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近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分析

近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分析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领事从世界各地发回的领事商务报告,详细记述了当地商业、贸易、风土、社会,乃至政治、外交事件,是各国经济史研究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近代英国领事商务报告分析

英国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霸权国家,在世界各地的领事馆数量和规模非常庞大。早在15世纪时期,活跃于地中海沿岸的著名商人就开始兼任英国领事,1740年,英国的海外领事馆总共有15个,其中11个在地中海沿岸的港口,1个在里斯本,其他3个在佛兰德斯、丹麦和俄国。到1790年,领事馆数量增加到46个,其中12个在北欧国家,3个在美国,其余的在地中海和伊比利亚半岛。[11]到了19世纪,随着英国殖民势力伸向世界各个角落,领事制度日趋健全,驻外领事馆数量也不断增多,英国领事的各项活动真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到1824年,英国在海外各地领事馆数量已经达到107个。[12]

虽然英国驻外领事馆数量在19世纪初期就已经达到100多个,但是长期以来领事的素质和作用却常为时人所诟病。早期英国领事一般由宫廷贵族或者军人充当,通过关系或者贿赂获取领事的职务,不仅缺乏必要的商业知识,而且大多热衷于收取进出港船舶、发放签证、开具各类证明的手续费等,反而对保护本国商人权利,维护国家商业利益等工作缺乏应有的热心。到了19世纪,随着英国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领事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在外英国商人团体的不满,要求改革传统领事制度的呼声日益强烈。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对领事制度进行了数次改革,例如:提高领事待遇,注重领事商业和语言能力的培训,导入外交官试验制度等,但从结果来看改革非常的缓慢和艰难。因为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对领事制度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是从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出发,认为海外贸易活动本来就是个人行为,应该采取自由放任的竞争态度,领事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应该尽可能地限制在最小范围,商业会议所和大商业资本家等自由贸易的支持者大多持该观点;另一种是中小工商企业者,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希望获得政府在外交和情报等方面的支持,他们主张领事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显然,中小工商企业者的呼声没有得到响应,改革的进程受到了大商业资本家的支配。[13]

英国政府对领事活动的消极态度所产生的后果最终在19世纪80年代前后显现,在与法国、德国、比利时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欧洲大陆国家的贸易竞争中,英国逐渐开始出现颓势。海外商社纷纷要求政府能够加大支持力度,英国政府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仍坚持认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支持某一特定商人将有违于自由贸易精神,最终只采取了适当的改进措施,这可能也是导致19世纪末期英国对外贸易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14](www.daowen.com)

从1854年开始,领事报告以英国议会文书《蓝皮书》(Blue Book)的形式公开发行,最初为年刊,随后增加到一年数次。1854—1886年各卷是国别索引,其后各卷冠以“贸易年报”(Annual Trade Reports)的形式出版。这类贸易年报一般是英国领事提交的有关驻在地通商贸易整体情况的报告书,中国的驻在地包括厦门、广东、烟台、福州、汉口宁波、上海、牛庄、汕头等开港口岸。除贸易年报之外,还有一些杂报,一般是英国领事提交的有关某一地区某种特殊经济和社会状况或问题的报告书,例如:1890年代银价下跌对中国贸易和经济的影响,中国各地海关收支状况等。[15]

但是,年报缺乏情报的速报性,利用时多有不便。1886年7月,商务部出版了领事报告月刊《关税、贸易告示及各种贸易情报的商务部杂志》(The Board of Trade Journal of Tariff and Trade Notices and Miscellaneous Commercial Information),每月15日发行,每期120~130页,定价6便士。[16]

英国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并确立了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英国领事从世界各地发回的领事商务报告,详细记述了当地商业、贸易、风土、社会,乃至政治、外交事件,是各国经济史研究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近年驻华英国领事商务报告也已经再次汇编出版: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China(Shannon:Irish University Press,19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