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障金融安全行稳致远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障金融安全行稳致远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维护金融安全,要准确把握我国当下的金融形势,客观研判面临的金融风险,树立正确的金融安全理念。金融安全基础设施的功能就是确保契约的正确履行。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有助于解决我国金融监管中的空白和冲突问题。因此,应建立快速、灵活、有效的金融安全操作规程和快速反应机制,积极拓展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其次,妥善处置问题金融机构。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障金融安全行稳致远

我国实体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在从过去重规模、重速度的粗放发展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模式转变,金融业要积极适应发展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相关体系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守住风险底线,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助力。维护金融安全,要准确把握我国当下的金融形势,客观研判面临的金融风险,树立正确的金融安全理念。

影响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和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管理能力、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头寸的变动情况、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国际资本流动等。针对这些因素梳理排查每个风险点的成因、机理、传染渠道及冲击强度,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助于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将覆盖各领域的风险指标都纳入预警指标集。这些指标主要包括:以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率为代表的风险承担类指标,以股指波动率、债市收益率为代表的风险定价类指标,以汇率波动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为代表的经济环境类指标,以金融机构相互持有资产份额为代表的风险关联度指标,以最大敞口占全部资产之比为代表的风险集中度指标等。

为了让各个金融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金融风险防控格局,有必要开发覆盖金融体系各个部门、各个区域、各个时间频度的金融压力指数,实时监测我国金融运行的压力状况。具体而言,应将反映银行业、银行间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压力水平的指标进行整合,形成金融压力指数,量化显示金融体系的动态变化,准确反映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以及整个金融体系所承受的总体压力水平。对于金融压力指数及其长期发展趋势的分析,有助于识别我国金融体系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金融业务的开展涉及密集而又复杂的契约安排,在金融活动中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如果缺少维护履行契约的良好环境,金融风险就会大大增加。金融安全基础设施的功能就是确保契约的正确履行。具体来说,应继续完善会计审计制度,打造金融安全的制度基础;加快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争取在诸如国际投资银行、国际清算与结算系统、国际信用评级等重要环节掌握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完善金融安全法律框架,加快推进防范金融风险的立法,完善有关资本配置的法律制度;形成金融业的综合统计与分析框架,实现金融信息的共享与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防范金融风险既要守住源头,又要加强监管的分工合作与统筹协调。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有助于解决我国金融监管中的空白和冲突问题。在此基础上,应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进一步明确各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在金融管理部门培育形成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在机构监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有效防范监管套利行为,实现审慎目标与效率目标的统一;地方政府也要在坚持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权的前提下,按照中央统一规则开展工作,强化属地风险处置责任。(www.daowen.com)

在这个过程中,首要的便是完善紧急应对方案。实践表明,当发生金融危机预警时,应对方案越明晰,信贷收缩量及投资活动所遭受的破坏就越小。因此,应建立快速、灵活、有效的金融安全操作规程和快速反应机制,积极拓展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工具。当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特别是流动性困境并威胁金融安全时,可适时调整和改变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期限、交易对象、交易条件,并配合财政政策工具和金融市场工具,建立良好的风险隔离机制,确保流动性基本稳定。其次,妥善处置问题金融机构。问题金融机构的负外部性较强,对金融安全的影响较大。应明确监管机构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置权限和程序,严格规定处置程序启动条件,不断优化损失估计方法,做到处置有序,以降低债权人损失,减轻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问题金融机构处置中的积极作用,只有在市场失灵或对市场冲击过大时才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稳定金融市场预期、促进市场机制完善、提升金融体系效率。

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只能带来一时繁荣,但难以持续。金融只有通过服务实体经济,在服务中创造价值和获取合理利润,才能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因此,金融部门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助力创新创业、结构升级、动能转换为着眼点,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高效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