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肃州民族贸易市场衰落的原因分析和优化建议

肃州民族贸易市场衰落的原因分析和优化建议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族市场的重心外移,肃州不再是西北唯一的民族贸易地点,商埠地位逐渐丧失,导致西北的主要商业线路的变化。虽然失去了商业的中心地位,但肃州作为甘肃的地方性中级市场,仍然是内地商品进入新疆的必经通道,成为东西往来与商品贸易的重要市场,是当时民族贸易的集散地之一。清末,肃州城镇经济发展明显回落。

肃州民族贸易市场衰落的原因分析和优化建议

乾隆二十四年,朝廷与准噶尔战争后,天山南北悉入大清版图。第二年,参赞大臣阿桂就率军前往伊犁驻防兴屯,并统辖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乾隆二十七年十月,清廷正式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伊犁由此成为当时清朝统治天山南北的军政中心,行使中央政府对新疆的主权。此后清廷将大量河西驻军移驻伊犁,以此为标志,表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已向西延伸,军事经济重心也随之西迁新疆,西北军政、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变,肃州在此背景下军政地位和商业地位明显回落。

新疆平定之后,中亚诸部就纷纷入觐朝贡,请求通市贸易,西北边贸地点遂移至新疆。此后中亚与南疆的贸易发展迅速,“布鲁特、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等贸易之人,络绎不绝”[92]嘉庆十五年,浩罕朝贡者由京返到哈密时,就“骑马十九匹,其行李货包秤重五万三千余斤,别系沿途添买货物,愈积愈多,计需车88辆[93]”。乾隆五十五年,查获的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乌什等处私贩入境的俄国产皮张计有灰鼠皮20000张、水獭海龙皮200余张、香龟貂皮1000余张等[94],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贸易的规模之大。而阿克苏以“八城往来之孔道,广袤千有余里,回夷万余户,致使商贾辐辏,贸贩鳞集”[95]。随着商业的向西转移,出现了大批山、陕、苏、浙商人西行新疆贸易的现象。这使得众多商人“知新疆伊犁、喀什噶尔等处,与哈萨克……在俄罗地方贸易往来,将大黄带往新疆,转售与俄罗斯”[96]。这些都表明,肃州在军政地位下降的同时,西北边贸的重心也随之移至新疆,使肃州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民族市场的重心外移,肃州不再是西北唯一的民族贸易地点,商埠地位逐渐丧失,导致西北的主要商业线路的变化。由“乌鲁木齐—兰州汉中、重庆—长江沿线”成为清中、后期以来西北主要的商业路线与商业市场,由此沿途出现一些新兴城乡市场,如兰州、凉州、安西州等。乾隆时期,酒泉西部地区的敦煌、安西随着移民增多而设州县,“安西镇城控制东西,为商品聚集之地……东门外尚有客民自盖房屋,在关内拨运货物,开设铺面,现有一百数十余家,大街南北,店铺面大小不等,共计九百余间[97]。”而此时肃州的商业地位已不能与前相比,而被河西大镇凉州和省城兰州所取代。(www.daowen.com)

虽然失去了商业的中心地位,但肃州作为甘肃的地方性中级市场,仍然是内地商品进入新疆的必经通道,成为东西往来与商品贸易的重要市场,是当时民族贸易的集散地之一。如乾隆二十六年(1761),西宁办事大臣多尔济奏准商民领取“印票”,“径自出口,在蒙古游牧买羊易货之后,分进口内售卖”[98]。“甘、凉、肃州羊客买得羊只,千百成群”[99]。乾隆二十九年(1764),将军明瑞奏明:“每年由陕、甘额调茶叶十一万一千五百斤存库收贮”[100]道光初,清政府规定甘肃官茶年例应出关20万封,但实际销至40万至50万封。“皆以无引私茶影射”[101]之故。乾隆三十四年(1769),新疆交易绸缎共应12050匹。乾隆四十年(1775),新疆各处应需贸易绸缎,都是由江宁(今南京市)、苏州、杭州三个织造厂专门织造,解送凉、甘、肃,转运到新疆的。

清末,肃州城镇经济发展明显回落。特别是同治四年,回民反清军占据肃州城,至同治十一年清军平息战乱,肃州经济出现严重的萧条,表现为“城为所据者十年,昔日豪华之地竟成瓦砾之场……虽大难之后聚难复原,而中外交通弥尔……逆回变乱仓尽毁,唯存残阁”[102]。肃州的商业受战争影响,萎靡不振。“肃州自遭兵燹,惟余一片焦土”,虽然复业日久,但“欲如旧时之盛,非数年修养不能”。嘉峪关在战争前曾经是仕宦商旅出口入关必宿之地,战后虽然“客路畅通,西域行旅络绎不绝,列肆陈货者亦渐来集,但未能如旧尔”[103]光绪十六年(1890),俄国人格鲁姆·格尔日麦洛在其《中国西部旅行记》中,对当时肃州的商业状况作了如下描述:“肃州现有汉人3000户,东干人和汉化的唐古特人近百户。城内没有气派的建筑……从北门到中门的这条主要街道上,建有大小商铺和货摊……肃州富有的商铺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