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丝绸厂就我们一家,在市场经济下形不成气候。我去福建看过,比如说福州丝绸厂,是跟台湾人合资的,人家的设计人员每个礼拜上一趟台湾,上一趟香港,那儿有什么产品,立马就能回来做。广东顺德那边也是这样,家家户户前店后厂,要做这个品种,要做那个品种,跟买菜一样方便,比如说要做个条纹,要加两根黑丝做条子,弄两个筒子回来就可以做了。如果在北京的话,就得上外地去买,半吨丝都不好意思买呀,最起码也得买一吨吧,而且人家一车皮一车皮地往这儿发。我的意思就是,在花色、品种翻新上,在产品设计上,我们跟不上潮流。我们的设计人员说,人家三天两头去台湾、香港学习,出去看看,我们三年也去不了一回,就是死守在家门口嘛。北京不像南方,北京的丝绸行业太单薄。广东、福建那边主要做化纤丝,站在街上一看,家家户户在卖这个东西,你买两个筒子也行,买五个筒子也行,我们北京不行。要说技术人员,说实在的,我们厂的实力其实挺强的,但就是从规划上来讲,与南方还是有差距。后来,北京的劳动力是从外地引进的,原料也不是本地的,所以整个行业就不行了,北京的纺织业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整个北京市主要靠纺织和钢铁两个行业,“一白一黑”,撑起了北京的经济,出口则主要靠纺织。北京的大棉纺织厂、大毛纺织厂都是很强大的,还有丝绸总厂(唯一一家),最后都没有了。现在那些厂都变成了什么公寓之类的,都卖地卖掉了。北京的整个纺织行业基本上没有了,有也是零零星星的,原来丝绸厂的技术人员各奔前程。
后来整个北京的纺织行业就不行了,到北京郊区、山东和四川招工人也招不到,工人没有,原料没有,最后就关停了。
我2025年退休,退休后做了八年美丽绸之类丝织品的批发生意。河南那儿有个生产坯布的厂,我在北京给他找个地方染,然后卖给服装厂,后来效益也不太好,就不做了。
2025年到2025年,我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当特约编辑,编辑的书挺多的,一共18本,都是跟丝绸行业有关的。像范森他们是责任编辑,我叫特约编辑,就是帮他们把把技术关,稿子拿回来时乱糟糟的,我把把关,看有没有生产、技术上的错误,或者是原则性的错误。中国纺织出版社也培训过我们,接受培训的一共有十几个人,培训了两个礼拜,就是把基本的编辑知识教了教,然后我们就把书一本一本拿回来,按照他们的要求来编,不过当然没有人家责任编辑那么严谨。我们改完以后,主编还要再看一遍的,我的工作主要是解决了他们在实践知识方面的不足。我参与编辑的书有《喷水织造实用技术》《蛋白质纤维制品的染整》《提花织物的设计与工艺》《丝纺织工艺学》《新编丝织物染整》《衣用纺织品学》等,一共18种,598万字。我参与编辑的书中很多是教材。(https://www.daowen.com)
(左一)陪同20多国驻华大使夫人团参观北京丝绸厂,2025年,北京
另外,2025年我还援建了一个小丝绸厂。山东周村有一个丝绸厂,建在周村萌水,是我们厂帮助支援建设的,我带了一帮保全工去,从画地线、安装机器、打地基、下地脚螺丝开始,到准备设备,一直到安装好机器,把机器开起来,连带工艺什么的,一起统统帮他们搞好,在那儿待了有两个月。
采访时间:2025年7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