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如何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在一系列基本的问题上同志们并没有形成共识。比如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核心范畴是什么?也许我们今天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在未来的日子里会被新的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所取代,但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以满足当代实践的需要为己任,不会为自己成果达不到《资本论》的科学深度和逻辑完美性而感到羞愧。

如何解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自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任务,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体系建设工作的进展如何?首先,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了,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从中宣部布置的重大课题项目到中国社科院教育部,已经有多个重大项目开始建设并取得进展,成绩是肯定的。但是,我们的工作进展大多还是停留在方法论研究、体系建设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框架结构的争论上,真正有质量的理论进展并不多。问题出在哪里呢?理论进展的最大障碍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在一系列基本的问题上同志们并没有形成共识。比如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核心范畴是什么?这个体系的建设以哪一个理论范畴为起点?这些没有形成共识。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是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结构,还是根据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初所设想的六册结构,来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或者建立一个以制度、体制、运行、发展若干个板块为特征的体系结构?在这些问题上,也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共识,当然也就不能往前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协同创新。尽管一年多来,大家在这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如大家所看到的,短期内弥合分歧、消除争议、形成共识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者要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一个庞大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条件还不成熟。当然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理论成果或者已经形成共识的那些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编写一个类似于教科书这样的东西,弄一个所谓政治经济学新综合。但是这样的东西很难包容真正的理论创新,逻辑上一定是不连贯的,缺乏系统性的,很难形成令人信服的、具有强大逻辑力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就是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状。

怎么办?当然,讨论需要继续推进,深入的讨论甚至争论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必须等到在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圈内形成基本共识以后,再来组织协同攻关,构建完整的体系?能不能换一个思路,选择另一条路径?我认为从实际出发,换个思路会更有效率。那就是在当前已经形成的某些共识的基础上,求同存异,鼓励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或者学者团队)独立探索,分头推进,形成若干个有个性特征的、反映不同观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学术思想的发展是需要竞争的,多个不同理论成果之间进行比较,通过集体选择来逐步达成共识,也许是更加实事求是的发展方式。与其像现在这样,大家对最终应当形成的完美体系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倒不如大家分头完成自己的工作,形成若干独立成果,进而加快研究工作的步伐。也许,这些分头完成的各不相同的初步成果,并不相互冲突,不需要用一个替代另外一个,结果很可能具有相互补充的性质,从不同的理论路径接近同一个客观对象,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反映同一个客观真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高度复杂多样的综合系统,其理论表现也很可能是多角度、多形态互为补充的综合体。

科学发展的正确路径从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不要害怕争论,不要压制争论,也不要以为争论的结果一定是一个压倒一个,一个取代另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繁荣昌盛,要创新发展,我们的学者就要克服唯我正确、唯我独“马”的心态,学会从不同的理论观点中看到合理的成分,借鉴有益的养分,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在发展中,实践不完善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主义实践尚未充分发展的当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环境相比当年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环境存在差异。马克思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向完善,其制度本质已经展开的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行《资本论》创作的。在此之前,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尚不完善的环境下,独立完成了各自与当时实践环境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的《赋税原理》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比,当然有很大的差异,无论从对经济制度本质的理解,还是从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架来看,都是不完善的。但这些理论成果仍然满足了当时实践的需要,仍然为推进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就是经济学发展与经济实践互动的规律。也许我们今天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在未来的日子里会被新的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所取代,但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一代人完成一代人的任务,一个时代的经济学者,只能以自己时代的经济实践为研究对象。我们以满足当代实践的需要为己任,不会为自己成果达不到《资本论》的科学深度和逻辑完美性而感到羞愧。实践在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终将越来越完善。(www.daowen.com)

基于以上认识,我根据自己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积累,提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建设的构想,这个构想当然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地方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想清楚,希望听取大家的批评意见来进一步地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