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创新之路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创新之路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先生指出,紫光云是紫光集团“芯云战略”的组成部分,紫光集团投资120亿元进军公有云市场,成为云服务商之一,也是在天津布局的数字化底盘。张教授指出,作为探索中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田,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上把城市运行的框架数字化,把“城市的数据”数清楚,更是在治理层面上对社会治理创新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创新之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城市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进一步提升,各种城市病日益严重,城市治理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以5G网络、超级计算机、机器视觉、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成熟,通过硬件的提升改造和软件的更新升级,可以整合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海量数据,构建与人脑类似的“城市大脑”,将城市运行的需求端与科技发展的供给端有效融合,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技术上的发展促使了城市治理结构的进一步细化。

议题1:科技助力城市公共服务研究与决策

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前主席叶信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Modeling Polycentric Urbanization Using Multisource Big Geospatial Data”(多源地理空间大数据视角下的多中心城市建模)。叶教授以沈阳、武汉和西安3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在现有仅使用光谱特征的建筑面积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空间约束下使用更稳健和可靠的方法来考察多中心结构城市和人类动力学之间的关系,检测城市的扩展方向,考察了城市主中心与副中心之间的经济走廊结构,并与实际的城市规划方向进行了对比,通过计算得出的中心区位置与城市规划的预设位置存在一定差异。叶教授指出类似的研究仍需要考虑社交媒体数据的精确度,会影响人工设施的分布地面坡度和地面曲率之类的拓扑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建成区和经济走廊的位置。叶教授的研究为分析城市发展成果是否与规划意图相同(例如在主要空间扩展方向上)提供了分析模型,并为城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武汉大学杨必胜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大规模城市点云场景三维理解与工程化应用”。杨教授从测绘角度指出了未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方向。杨教授指出,空、天、地多平台扫描、摄影是城市三维数字化的关键手段,其获取的大规模点云是推进智慧城市由可视化走向可计算的不可或缺的数据源。由于多平台扫描、摄影获取的点云存在不一致性,加之大规模城市场景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何精准地对城市点云场景进行三维理解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智能驾驶等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杨教授重点阐述了多平台点云的集成与融合、城市点云场景的三维理解和城市场景的结构化表达。最后他结合上海数字孪生城市工程实践展示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华盛顿州立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严佳的报告题目是“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Ride-hailing Services to Urban Travelers:The Case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衡量共享打车服务对城市旅行者的好处:以旧金山湾区为例)。严佳教授估计了2016—2017年运输市场环境下旧金山湾区旅行者的运输方式选择模型,运用旧金山湾区的优步(Uber)打车数据,通过反事实模拟方法估算了没有优步打车的收益,然后将这些收益与可用的优步收益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为优步打车每年在旧金山湾区给旅行者的乘车服务收益不仅包括票价收益还有诸如更高的服务质量、更透明的票价、个性化的定价和服务等非票价收益,从优步服务获得的平均福利收益为每人每天0.81美元,相比之下,旧金山湾区居民每人每天的交通支出约为20美元。假设只有一半的湾区人口可以使用优步服务,那么总计每年将有接近10亿美元。以此推断到美国所有城市将产生数十亿美元的收益。

紫光集团副总裁、紫光云公司总裁兼CEO吴健先生的报告题目是“云动滨海智汇津门”。吴先生指出,紫光云是紫光集团“芯云战略”的组成部分,紫光集团投资120亿元进军公有云市场,成为云服务商之一,也是在天津布局的数字化底盘。紫光云旨在以“百城百业”为业务目标,基于“百城百业”布局,建设云基础设施网络,紫光云的服务由基础服务、平台服务以及应用市场3部分组成。吴先生还介绍了紫光云的数字大脑、芯云一体安全等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展示了运营服务保障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及如何助力云计算行业提升安全可信水平,还介绍了紫光云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建设智慧滨海项目,打造新时代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样板。

名古屋大学荣誉教授黑田达郎(Tatsuaki Kuroda)的报告题目是“The New Era of Automobil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for Road Construction:In the Case of Japan”(汽车新时代和公路建设资金——以日本为例)。黑田教授指出,19世纪末开始的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时代现在正处于转折点。一方面,由于环境问题,电动汽车开始大量普及;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向自动驾驶的发展。电动汽车的零件比传统的汽油汽车少,并且易于模块化。预计“碎片化”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对日本产业结构的影响将非常巨大。此外,自动驾驶的普及会推动共享经济快速增长,这是由于许多人工智能设计导致车辆价格上涨。黑田达郎教授还指出,一个共享“无人出租车”的社会很可能会在2030年左右出现,这种技术变革不仅对日本的产业结构,而且对包括土地利用和生活形式在内的社会体系将产生影响。在不久的将来与汽车相关的大规模技术创新的假设下,黑田教授还展望了道路建设和维护收税的新型方式。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蔚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杭州‘城市大脑’: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张教授指出,作为探索中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验田,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上把城市运行的框架数字化,把“城市的数据”数清楚,更是在治理层面上对社会治理创新及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机遇和挑战。张教授梳理了杭州“城市大脑”的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创新,从“‘城市大脑’赋能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角度切入,对“城市大脑”的建设进行了深入讲解,并进一步讲述了数字中国背景下“城市大脑”与传统治理体系间的平衡。

议题2:科技革命与城市空间治理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宋彦的报告题目是“城市空间治理与城市形象提升: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宋教授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城市形象的含义及其影响,并列举了近年来经济学家在城市形象领域的研究成果。宋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基于城市街景图片以及街景评价的大数据分析,首先从街景图片中提取了城市要素(如建筑物和树木等),然后基于麻省城市实验室关于城市活力主观评分的调查数据库,结合提取的城市要素和传统的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素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含绿色、人、人行道、经济活动、街道与广场等要素以及上述要素的综合的街景图片城市活力评分较高,此外,在不同城市分区中,提升城市活力的要素不同。宋教授结合具体的城市治理案例回答了“如何塑造好的城市形象”这一问题。第一,以引入“完整社区”概念的旧金山东部社区慢性环境改善和墨尔本市规划方案“人本型”的设施要求,提出“人本型”城市治理原则;第二,提出城市治理的灵活性原则,符合这一原则的城市治理工具主要有形态控制准则、绩效区划、叠加区划和设计细节;第三,提出要正确处理城市治理过程中的公共空间规划问题,纽约激励性措施“POPS(私有公共空间)计划”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案例。宋教授发言的结论是,要通过将设计、规划、技术与公共政策四者有机结合来提升城市形象。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公共政策特聘教授吉恩·克劳德·西尔(Jean-Claude Thill)的报告题目是“Electrified Mobility:Trends,Drivers and Hurdles”(电动汽车的使用:趋势、驾驶者及阻碍),从各方面对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分析了电动汽车与智慧城市之间的联系。第一,整体介绍了电动汽车的特点以及近年来的发展,2010年以来,美国电动汽车及充电桩的数量增长迅速;第二,分析了电动汽车使用者的特点,主要有年轻化、高收入、高学历、男性居多和拥有多种交通工具等特点;第三,介绍了影响电动汽车接受度的因素,其中促进电动汽车发展普及的因素主要有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价格便宜、过高的汽油价格等,而阻碍电动汽车市场扩大的因素主要有充电桩不足、车型单一、更换汽车的成本过高等因素;第四,关于电动汽车使用者的出行特征,电动汽车多被用于短距离出行,平均每天行驶距离为40公里,出行目的主要为工作、购物和私人出行等;第五,电动汽车充电特征,电池动力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表现出了不同特点。此外,西尔教授还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上述方面进行了分析。西尔教授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和电动汽车的发展都涉及创新和科技等方面,建立一个综合社会性和科技性的社会技术系统是很重要的。(www.daowen.com)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董春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测绘地理信息与空间治理”,她对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政府部门利用测绘地理信息进行空间治理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全面介绍,她的报告分为4个部分:一是测绘新技术与新方法,介绍了当前遥感影像获取、数据融合处理、信息提取解译、面积计算等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有内外业一体化调查技术、多源数据融合与快速处理技术、空天地一体化高精度多源遥感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遥感信息提取与解译技术、地理要素变化检测技术、地表面积精准量算模型、海量图斑高速统计计算方法等;二是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对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的概念、重要性、内容指标、数据特点等进行了介绍;三是空间管控与治理应用,介绍了围绕国家和部门需求所做的支撑国家空间管控与治理的多方面实际应用,包括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监管、耕地保护、灾害防护、自然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等;四是新时代的新认识,在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的应用和支撑更加重要和基础,应从服务意识、对象、内容、能力和水平进行新的认识,并从数据、技术、环境、软件、团队等方面提升支撑能力。

暨南大学武文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城市活力与消费设施的时空格局与特征”,主要内容是城市活力与消费设施的空间配置之间地理联系的时空变异特征,展示了人类活动强度在微小时空尺度下的昼夜周期特征及其与消费设施的地理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他使用的第一套数据是从大众点评网上获取的POI(兴趣点)数据,将北京六环内作为核心研究区域,并将北京建国门外作为CBD(中央商务区),将望京作为次中心,在此基础上将数据进行了空间定位和格网化处理。他使用的第二套数据是基于腾讯APP平台获取的手机信号数据,监测时间区间为14天,经检验,样本从总体上来看与卫星遥感识别的人口密度分布相关性较高。基于上述数据,武教授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体来观察生活节律特征,发现不同时间和空间分区的生活节律的周期性不同,一些城市空间的节律性较弱,但基于现有大数据无法探究其背后原因。此外,武教授对上述数据进行时空加权回归发现,消费设施对于城市活力或者人类活动的强度是有正向影响的,在不同的城市组团,空间变异性显著不同。武教授表示,它的下一步研究方向是将个体行为路径因素加入研究,以弥补汇总性数据的缺陷。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江曼琦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网络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结构演化与优化”,主要分析了互联网对城市空间结构组织的冲击以及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创新。首先,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组织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聚集利益变化中的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二是交易效率提升中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平行、交叉分离的双重时空。其次,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城市空间组织发展出现了以下5个趋势:网络经济与城市聚集效应相互促进,形成聚集空间的叠加效应;城市分散力增加,城市蔓延不利于城市空间的节约集约利用;城市区位价值发生变化,传统高价值区位被新的热点所代替;社区成为城市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点;传统层级式城市空间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多元化转化,以网络换空间,实体空间结构比例重组。江教授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进行中国城市空间治理的创新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究城市发展规律,了解大众需求,提高空间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二是利用科技,加强对空间规划方案的监督,提升城市空间治理决策的执行力;三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强化底线管控基础上,发挥市场在空间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

议题3:网络时代的城市精细化治理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陆军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智慧网格与城市公共服务精细化管理”。陆教授以北京市的具体例子,介绍了智慧网格的来源及其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结合。陆教授梳理了智慧网格的4个优势,分别是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的供给方式、闭环式管理、动态化管理。陆教授列举了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方法,例如网格制定、部件标定、事件管理的快速反应、管理体制的双轴心、城市网格化的关键技术等。陆教授从物理网格,到细分化的网格化分层,再到城市管理进化至社会管理,最后到三网三中心的融合与联动的4个阶段,梳理了中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历程。他提出了城市公共服务的相关问题,如供需错配、空间失衡、供给主体单一等。基于上述问题,陆教授认为城市精细化治理需要借助城市网格化的精准化,实现网格边界的空间配置均等化。在城市网格精准化治理与空间配置均等化的背景下,陆教授提出了城市智慧网格应用基础的4个核心:一是技术的利用;二是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三是需求函数与网格里的居民的社会需求函数与福利函数;四是公共需求偏好的显示机制。最后,陆教授阐述了中国城市网格化管理的问题与困境,例如公共服务的升级优化、配套的考核机制等。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周素红教授以“时空行为视角下的城市规划与治理”为题,从时空行为研究等热点领域,例如地理、交通与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人地关系、共性技术及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等入手,总结了城市规划与治理的演变,包括早期模式、物质性的管理与转变、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的树立几个阶段。当今城市治理形成了新的目标和新型治理理念,为认识城市空间特征和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周教授也指出目前对微观个体行为规律的时空行为的空间度量与机制分析存在不足。在城市时空行为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周教授从时空模式、时空的相互作用与过程作用机制、基于城市交通需求与规划以及城市空间规划和治理等方面,从居住就业、日常活动和交通行为3个角度,将个体行为置于地理空间环境中,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时空行为规律和模式。周教授在时空行为视角下,认为人们在空间集聚模式和空间活动上存在分异;基于日常活动时空行为的社会群体推断与分异,实证检验了时空行为的序列;利用决策树去评判,来推断收入水平,以及时空活动的排序。周教授利用kappa(一种衡量分类精度的指标)系数,发现收入分异是时空行为序列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住房要素。周教授简要讲述了时空行为的研究在公共卫生、公共健康等领域的潜力,例如通过时空行为去预判犯罪等。周教授借助新加坡的交通与土地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即采用公交节点与人的时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深圳出租车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数据、经济普查数据和广州市的摩拜单车的轨迹数据,证明了城市空间结构与人群的时空行为的相互匹配、城市商业中心与城市普查数据的相互匹配以及交通领域的通行廊道的识别。在社会安全预测的应用方面,周教授基于健康城市的规划和静态设施与动态环境互动两大基础,揭示了从土地利用拓展到动态精细化管理的转变,以及城市空间与人的时空行为活动的结合。最后,周教授基于城市众包的概念,简要地介绍了城市众包在精细化治理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兰州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志锋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科技互联网会对公共服务资本化有影响吗?”王教授先论述了公共服务资本化的内涵及区域房价的差异性,他指出,随着人口在城市的集聚,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根据中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现有特征与区域差异,消费者会通过区位选择来匹配公共服务,由此会导致公共服务内在化到城市住房价格中。王教授继而引出研究问题:公共服务资本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以及科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对公共服务资本化和住房价格产生的影响。王教授用教育、远程医疗和交通出行的例子,指出基于互联网的利用,公共服务具有3大趋势:空间集聚性的下降、公共服务的时间成本和通勤成本的下降、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的扩大。由此,王教授提出了两个假设:第一,科技互联网的普及会减弱对公共服务的空间集聚度和房价的正向影响;第二,通过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消费频率,科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王教授基于公共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的现有文献指出,互联网对房地产市场的资本化、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利用资本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王教授运用中国281个地级市的数据和两个回归模型,发现交通、教育、文化资源对公共服务资本化正向的显著性作用,但是医疗对公共服务资本化效应不明显,教育对城市住房的正向作用最大。最后,王教授提出,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普及,未来科技/互联网对公共服务在物理和空间上的限制将逐渐被打破,带来公共服务资本化的弱化效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锁利铭教授的演讲题目是“数据驱动下的城市精细化治理创新”。首先,锁教授认为大数据已经从技术热词转变为学术、商业、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前沿领域。借助于此,新技术的出现和城市治理创新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创新演变过程。其次,锁教授指出,大数据的出现对社会形态的影响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而是革命性的社会治理形态的改变,即从以工业化为基础的形态走向网络连接的社会形态。这种变革提高了社会结构的效率。从时空理论出发,锁教授认为在数据驱动下,城市治理已经由单体简单智慧通过网络的连接转向社会的整体智慧,继而同时追求效率和管制的运行体制。具备单体的简单计算能力、广泛链接的方式、去中心化3大特点的全新的城市治理机制出现。锁教授进一步揭示了城市治理进入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时代,基于数据驱动与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结合,城市治理已经由原先只以经济指标为考核标准,过渡到城市治理以市民为主体。他通过城市治理体制从非精细化治理到精细化治理的对比,论述了数据驱动1.0到2.0转变的过程中,经历了传统治理体制、多元治理、由政府主导的精细化治理、数据驱动的精细化治理的4个变革过程。依靠信息技术和数据,实现城市治理中的供需的精准匹配,锁教授提炼了数据驱动的3个要素:数据的供求合一、来源多样、属性多元的驱动源;基于开放强度、计算水平和传输效率的驱动强度;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程度相结合的驱动阈值。最后,锁教授总结了治理结构的转变,即从政府、企业、公众的三角结构,转变为政府通过数据的中介作用,连接企业与公众的全向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荣誉教授梅里·玛达沙希(Mehri Madarshahi)的演讲题目是“Better Cities Better Life”(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玛达沙希教授首先列举了当今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多,全球气候变化、洪水、干旱、极端气候等灾害。其次,玛达沙希教授提出在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大背景下,快速的城市化增大了对森林、水资源、空气等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了食物危机、水短缺和气候变化的危机,这些使得人类的生存的前景空前灰暗。对此,玛达沙希教授介绍了具有空气净化能力的建筑材料、无源器件来过滤太阳能等创新技术在建筑中的运用,以及通过建筑形状来利用风能的建筑设计方法。之后,玛达沙希教授论述了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在智慧规划中的应用和作用,循环经济、大数据、要素资源的流动、新兴的风能产业、绿色建筑等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最后,玛达沙希教授以中国城市的生态森林城市建设、建筑墙面吸收空气污染、自行车出行的环保性、中新天津生态城,以及成都天府新区为案例,提出城市利益相关者、政府、国际组织需要共同发挥领导力来实现城市减贫,解决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