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场景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启示与价值

场景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启示与价值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场景理论对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在于:1.它揭示了后工业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向,而后工业社会又是城市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适度与合理的文化消费形塑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进而增强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总之,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更多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和深入研究。

场景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启示与价值

场景理论对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在于:1.它揭示了后工业社会的本质是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向,而后工业社会又是城市当下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城市的社区建设也应由过去的偏重生产和居住功能转向对社区消费功能的关注和开发。2.城市的社区建设应该实现多元化发展,使得包括女性群体和少数群体在内的不同人群都能在城市社区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中受益。3.城市的社区建设应该通过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和培育“高品位”和具有创意性的社区居民。通过适度与合理的文化消费形塑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进而增强社区居民对自己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研究本身的局限,关于后工业时代如何有效开展城市的社区建设,还有相当论题没有涉及,比如文化消费型社区的建设如何与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惯对接?中国的城市社区由目前普遍的准行政社区样态向文化消费型社区样态转变,其具体路径是什么?在文化消费型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的基础性作用并调动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后工业社会时代,中国城市的文化消费型社区建设与西方有何本质的不同?等等。总之,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更多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地探讨和深入研究。

【注释】

[1][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13页。

[2]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人类文明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阶段、工业阶段与信息化阶段,本文受此书观点启发认为,真正的人类文明实际发生了两次历史性转折:第一次历史性转折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其标志是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经过二三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人类基本上完成了这一转折,需要特殊强调的是,改革开放后,每一位中国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一转折的体会更为真切;第二次历史性转折自二战之后不久的西方国家就已出现端倪,这一转折预示着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阶段大步迈向后工业化阶段,中国当下和未来也必将快速进入这一转折过程。

[3]徐永祥、孙莹:《社区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9页。

[4]陶志良:《上海市社区服务现状》,《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6期。

[5]夏学銮:《论社区建设十大关系》,《中国民政》,1999年第6期。(www.daowen.com)

[6]顾骏:《“行政社区”的困境及其突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187页。

[8]田毅鹏、董家臣:《找回社区服务的“社会性”》,《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9][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10][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31页,308-311页。

[11]从地域、人口、社会组织结构、文化等社区构成的四大要素看,一个博物馆、一个高科技公司、一个居民小区、一家商场、一家咖啡店、一所学校、一所医院……都是一个社区,而城市里的人就生活于这些特定的社区之中,并在不同类型的社区里进行着各种消费。因此,城市社区对于城市人来说意义重大,城市人依赖且离不开城市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