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产要素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

生产要素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上述两个命题中所包含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两个新概念结合起来,得出的理论命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即股份制经济的发达形态。显然,这样的结果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长足进展,有利于国有企业通过吸收资金和技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各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得到实现。至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概念呼之欲出,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生产要素分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关键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重大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命题: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将上述两个命题中所包含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两个新概念结合起来,得出的理论命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现。

“混合所有制经济”即股份制经济的发达形态。由于投资者往往分属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因此便会形成分属不同所有制成分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投资者可以用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房地产、设备、市场、品牌、管理,以及“关系”等各类要素投入,并借以参与收益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要素的所有者、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人,其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结合,便决定了按劳分配主体。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首先体现为按劳分配主体。在其他生产要素中,当前我国最为稀缺的要素是资本和技术。这两个要素的严重稀缺状态正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国有企业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产品长期不能更新换代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的国情。因此,在各类要素中,首先应强调的是允许和鼓励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让这两个要素从利润中各分取相应的一块。显然,这样的结果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长足进展,有利于国有企业通过吸收资金和技术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质是各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得到实现。其实现机制为:供求和竞争→价格信号→资源优化配置→取得效益→要素所有者各得其所。这一分配机制也是市场调节过程。显然通过市场调节实现的按要素分配,能够将各类资源引向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www.daowen.com)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工资体制,在工资制度上出现了按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技术要素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良好开端。仅就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来说,其经营者大多收入颇丰的事实表明,按要素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党的十五大对非公经济的地位由“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定位实际上是承认了凭借资本占有他人劳动是一种按要素分配剩余产品的市场经济合法行为。又如,体现知识和技术的职称已经成为收入差别的主要因素。一大批知识分子不甘寂寞,从书斋走向经商办实业的“海洋”,其中尤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知识劳动的价值移位到了客观反映的坐标上。还涌现了一批“星期日工程师”,其中多数由此所取得的第二职业收入高于本职收入。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了一批留学人员,他们以技术换取住房和高薪等待遇,迈出了按技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的重要步伐。实践出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个人收入分配问题上,继批判“平均主义”(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先富”(十三大),提倡“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原则之后,十五大将“多种分配方式”进一步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这一理论概括既及时又准确,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按要素分配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肯定地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并引用了威廉·配第的形象比喻:“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马克思还断定:使用价值,即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2]。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时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3]。从马克思这些明白无误的指示中便可以肯定,造成社会财富的要素,一是劳动,二是自然。社会财富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有机结合。三百年来,市场经济理论大师和实践专门家从不同角度分别考察了创造商品价值的各类因素,诸如威廉·配第强调土地,亚当·斯密强调劳动,大卫·李嘉图看重资本,泰罗注重管理,伯纳姆强调技术,巴纳德和奈斯比特重视信息,韦伯强调组织,罗马俱乐部注重环境,此外,有的中国学者提出“关系”也是生产要素的看法。20世纪50年代,索洛、肯德里克等人根据一定时期的实际统计资料,具体估算出了技术进步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证分析,都表明是全要素参与价值创造。据此笔者以为,在物的因素——生产资料进入全社会单一所有制以前,必须如实承认不同所有制及其所有者的物质利益。只要拥有生产要素的主体将其投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就要据实承认其对财富创造的贡献。只有在生产资料的社会单一所有制——社会所有制——条件下,即每一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平等的时候,只要也只有承认活劳动的差别一项因素,便可以体现个别劳动者的收入差别来。

按要素分配是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践的科学理论概括。1984年,随改革重点转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来,形成了个人收入分配的多元结构。党的十三大将其描述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其中包括个体劳动所得、债权利息、股份红利、风险补偿、非劳动收入等多种收益分配方式。这样的经济描述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政策。在上述同一文献中,也提出了“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理流动与重新组合”问题,“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发展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务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问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至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新概念呼之欲出,已经有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党的十五大用“按生产要素分配”取代“多种分配方式”“其他分配方式”等词组,将“允许……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概括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更是水到渠成,实现了重大理论突破。此其一。其二,由于劳动也是生产要素,所以,“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概念可以涵盖仅包含劳动力单要素的“按劳分配”方式,并且隐含着进一步发展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中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样一个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命题的可能性。从逻辑上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既然是市场经济,就要承认全要素创造价值并参与收益分配的事实;既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那么必然是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

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按生产要素分配必将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自身可以实行按要素贡献大小分配收入,而且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多元资本结构的形成,必然以资本、技术等要素折股加入其中,并从企业利润中分配相应的部分作为报酬。显然,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特别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进入市场,必将显示巨大的号召力——“大款”们可不必顾虑政策变化而大胆投资,免得追求高消费了;海外学成的科技人员可将高新技术回国投资,以报效祖国,曾经依靠财政拨款的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创造高新技术去投向企业。

(原载《上海劳动》1998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