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万国桥助力海铁联运的转运短路

万国桥助力海铁联运的转运短路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河上的货船海河码头上的搬运工远洋运输和华北铁路网的初具规模,为海铁联运创造了可能。所谓海铁联运,是指内陆地区货物由火车运到港口后再装上船舶运出,或是货物由船舶运输到港口后再由火车运到内陆。万国桥对于海铁联运的意义,正是在于在二者之间创造出一条转运的最短距离。这些货物进入腹地的路径有两条,其一是从租界运至天津老城东北的三岔河口,通过内河航运完成;另一则是通过万国桥到达对岸的老龙头火车站,装车外运。

万国桥助力海铁联运的转运短路

《近代天津城市史》写道:“20世纪以后,远洋运输和华北铁路网的兴起,标志着天津与世界各国和华北腹地之间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革,它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多方位的联系,为天津成为华北经济中心创造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开埠以前的天津,凭借“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地理优势,倚仗拱卫京师和漕粮转运的政治经济地位,奠定了其作为华北地区商品集散地的地位。此时,内河航运是天津与华北腹地商品交流的主要方式,运输工具多以木制帆船为主。当时的天津几乎没有远洋运输,近海运输也仅限于国内南北之间的粮食及土特产等商品,这就使码头更多地集中在运河沿岸,海运码头的发展则相对滞后。1860年开埠后,天津成为北方最早开放的港口城市,随着租界中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紫竹林等一批海运码头相继崛起,天津进入了远洋运输的时代,轮船的往来穿梭,成为海河上司空见惯的风景

华北铁路网的出现开始于1881年完成的唐胥铁路,被称为中国实用铁路建筑的开端。1888年秋天,这条铁路与天津接通后,第一次使中国的一个大城市与当时最大的能源基地连接起来,对天津的城市发展意义深远。铁路的继续延长,把北京和天津两个华北最大的城市连在一起,并把海河水系、滦河水系和关外的辽河水系连成一体。这条铁路与上述各水系横向相交,正好弥补了这几条水系互相平行无法相通的缺陷,使华北传统的水路交通通过铁路联成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天津的经济地位。

海河上的货船

海河码头上的搬运工

远洋运输和华北铁路网的初具规模,为海铁联运创造了可能。所谓海铁联运,是指内陆地区货物由火车运到港口后再装上船舶运出,或是货物由船舶运输到港口后再由火车运到内陆。它把海运、铁路等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综合利用,构成一种连贯的运输过程。早在19世纪,天津的外国人就已察觉到这一点,《1888年天津海关贸易报告》就这样写道:“当我们想到这个人口稠密国家的大量铁路线由本埠伸向四方,而这又是它唯一输出口岸的时候,那么马上就会明显感到其中包含着多么巨大的潜力,这种潜力只是由于目前缺乏国内交通工具而实际受到了限制。假使这些进步必然会在今后若干年中产生内部的压力,从而允准延建铁路……那么便立即会承认,对天津贸易光辉未来的预言是有可靠根据的。”(www.daowen.com)

对于天津而言,远洋运输的节点是以紫竹林为代表的租界码头,而华北铁路网的节点则是老龙头火车站。由于设立租界在先,铁路设站在后,老龙头火车站更偏重客运功能而货运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历史上各租界之间又缺乏城市建设中的科学布局与合理规划,因此造成火车站与海运码头分居海河两岸,虽近在咫尺,却因海河的阻隔而远如天涯,难以形成铁路与海运的零换乘。万国桥(今解放桥)对于海铁联运的意义,正是在于在二者之间创造出一条转运的最短距离。

1928年的万国桥

进入20世纪后,英、法租界的码头上往往囤积了大量的海运货物,成为华北名副其实的货物集散地。这些货物进入腹地的路径有两条,其一是从租界运至天津老城东北的三岔河口,通过内河航运完成;另一则是通过万国桥到达对岸的老龙头火车站,装车外运。相比之下,最经济、便捷的交通方式就是铁路,万国桥由此成了唯一的通道。

当年的装卸工人曾回忆道:“法租界的万国桥是租界装卸货物的运输要道,对桥头的法国巡捕头子,逢年过节照例送礼1000元,其他的大小巡捕,若应酬不到,也会找麻烦。”可见当时万国桥对于货物转运的重要作用。

(方 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