的大国地位。

故宫鸟瞰图

明太祖

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合计在位30年,终年71岁,死后葬南京明孝陵。在位期间,颁布《祖训录》和《皇明祖训》,确定朝鲜、日本、安南等10余国家为“不征之国”;国家实行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建立市舶司,准许周边国家进行朝贡贸易。

惠帝

朱允炆,明朝第二个皇帝,明太祖之孙,年号建文,1398年—1402年在位,合计在位四年。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皇帝不知去向。岁数不详。在位期间,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个别严厉政策,忙于国内宽刑省狱、减轻赋税和裁减冗官等事务,对国外往来事件不多。

明成祖

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第四子,年号永乐。1402年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侄子朱允炆继承皇位。1402年—1424年在位,合计在位22年,终年64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长陵。在位期间,改其父朱元璋“禁海”政策,实行对外开放,重置市舶司,设置四夷馆,六次派郑和西洋,五伐漠北,南征安南,防备倭寇,安抚周边国家,境外与明朝发生外交关系的国家多达近百个。

明仁宗

朱高炽,明朝第四个皇帝,明成祖长子,年号洪熙,1424年9月—1425年5月在位,合计在位不到一年,终年48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献陵。在位期间,安抚兀良哈部、瓦剌部;恢复与鞑靼阿鲁台部的朝贡关系;改其父亲朱棣主动出击蒙古各部政策,双方互派使节往来,开展朝贡贸易活动,但对蒙古使团与卖马贸

易监管始终十分严格。

明宣宗

朱瞻基,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长子,年号宣德,1425年—1435年在位,合计在位10年,终年36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景陵。在位期间,命郑和、王景弘第七次下西洋,掀起包括南洋、波斯湾和东北非洲等海外使团朝贡中国的新高潮;罢征安南并对安南国王进行册封;恢复与日本正式关系,准许日本增加来华贸易船只和人员;与南亚、东南亚数十个国家朝贡关系密切,保持定期朝贡贸易;为加强沿海安全和保持官方对外贸易垄断,禁止中国人出海到国外定居和经商。

明英宗

朱祁镇,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任皇帝,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天顺。前后两次继位皇帝,1435—1449年在位14年后,因土木之变被幽禁8年,最后又在1457—1464年当了8年皇帝,共计在位22年。终年37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裕陵。在位期间,亲率大军大规模北伐蒙古各部,最后导致土木之变被俘虏;两次启动下西洋计划,因沿海民变和大臣反对未能执行;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西南边陲地缘政治动荡;实行战略收缩政策,放弃奴儿干都司与开平卫部分地方,导致明朝边患问题加剧。

明代宗

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明宣宗二子,明英宗弟,年号景泰,1450—1457年在位,合计在位8年,终年30岁,死后葬北京市郊金山口的明朝诸藩王墓地。在位期间,强力抵抗北部瓦剌部进攻;朝鲜、越南、暹罗、琉球等国来明朝进贡关系正常。

明宪宗

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长子,年号成化,1464—1487年在位,合计在位23年,终年41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茂陵。在位期间,对蒙古采取强硬态度,并在北部边境建造防御工事;皇帝和群臣对中亚帖木儿王朝进贡路线发生争执,迫使该国陆路贡狮、海道回国又从海路入贡的海上朝贡路线重归陆路,反映了明朝政府上层对海路朝贡贸易经济价值认识不足。(www.daowen.com)

明孝宗

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第三子,年号弘治,1487年—1505年在位,合计在位18年,终年36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泰陵。在位期间,对外奉行和平政策,没有劳师远征多次入侵明朝的鞑靼小王子、火筛等国,没有对邻国发动大规模征战;安南、暹罗、琉球、占城、撒马儿罕、爪哇、日本等周边邻邦或属国不定期来明朝入贡。

武宗

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嫡长子,年号正德,1505年—1521年在位,合计在位16年,终年31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康陵。在位期间,皇帝亲率军队击败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部五万余人,取得应州大捷,明帝国北方边境暂时安定;皇帝会多国语言,精通阿拉伯语,葡属印度总督多次派人与中国接触,皇帝亲自接见葡萄牙使者皮莱资,任期内中国海外贸易比较活跃;因皇帝喜好宗教灵异、怪力乱神,与西域、回回、蒙古、乌斯藏(西藏)、朝鲜半岛的法师和番僧来往密切。

明世宗

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堂弟,年号嘉靖,1521年—1567年在位,合计在位45年,终年60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永陵。在位期间,南倭北虏问题严重,御外侵、修边墙和抗倭寇、安海疆成为嘉靖王朝对外政策重心。针对蒙古鞑靼部不断在北部边境寇扰情况,修补长城和防御工事,以对付北方来敌;针对东南沿海省份海贼和倭寇活动猖獗情况,启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著名将领清剿倭人海盗,成功捍卫帝国万里海疆。举国上下还围绕开海和禁海展开“筹海之争”大讨论,大范围引发了国人对国家开放事宜的关心。

明穆宗

朱载垕,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世宗第三子,年号隆庆,1566年—1572年间在位,合计在位6年,终年36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昭陵。在位期间,以“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两大对外事件彪炳史册。隆庆元年,国家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废除海禁,允许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获得合法地位;隆庆五年,采纳高拱张居正建议,与俺答议和,册封俺答为顺义王,与蒙古进行互市贸易,北部边境市场对外开放,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宁景象,自此以后,蒙古族再也没有大规模入侵内地。

明神宗

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年号万历,1572年—1620年在位,合计在位48年,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享年58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定陵。在位期间,援朝抗倭战争持续七年多,明军战胜而归;接纳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利玛窦向皇帝进献欧洲方物,得到皇帝接见并允许传教士长居北京,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技知识得以在华传播;俄国使团到访北京停留一个多月,并在华开展贸易活动;英国使者携带女王给万历皇帝写的亲笔信,表达英中两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愿望,因使者途中遭遇不幸,信件没有未送达东方,至今还在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明光宗

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神宗长子,年号泰昌,1620年8月—1620年9月在位,在位一个月,终年39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庆陵。在位期间,补官缺、罢矿监税使、犒劳边防将士,基本没有同国外往来事件。

明熹宗

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1627年在位,在位合计7年,终年23岁,死后葬十三陵的德陵。在位期间,两次派水师与荷兰殖民者在澎湖交战并获胜,成功收复澎湖;在澳门问题上,由于皇帝态度强硬,葡萄牙人虽然占据澳门,却一直未敢提出“割让”;在欧洲列强觊觎明朝时,不忘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皇帝派官员购买洋炮备战。

明思宗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在位,合计在位17年,终年35岁,死后葬明十三陵的思陵。在位期间,国家内忧外患,针对海上霸主英国和荷兰想占据中国南方沿海的情况,派大明水师击败英国舰队,并让他们赔偿白银;崇祯六年,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料罗湾,明朝投入重兵与荷兰人展开激战,最终荷兰失败,这次海战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海上大败西方海军的战役,首开东方国家在海战中击败西方殖民国家的先例。料罗湾海战后,福建、广东海域日趋平静,海外贸易日趋繁荣,在陆上丝绸之路绝迹之后,海上丝绸之路再现中国东南沿海。

故宫鸟瞰图(侧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