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会计原则与基本假设:重要意义与基本含义

会计原则与基本假设:重要意义与基本含义

时间:2023-06-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会计原则又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明确会计主体假设对制定会计政策、评价公司会计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公司会计方法的选择应以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实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为假设。

会计原则与基本假设:重要意义与基本含义

公司的会计部门从事财务会计活动,编制财务报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会计原则又是建立在一些基本的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的基本假设,也是制约公司财务报表编制的基本假设。一般认为,会计假设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入员对那些未经确认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变化趋势所作出的合乎f青理的判断。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界对会计假设的概念一直存有疑义,认为从“会计假设”一词所包含的内容与会计工作的实际两方面看,称为“假设”有些名不符实。因而,“会计假设”一词从概念到内容只是出现在某些教科书或学术论文中,在我国的会计法规中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1.基本会计假设的内容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的基本含义是每个公司的经济业务必须与公司的所有者及其他经济组织分开。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处理与财务报告的空间范围,也限定了公司的会计活动范围。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处理的经济业务和财务报告才可以按特定的主体来识别。会计核算应当以公司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公司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公司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作为法律主体的法人。作为法律主体的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有独立的财产、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实体,它强调公司与各方面的经济法律关系。而会计主体则强调公司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是按照正确处理所有者等其他经济组织与公司本身的经济关系的要求而设立的。从会计实践上看,会计主体与作为法律主体的法人经常存在差异。例如,在我国公司集团内部,独立核算的母子公司均是法律主体,但从公司集团整体来讲,母子公司本身并不是法律实体。从会计的角度来看,为了全面反映公司集团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就应将公司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来对待,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又如,在西方,独资公司和合伙公司不是法人,但从会计的角度仍可将独资公司和合伙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并组织会计活动。此外,我国公司实行的内部银行及内部承包制,可将公司内部划分的各“责任单位”均作为会计主体来看待,这些单位可能就不是法人。

会计主体假设除了限定公司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外,其对会计概念、会计行为、会计法规建设及财务报表编制等方面还有重大影响。例如,其对会计概念的影响,要求基本的会计概念具有鲜明的会计主体性。又如,会计中的资产概念,指的是特定公司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离开了一定的会计主体,就不可能谈论会计概念。这是会计学概念与其主体的立场而不是公司以外的立场。按照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公司会计行为只对公司管理层负责,而不对公司以外的其他利益集团负责。再如,对财务报表编制的影响,要求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只能反映某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等。明确会计主体假设对制定会计政策、评价公司会计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公司会计方法的选择应以公司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实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为假设。通俗地讲,就是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对此,《企业会计制度》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在这里,公司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持续经营并不意味着公司会永久存在,而是指公司能存在足够长的时间,按其既定的目标开展其经营活动、按已有的承诺去偿清其债务

持续经营假设为公司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会计方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在一般情况下,资产以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按其立即进入解散、清算状态的现行市价计价;二是对长期资产摊销,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问题的处理,均以公司在折旧年限或摊销期内会持续经营为假设;三是公司偿债能力的评价与分析也是基于公司在会计报告期后仍能持续经营的假设;四是由于考虑到持续经营假设,才有了会计上除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以外其他权责发生制方法的选择,如坏账处理的备抵法、销售收入的确认等。

不仅如此,持续经营假设还要求当传统方法可能危及公司的“持续经营”时公司的会计活动能够选择对公司“持续经营”有利的方法。例如,在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当简单的价值补偿已不能维持其实物替换的“持续经营”时,就需要研究通货膨胀对持续经营的不利影响,并力求在会计方法上对其予以消除。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的含义是,公司在持续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可以归属于人为划分的各个期间。这种因会计的需要而划分的期间称为会计期间,会计期间通常是按月、季和年来划分的。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必然结果。由于我们假设公司会在可预见的将来保持其持续经营状态,这就存在着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什么时候向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各方提供财务报告的问题。在会计实践上,绝不可能等到公司的全部经营活动完结以后才向外界提供财务报告。为了使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能定期、及时地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就把其持续经营的经济活动人为地进行划分,使其归属于各不相同的会计期间,并进行会计处理及财务报告的编制。(www.daowen.com)

以年度划分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会计年度既可与日历年度一致,又可与日历年度不一致。我国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公司的会计年度,即以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在以季度和月份作为会计期间时,其起讫日期也采用公历日期。

会计期间的确定,实际上决定了公司对外报送财务报表的时间间隔以及公司财务报表的时间跨度。从会计信息本身应当反映的经济内容以及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希望了解的内容来看,会计期间的划分应当体现较为完整的生产经营过程。在公司连续、大批、大量生产和经营产品且季节性对其影响较小的前提下,会计期间的划分不会对信息披露以及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产生较大影响。但是,在公司季节性生产的前提下,整齐划一地以日历年度为会计年度,将有可能因财务信息代表性较差而使公司所披露的部分信息(如资产负债表信息)难以反映公司财务状况,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另外,在公司的年度报告越来越多地要求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情况下,整齐划一地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也将使审计入员在每年的第四季度和次年的第一季度空前地繁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审计入员的审计质量难免会降低。这就是说,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审计工作的质量影响重大。会计分期假设除了为公司进行会计处理计算损益和编制财务报告限定时间区域、对会计信息质量有重要影响外,对会计的概念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受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许多会计概念具有鲜明的“时期”特性,如利润总额、收入、费用等均带有鲜明的时期特性。此外,会计分期假设与持续经营假设一起,构成了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理论基础。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的基本含义是,只有能用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会计系统中来。这意味着:第一,会计所计量和反映的只是公司能用货币计量的方面;第二,不同实物形态的资产需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才能进行会计处理,揭示公司的财务状况。货币计量假设使公司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统一汇总、计量成为可能。

2.会计假设的影响

现行的四条基本会计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最终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当时工业时代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也步入了后工业经济时期并大步向知识经济时期迈进,会计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假设与经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公司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公司概念的外延越来越难以界定,这给会计主体假设带来了挑战。一般来说,一个公司便是一个会计主体,但在信息技术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虚拟公司(Visual Corporation)的诞生。虚拟公司是由众多的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而成的,它打破了普通联合公司的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一旦市场存在需要,众多公司甚至个人能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网络迅速联合成一个新公司,以最小的成本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对待这种形式的公司,若依据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则很难真实、公允地计量它们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也就缺乏足够的相关性。

(2)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使持续经营假设关于会计主体前途稳定性的设想不断受到冲击。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断地进行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清算或兼并。持续经营是每个公司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每个公司的目标。但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下,伴随着不断加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公司随时都有可能被清算、被兼并,从而被迫终止经营活动。而上述的虚拟公司,它的经营活动建立在短期合作的基础之上,一旦预期的任务完成,新公司的经营也就宣告结束,更谈不上“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假设的缺陷日益暴露。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分期假设是与持续经营假设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假定一个会计主体能够持续经营,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由于人为地把持续不断的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为了分清各期间的经营责任和业绩,在会计处理上就需要运用“应计”“应付”“预提”“待摊”和“摊销”等特殊的会计处理程序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因此,也可以说会计分期假设是权责发生制产生的理论基础。而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受到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且应计、应付的收入或费用等项目往往与实际的现金流量不一致,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

(4)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和信息使用者对非货币性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大,使货币计量假设与现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货币计量假设暗含着两个假设前提:一是币值稳定,这显然与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现状相去甚远,物价变动会计的出现就是明证。二是会计信息应理解为基本上是可按货币定量或带有财务性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大量的诸如公司声誉、人力资源等重要的非货币性信息排斥在会计信息系统之外,使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无法真正全面地了解公司的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