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内在机制: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

内在机制: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梯度转移理论,经济发展总是由高梯度向低梯度的地区推移,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通过区域经济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从而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具体来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起飞期时,区域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扩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的。

内在机制: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区域经济总量的提高,二是结构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其中区域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三方面。因此,区域产业结构是整体区域经济模型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整体国家层面来看,一个区域的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反映在该区域在更高一级区域中的分工地位。其次,在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一方面一部分原有的老产业会消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改造等方式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另一方面,区域现有生产力的梯度与新技术的引进顺序可能是不一致的。一般而言,新技术革命往往首先在高梯度地区发生,高梯度地区产业的升级意味着不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引进产业来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即通过完善开放政策,发挥自身在要素禀赋上的优势,从高低梯度区域引入资金、技术与人才,从而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来实现跳跃式发展。当然,必须注意到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即区域环境、市场对发展的制约。一个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跳跃性的发展也不可能否定继承性的存在。区域不平衡发展是绝对的,而平衡发展则是相对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新的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动态过程。因此,区域的发展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区域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区域经济结构。

每个区域的发展现状不同,因此不同区域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根据梯度转移理论,经济发展总是由高梯度向低梯度的地区推移,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导致推移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形成区域增长极,此时主要以极化效应为主。由于梯度差异的存在,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总是倾向于流动到交通条件良好、经济基础好的区域,从而形成规模报酬递增趋势。其次,增长极形成后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产品与生产要素的外向流动,将技术等传导到周边地区,同时通过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来提高边缘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第三,政府主导区域发展协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通过区域经济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从而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梯度推移的过程中,区域差距是否会扩大主要取决于上述三种效应的大小。

经验证据表明,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存在相关关系,这也就是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型曲线。具体来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处于起飞期时,区域差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扩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差距会达到最大,当经济发展达到成熟阶段,区域差异将逐渐缩小,如图1-1所示。

从增长极理论来看,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的相互作用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演变过程的主要原因。极化作用倾向于扩大区域差异,而扩散效应则倾向于缩小区域差异。在经济发展初期,增长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极化作用,此时扩散效应较弱,因此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另一方面,在区域成长后期,扩散效应起到了主导作用。此时边缘地区的经济达到发展,增长极向周围边缘地区辐射要素、技术等,此时区域差距会不断缩小。体现在梯度上,此时增长极周边地区的梯度也不断提升,因此从整体上看整个区域的梯度都得到了提高。(www.daowen.com)

图1-1 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不平衡程度

其中,在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下,低梯度区域可以在以下几个产业方面得到发展:(1)原料型产业,如初级产品初步加工工业。(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例如纺织业等。(3)高污染行业。由于人口和经济发展区域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环保标准也会更严格,这就迫使高污染行业向周围地区、甚至更远的地区去寻求其最优区位,这也是一种产业转移现象。(4)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在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例如在我国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并由此带动了地方旅馆业、游览业、饮食业、银行业商业客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可能的。因为区域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利益主体。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区域政策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经济增长目标,也称效率目标;二是均衡目标,也称公平目标。一般认为效率与公平是相矛盾的,强调效率,则资源在空间配置上首先考虑效率高的地区;强调公平,则要求资源在空间上的均衡配置。其实,效率与公平是不矛盾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区际的合理分工。在国家全局的发展过程中,低梯度地区可能从中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要取决于“扩展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的对比。[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