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价格机制下的自发均衡作用

价格机制下的自发均衡作用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经济均衡作用,亚当·斯密早已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看不见的手”。因而似乎社会主义计划机关,借助于计算和“试错法”,找出生产的均衡点,就可以用计划来安排各个产业、行业,企业的一切生产,实现一个“有计划的经济均衡”。但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进计划机制的实践表明,计划机关不仅不可能实现一个最佳的经济均衡,恰恰相反,计划只能不断地带来失衡。

价格机制下的自发均衡作用

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均衡,是借助于市场机制作用而实现的。在那里,借助于价格信息的导向作用,借助于微观主体的高度的积极性和对市场的灵活反应能力,形成了价格机制对主体活动的启动、激励、淘汰、约束、调整功能,有效地实现市场调节微观活动和资源配置。对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经济均衡作用,亚当·斯密早已予以高度评价,称之为“看不见的手”。但是在计划体制实行的情况下,人们也曾经尽其能事地贬低自发性的市场作用,即使是那些看到市场作用的经济学家,最初也是提出一种“自觉地利用市场”的方法。

在社会主义经济学说中,兰格曾经提出模拟市场的理论,这就是:假定人们能弄清各类商品的需求弹性,由此确定各类商品A、B、C…Z的方程式,那么,借助于求解一系列联立方程式,人们就可以寻找出各类商品的生产均衡点,即对各类商品的生产者来说的效益最佳的生产量与价格。因而似乎社会主义计划机关,借助于计算和“试错法”,找出生产的均衡点,就可以用计划来安排各个产业、行业,企业的一切生产,实现一个“有计划的经济均衡”。但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进计划机制的实践表明,计划机关不仅不可能实现一个最佳的经济均衡,恰恰相反,计划只能不断地带来失衡。(www.daowen.com)

市场经济的实践及其理论研究表明,市场的自发性作用和资源配置优化并不是互不相容的,恰恰相反,借助于利益机制,借助于主体自主决策,借助于企业(个人)自发性适应市场的机制,以及有效的宏观调控,人们倒是可以做到使各种各样品类纷繁的生产的供求相适应、效益最大、成本最低的经济均衡。问题在于,要基于市场经济的本性去把握经济均衡的性质。这是借助市场价格机制而实现的均衡,它不是由计划为主要杠杆,而以千百万生产者根据价格信息进行自主决策和自我调整为基础;是在不均衡中经济市场价格机制的调整(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也体现于价格机制之中),而形成新的均衡势态;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均衡,是在经常的比例偏离中实现的比例性,是包括有发展盲目性、非比例性,即表现为景气循环形式的在运动中实现的经济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