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创新使发达国家的成熟工业得到振兴。经合组织1998年发表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报告介绍了其成员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振兴纺织、汽车、钢铁和建筑工业。同期内技术创新对美国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80%。技术创新也使美国的传统产业如汽车、化工、建筑、钢铁等得以振兴。这两个国家振兴经济的最重要的法宝,除了人民的辛勤劳动之外,就是技术创新,就是技术成果产业化。仅次于美国,其依靠的主要是技术产业化。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使发达国家的成熟工业得到振兴。经合组织(OCED)1998年发表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展望》报告介绍了其成员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振兴纺织汽车、钢铁和建筑工业。柔性生产、自动化、先进材料等被用于纺织业,一些国家的纺织和服装业生产率、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和素质、产品质量、生产结构和柔性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电炉炼钢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钢铁工业的生产率,使钢的质量提高,品种增多,也使小钢厂具有了竞争力。汽车制造业中采用“精良”(lean)系统、微电子技术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制造系统,使其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率提高,生产成本下降,汽车质量改进,自动化生产的柔性增大。由于采用先进技术,OCED已将汽车工业提升为中高技术产业。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鲁杰罗说,现在,汽车工业不像是传统制造业,更像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电子系统现在可占到一辆高级轿车成本的70%,这样的汽车已可以称为“高技术产品”。

很多发达国家既强调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重视传统成熟产业振兴。它们将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于传统产业,使这些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它们的企业即使是将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也注入了很多先进技术,而不仅仅是利用东道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取得优势。美国早在20世纪末就先后公布了汽车、钢铁、农业等产业“以技术为基础的21世纪战略”。科技成果产业化产生新的产业。克林顿政府指出,现代信息产业在几十年前几乎还不存在,而今通信信息产业已是美国最大的产业。1996年,全美有740万人在信息技术产业工作。因特网在1993年投入商用以后迅速扩展,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服务业,服务种类繁多。移动电话、数字化卫星直播电视电子商务等都是新的产业。环保也成了一个新的产业。技术先进和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致力于开创新的产业,寻找经济的新生长点,当这些新领域的盟主。全球卫星通信太空旅游、纳米材料和器件、太阳能发电等,正逐渐成为新的产业。众所周知,蒸汽动力技术的应用(蒸汽机发明)导致了工业革命。电磁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电力革命。20世纪60年代,全球人口爆炸对农业施加了巨大压力,由于化学和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终于爆发了“绿色革命”。20世纪后期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即使在尚处初期时,其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便已十分明显。生命科学革命预计在2l世纪初可能发生,农业、工业和医疗保健将因此而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革命都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功绩,是世界科技进步到一定阶段和人类需求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现代产业革命可能发生于某一先进国家或地区,但从根本上说应是各大洲人民共同的贡献。在一次产业革命爆发前后,后进国家必须迅速跟上,以便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

支撑超级大国美国的基本力量是科技。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发表之后,美国一直奉行科技的发展和成果应用优先的国策。民主、共和两党在政府支持科学和技术的重点上常有曲解,但总目标向来无异。据估计,过去50年里,研究开发投资的私人的年回报率达20%~30%,为股票市场投资平均回报率的2倍,社会回报率甚至更高。技术创新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左右(法、德、英、日的这个数字分别为76%、78%、73%和55%)。任何一国经济的繁荣都取决于其生产率,即每个工作日或每个美元投资所创造的价值。同期内技术创新对美国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率达80%。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美国依靠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开创了新产业,如喷气式飞机、复印机个人计算机光纤通信、电子商务等,使美国经济不断出现新的生长点,得到新的活力。技术创新也使美国的传统产业如汽车、化工、建筑、钢铁等得以振兴。克林顿上台后明确指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科学则是这台发动机的“燃料”。“研究开发投入是对未来的一种长远投资。”克林顿根据冷战结束和全球化加快的形势,比过去历任总统更加强调技术开发和商业应用,以获得和扩大市场优势为目标。他要求国家实验室与产业合作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军转民。他鼓励企业将一切可获得的技术实现商业应用。不管这些技术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尤其是,他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而后又倡导“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此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以及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在整个社会和经济中的利用。信息产业成了美国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其近年增速比整个经济的增速高出一倍以上,其产值约为全球信息产业产值的一半。信息产业对美国经济8年持续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国际贸易平衡作出了巨大贡献。信息技术为其他行业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信息技术设备投资占全美企业设备投资的45%,因此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更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市场对信息技术开发和商业化的拉动作用,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十分活跃,成果源源不绝,新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加快美国科技新发现和新发明的出现。信息技术还大大提高了美国军队的指挥、控制、侦察和通信能力及武器系统的精确度

经济振兴要靠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战”后,日本和前西德这两个战败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20世纪80年代成了美国的最可畏的经济竞争对手。这两个国家振兴经济的最重要的法宝,除了人民的辛勤劳动之外,就是技术创新,就是技术成果产业化。以日本为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直重视科技和教育,“二战”结束之后更是如此。日本科技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望美欧之项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甘当技术“模仿国”,实行“拿来主义”,但日本十分重视技术产业化。晶体管、彩色电视机、盒式录像机等一些美国的重要发明,首先在日本实现了产业化,并使日本成为这些产品的世界生产大国。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从卢森堡引进炼钢技术,经过自己的不断创新,在60年代后期成了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到了80年代,日本成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仅次于美国,其依靠的主要是技术产业化。其实,日本不只是技术模仿国,也是技术创新国。将引进的技术产业化就是创新,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活动,不断推出改进产品或升级换代产品也是创新。面对日本在新的全球竞争形势下所处的被动局面,日本国会于1995年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次年内阁根据该基本法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制定了《科技基本计划》。1997年初,当时的桥本内阁打出了“面对大竞争时代”的“变革和创新”旗帜,决定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向“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的转变遂告成功。日本政府根据以上战略提出了建设“开放的研究型社会”、理顺科技创新体制的构想,重点抓研究,抓人才培养,创造知识,打牢基础,蓄势待发。

日本建设“开放的研究型社会”构想强调了“开放”和“研究”。它有几层目标:一是针对日本人尤其是青少年轻视科学技术的倾向,在全国形成一种尊重科技、热爱研究和开发职业的文化;二是改变研究体制,加强产、学、研之间的研究合作和人员交流,改变终身雇佣制为任期制,重用年轻优秀研究人员,研究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辅助人员比例,免除研究人员杂务负担,最充分地发挥研究人员的才智;三是改善研究环境,吸引国外优秀研究人员来日,帮助日本进行重大课题研究,并培养高级研究人员,尤其是有创造性的前沿学科带头人。这种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即是研究设施设备,软件则指促进创造性科技发展的文化。

日本强调“研以致用”,为发展新兴产业而研究。日本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振经济之本。桥本内阁于1996年提出了经济结构改革计划,1997年初又公布经济结构改革行动计划。这项计划要解决日本经济的两大问题,即产业空洞化问题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活力下降问题。小渊内阁继续执行这项计划。日本政府认为,随着“大竞争时代”的来临,人、物、钱和信息超越国界自由流动,日本的高成本结构势必导致国内产业空洞化。现在,日本是对外投资先进国,但却是吸引外资的后进国。由于社会老龄化,劳动力减少,人民的税赋和其他公共负担已很沉重,日本的经济活力进一步下降,所以必须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工资的工作岗位。该行动计划有三大要求:(1)形成一个有利于新商业活动的环境;(2)创造一个吸引国际商业的环境;(3)限制纳税人和企业的公共负担。它提出了15个有高速增长潜力的高新产业领域,到2001年要采取全面改善措施,包括发展基础设施,遵照国际惯例,取消国家干预,开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等核心技术,培训劳动力并促进劳动力向这些新兴领域流动。该行动计划预计,到2010年,这15个领域创造18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市场规模达550万亿日元。(www.daowen.com)

德国科尔政府的研教部长曾强调“创造知识”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战略。在竞选期间,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在各主要政党竞选纲领中具有突出地位。

后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追赶也要依靠科技成果产业化。韩国、新加坡两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经济就是靠技术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据西方人士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与非洲加纳的经济处在同一水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韩国历任总统都重视科技与教育,重视技术成果产业化,都为经济发展使出新招来促进技术创新。结果,韩国的产业结构每10年上一级新台阶。到了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技术产业主导的阶段,形成了相当强大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1996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l万美元,它现在是汽车、半导体生产大国。

新加坡曾提出建设“智能岛”的口号,现在又宣布要建设“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新加坡副总理陈庆炎指出,新加坡加强长期竞争力之道是发展知识经济,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前总理吴作栋指定成立的新加坡竞争力委员会提出了提高新加坡竞争力的战略。该委员会设想,在今后10年内新加坡要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体。为此,新加坡必须:(1)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竞争手段。技术创新可以提升现有工业群和商业群,形成核心能力,进而发展新兴产业;(2)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实现产业多样化;(3)加强中小企业的基础;(4)提高本国企业形象,创出一批自己的世界级公司;(5)培养一支世界级的劳动大军

我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它建立了出口加工区,“筑巢引凤”,大量引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到了20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又制定了本地区“科技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注重建立和发展技术密集产业。由于岛内科技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当年出岛去美国留学和工作的科技人员纷纷回归,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也返台担当重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岛内产业结构经历了重大调整。为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台湾当局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产业、基础工业和技术密集产业进行重新定位,将技术密集产业从原来的第三位提升到第一位,而纺织、食品、日用品等传统产业从第一位降低到第三位。基础工业仍居第二位。信息、半导体、精密机械、通信、环保产品、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被视为21世纪的明星高技术产业。台湾当局声称,本岛已成为仅次于北美大陆和日本列岛的世界第三大高技术产品生产地区,其高技术产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

以上总结了世界上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尽管它们的政治、经济和科技地位各不相同,但它们都顺应技术经济发展的大潮,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繁荣自己的经济。当然,正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它们的长期战略目标以及措施也不尽相同。对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准确定位,实事求是,扬长补短,努力争取,措施细化,战略目标就可以实现。通过大力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强基础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则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的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