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术界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对信息化的内涵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信息化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动的现代化,是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变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与机械化、电气化一样,信息技术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又一个动力源。
第二,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逐步向信息等非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转变的发展过程。人类生产过程不仅仅依赖物质财富,信息等非物质财富同样是、甚至是更重要的财富源。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信息化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的过程,到信息化高级阶段,整个社会经济比重会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将成为主导性的生产要素。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机器人会影响未来社会,甚至主导人类未来发展,还有的专家认为未来算法会统治世界。(https://www.daowen.com)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曾预言大数据时代将引发生活、思维、商业、管理的重大变革,开启一个重大的时代转型〔12〕。而《经济学人》的专家们计算2025年全球信息量已经达到1.8ZB(18000亿个千兆字节),他们认为,未来我们最大的难题是信息过量的问题〔13〕。
我们认为从技术、经济、社会的角度定义信息化,全面、客观地反映了不同学科对信息化内涵与外延的理解,既有科学性,也有局限性,需要从工业化、城市化、生态化等不同角度,跨越学科界线,对信息化概念进行相对综合、全面的理解。
工业化是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工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同理,我们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产业占经济的比重、信息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不断提升的过程,也就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直接贡献与间接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