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企业管理的圆与方之道

企业管理的圆与方之道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与“圆”在企业管理中是具体的。和他们相处,讲和为贵、讲谦让,这里体现的是“圆”。这时候,就得倡导一种“善”的文化、“和”的文化,即刚柔相济,这就是“方圆”。企业管理,真的没有一个什么高明的办法可以“套用”就能成功的。内方+内圆+外圆目标,如果把X+Y=Z 延伸一下,变成企业的平衡方程的话,内方+内圆+外圆客户需求(目标)。这是我理解的企业管理的动态平衡方程式。“外圆”就是顺应和适应。

企业管理的圆与方之道

“方”与“圆”在企业管理中是具体的。譬如,“圆”的策略,人常说,在社会上、在有点权力的“场面”上要做一番事业,有两种人不可“得罪”:一种是小人,你不能得罪。为什么?小人谋人不谋事。你没有时间天天去和他周旋。但是不惹他,也不用怕他,你明知小人很有可能随时会出来兴风作浪,也要带着大家前行,不敢倦怠。在厂长位置上除了向前走以外,别无选择,这里体现的是策略;另一种是强者,不与强者树敌。站在企业厂长层面上所谓的强者,绝不是企业里的任何人。是什么人呢?譬如说,其他企业的厂长,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并和你打交道的人。和他们相处,讲和为贵、讲谦让,这里体现的是“圆”。

企业在市场上拼杀,同军队打仗一样,必须“从严治企”,就得按规矩做事。由于“人治”的惯性,员工一时不能适应,只能采取强制手段,即为“方”。

有时候有些地方,就要委屈一些人,委屈中干,甚至委屈厂领导。让他们用“委屈”给全厂示范。所以,“法治”建设是一个强制的过程。在强制的过程中,你不能让员工的弦始终绷得那么紧。人要有压力,要有危机感,但是还得有让大家释放压力和危机感的方式渠道。这时候,就得倡导一种“善”的文化、“和”的文化,即刚柔相济,这就是“方圆”。

企业管理,真的没有一个什么高明的办法可以“套用”就能成功的。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昨天的成功不可能代表你今天的成功。所以企业管理,就是X+Y=Z,就是在这三个变量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也就是企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动态平衡。内方+内圆+外圆⇒目标,如果把X+Y=Z 延伸一下,变成企业的平衡方程的话,内方+内圆+外圆⇒客户需求(目标)。这是我理解的企业管理的动态平衡方程式。

“内方”指的是什么?就是企业制度,即有形的东西,可操作的东西。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不搞制度化生存,不搞评价,就不要妄谈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有三个阶段:人治,法治,文治。最低阶段,三个人办一个小企业,你可以没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简单的规则也许要有),完全靠人治。十个人一百个人,老板强一点,可以制度少一点,人治的成分大一点,事无巨细你得过问。但是企业达到一定的规模,你想发展的时候,没有制度是不成的。即使有了制度,没有评价也是不行的。(www.daowen.com)

“内圆”指的是什么?就是让无形的东西在企业起作用。人,是比较复杂的。你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啥。制度规定的东西,他可能非常努力地去做了,做到了99%,发现问题心里就想:我最好不提,提了,万一领导不高兴怎么办?等你发现问题再去追溯的时候,可能把客户已经给丢了。所以,软的东西,文化的东西,就是要补这一点。制度管不到的地方,靠文化来补位,他发现做这件事情有问题,制度就那么规定的,而且往前再走一步,能够做得更好的时候,他就要努力把它做得更好,这就是“内圆”。内圆是势,是价值观

“外圆”就是顺应和适应。这中间,有无奈的顺从,也有把各方面的东西分清楚、搞明白以后,主动地顺应大环境的意思。

譬如,企业内部的环境,我和党委书记可以去创建它;外部环境,宝鸡市的环境,是市委书记和市长的事儿,作为企业厂长,只能是适应环境。国家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你只能去适应。

要明白企业是在市场里生存,是在政府领导之下的,即使民营企业,也不能不把政府当回事呀!但你也不要同政府贴得太紧。要明白,你是做实业的,你和政府之间关系,是功利性质的。政府对企业有利的事情多跑,不利的事情躲远,就这么简单。当你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府该给你的会给你,而你自己处于政治上的钻营心态去刻意追逐那些,没有价值。肯定会分散你的精力和注意力,特别是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受政策的引导很正常,若受政府某个要人的引导,你离失败就不远了。我们身边看一些曾经风云一时的实业家,支撑他的一定是他企业的实绩。实绩一旦滑落下去,以前给你的“人大代表”“五一劳动奖章”的光环,有用吗?所以企业必须做到“低调平实”四个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