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元话语研究特点及热点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国内元话语研究特点及热点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 国内元话语研究高频关键词表3.2.2 国内元话语研究热点聚类分析CiteSpace软件可以从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中抽取聚类,绘制聚类图谱,显示所探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国内元话语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书面语篇,对口语语篇的研究虽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继续扩展。

国内元话语研究特点及热点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3.2.1 元话语研究特点分析

关键词能够反映一篇文章的主题和关键点,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抽取关键词以生成关键词可视化图谱来研究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和热点。本文通过操作CiteSpace抽取关键词,生成关键词的可视化知识图谱,获取高频关键词以了解国内元话语研究的热点及特点。图2显示的关键词出现频率都≥5(阈值为5),节点大小反映的是主题、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光圈越大,说明研究越集中。

图2 国内元话语研究的可视化图谱(1997—2018)

对可视化图谱及高频关键词分析后发现,国内元话语研究主要呈现3个特点:(1)元话语研究聚焦于话语本身,侧重于研究元话语的人际互动功能,(2)关注语篇研究,学术语篇是一个研究重点,但对口语语篇的关注较少,(3)在研究方法上偏重于使用对比分析和语料库,重视差异研究,详见图2和表1。

表1 国内元话语研究高频关键词表(1997—2018)

3.2.2 国内元话语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CiteSpace软件可以从关键词可视化图谱中抽取聚类,绘制聚类图谱,显示所探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类包括200个节点,246条连线,聚类值Modularity Q=0.870 7,>0.3,划分出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聚类内部相似度指标Silhouette=0.504 8,>0.5,聚类一般是合理的。上述值均在合理范围内,该图谱是合理的,结果具有参考价值。聚类是对关键词可视化图谱进一步归类得出的数据,有些关键词可能涉及多个领域,出现不同聚类研究重合的情况。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精确,本文对所得聚类进一步分析,选取6个研究较为集中且探讨价值高的聚类,即互动元话语、语篇、现代性话语权、分类、功能性语言。选取理由如下:本文收集数据的设定为以“元话语”或“metadiscourse”为主题或关键词,出现Metadiscourse(聚类1)和元话语(聚类2)是合理的。但本部分的重点在于探究元话语的研究热点,就不再对这两个聚类进行分析。人际元话语(聚类9)是学者们在Hyland(2005)提出的人际元话语分类模式进行研究的,互动元话语是此分类模式中的一种,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和读者建立联系等,和人际元话语所探讨内容大致重合,下文就不再对此聚类进行详细分析。分类(聚类7)的研究内容涵盖元话语标记语(聚类10),在此不再赘述。资源(聚类11)指的是不同类型的资源,如元话语资源、语言资源、语篇资源、评价资源和话语资源等,资源是这些研究的一个共性,但其所涉及研究较为分散且共性不多,就不再对此进行分析。下面就互动元话语、语篇、现代性、话语权、分类、功能性语言这六个聚类进行具体分析。详见图3。

图3 国内元话语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1997—2018)

注:聚类0-11是按照聚类的大小排列,0最大,11最小。聚类0为互动元话语,聚类1为Metadiscourse,聚类2为元话语,聚类3为语篇,聚类4为现代性,聚类5为话语,聚类6为话语权、聚类7为分类,聚类8为功能性语言,聚类9为人际元话语,聚类10为元话语标记,聚类11为资源。

(1)互动元话语

互动元话语出自Hyland(2005)元话语分析模式。Hyland从人际功能角度出发,将元话语分为引导式元话语和互动元话语。互动元话语是作者在语篇中对自我形态的控制、表示自己的态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与读者建立关系的一种元话语,包括表达自身态度、发表观点及控制自我形态(Hyland,2005)。

互动元话语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性语篇,如学术语篇、述评类语篇、商务语篇和演讲等口头语篇。学术语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刘凌玲、龚亨,2018;王思琦、成晓光,2018;曹琪、王俊菊,2015)、论文摘要(刘源、陈莉萍,2015;江晓敏,2012;翟霞,2011)、论文引言(贾园园、孙莉萍,2013)等;述评类语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报纸专栏评论写作(鞠玉梅,2018)、英语社论(段端云、黄莹,2009;王强、成晓光,2014)、书评语篇(伊娜、刘金明,2011)等;商务语篇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广告(陈明辉、张秀明,2009;谭琦,2011;黄颖,2012)、商务书信(时常珺,2014)、跨境电子商务在线交流话语(楼淑娟,2014)等;口语语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演讲(陈彧,2014;朱曼丽,2010)、毕业典礼演讲(陈彧、祝欢,2014)、脱口秀(张岑、付晓丽,2015)等。互动元话语的研究趋势反映出元话语研究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一些新型话语如商务书信、电子商务语言等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但这部分研究还相对较少,应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2)语篇

作为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方式,元话语被广泛应用到不同类型语篇的研究分析中,主要包括两大类:书面语篇及口语语篇。其中,国内元话语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书面语篇,对口语语篇的研究虽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继续扩展。

书面语篇起初多集中于对学术语篇的研究(刘雪梅、刘世铸,2009;陈玉莲、全永百,2008;沈昭霖、吕长竑,2011),后随着元话语的不断发展,研究对象逐渐扩展到文学语篇(陈琳,2011;龚玲芳、李发根,2010)、述评类语篇(张池、张扬,2013;鞠玉梅,2018)、商务语篇(黄颖,2012;胡春雨、李旭妍,2018)、新闻语篇(龚梦南、黄勤,2013;王荣、郑新民,2014)等新体裁。口语语篇主要集中于教师课堂话语(舒欣、何洪峰,2013;张戈、王明利,2008;王晓琼、董晓波,2018)、演讲(李楠、杨林秀,2012;吕双、尚晓明,2011;梅婷、胡志清,2013)、访谈(高明英、孙晓红,2015;金心悦、廖开洪,2018)等。(www.daowen.com)

(3)现代性

“现代性”是现代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争论的核心问题。现代主义的代表人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通过非强制性的主体间的交往理论来统一社会,他以坚持“元话语”的有效性为前提对现代性展开了建构性的批判(哈贝马斯,2004);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利奥塔则认为,“现代性”并非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情态(mood),是一个与后现代相对的概念(利奥塔,1997)。

在现代性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较为分散,主要包括现代性革命话语(黄丽萍,2013)、当代电视话语格局(荣耀军,2011)、消费主义与文学反思(李艳丰、蒋述卓,2010;李艳丰,2010)、以及对文学方面的一些思考与探讨(冯黎明,2010;王金胜、吴义勤,2006;李长中、袁金刚,2005;徐仲佳,2003;余虹,2000)等。

(4)话语权

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能力,指的是一种信息传播主题的潜在影响力、影响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在话语权方面,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周春晓,2018;杨洋、胡近,2018;白蕾、陈华洲,2015;周炯,2015),探究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思想政治话语创新的意义等。

也有学者对大众、民众话语权(张利娟、柯泽,2013;纪祥祥、石晓峰,2011)、学术话语权(侯利文、曹国慧、徐永翔,2017)、教师话语权(牛海彬、曲铁华,2010)等进行了研究。话语权研究已从“一元话语权”向着政府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等多元话语权发展。

(5)分类

分类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话语标记语、元话语分类模式(张美涛、王苹,2018;杨莹、余玲丽,2012;李秀明、李熙宗,2006;熊笛、刘承宇,2008)和对元话语理论的总结述评(徐赳赳,2006;付晓丽、徐赳赳,2012;马晓晨、刘道英,2010)。

话语标记语在分类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研究较为分散,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元话语与话语标记语之间的关系、对外汉语话语标记语(施仁娟、张建民,2014)、日语元话语标记语(赵刚,2010)、小说语篇中的言据标记语、过度标记语、起承转标记语以及具体的话语标记语等(刘明,2014;张爽、傅惠钧,2010;黄勤、王佳怡,2013)。

目前国内外对元话语的分类模式尚未达成一致,国内学者在元话语分类模式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学者对维吾尔族元话语进行了功能分类(张美涛、王苹,2018),将元话语分为语篇框架元话语、言语行为元话语、参与者指向元话语以及互动元话语。有学者将《红楼梦》中的态度元话语分为了六小类:纯标记语、情感标记语、判断标记语、鉴赏标记语、感叹标记语、诅咒标记语(杨莹、余玲丽,2012)。有学者对汉语元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分类,将汉语元话语标记语分为语篇功能元话语和人际功能元话语(李秀明、李熙宗,2006)。也有学者从宏观角度对元话语进行了新分类,将元话语分为概念元话语、语篇元话语、人际元话语(熊笛、刘承宇,2008)。此外,还有学者对国内外元话语的理论、分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综述(徐赳赳,2006;付晓丽、徐赳赳,2012;马晓晨、刘道英,2010)。

(6)功能性言语

功能性言语是成晓光(2009)提出的对“metadiscourse”的一种译法,功能性言语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它源于基本言语,同时又不同于基本言语。功能性言语具有区别于基本言语的人际意义,表征说话人的命题态度,是“关于言语的言语”(娄琦、成晓光,2011)。对于功能性言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吴勇,2014;齐滨、田丽,2013;洪雪娇,2012;王晓旭,2013;隋俊,2011)以及主体间性(成晓光,2009;娄琦、成晓光,2011)这两个方面。

在教学研究方面,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口语、听力和写作,研究对象为就读于小学、高职和大学的学生,研究证明了功能性言语对教学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吴勇,2014;齐滨、田丽,2013;洪雪娇,2012;王晓旭,2013;隋俊,2011)。

主体间性指的是语言使用现象体现主体间在意义建构上相互作用的关系。有关主体间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功能性语言与主体间性的关系以及从不同的视角或领域对主体间性进行考察等(陆遥,2011;成晓光,2009;娄琦、成晓光,20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