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类思维的类型与特点

人类思维的类型与特点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人类思维的特点1.客观实在性人类思维对象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3.目的性人类的思维是有一定目的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一定的需要,这种目的影响和决定人类思维的方向与结果。所谓收敛性思维是一种以集中为特点的思维方式。收敛性思维往往注重在有限的若干途径、方案中权衡利弊,选择某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和方案,而不注意创新和设计尽可能多的方案,以扩大选择范围。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各有其优缺点。

人类思维的类型与特点

(一)人类思维的特点

1.客观实在性

人类思维对象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思维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客观现实世界的影响和制约,总是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性,所以,人类思维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2.主观能动性

思维是人们有意识地、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行为和过程。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事物所作的预测性分析正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3.目的性

人类的思维是有一定目的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一定的需要,这种目的影响和决定人类思维的方向与结果。

4.差别性

由于思维是人们有意识地反映和认识事物的行为,个人的经验、知识等因素都会影响思维,同时,客观现实世界对思维也会发生影响,因而,在思维的方法和结果上会有差别。思维的差别性,使得人们的认识、观点、见解各不相同,多姿多彩。

(二)思维的类型

人类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

(1)静态思维是一种以程序性、重复性、稳定性为特点的定型化思维方法。它要求思维的规格化、统一化、模式化,而排斥任何在思维程度、方向及内容上的变动。

(2)动态思维是一种依据客观外界的变动情况而不断调整和优化思维的程度、方向和内容,以达到思维目标的思维活动。动态思维强调在思维过程中与外部客观环境的信息交流与协调,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协调来不断调整和修正思维的方向和目标,提高思维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

(1)发散性思维。(www.daowen.com)

发散性思维是指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发散性思维贵在多路出击,消除死角,使论题各部分暴露在谈判桌上,以便各个击破。而且运用者善于转移思路,犹如变频的雷达,更换频率随心所欲,毫无阻碍。若做不到这种流畅的转移,思维就会显得呆滞,出现“暂时的死角”,使对方有喘息之机,进而影响谈判进展。

(2)收敛性思维。

所谓收敛性思维是一种以集中为特点的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

①经验性。收敛性思维非常注意经验,习惯于从以往的经验中寻找和导引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要求人们尽量排除事物的差异,而从相同的方面去考虑问题。但经验性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思路。

②程序性。收敛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中遵循着比较严格的程序。

③选择性。收敛性思维往往注重在有限的若干途径、方案中权衡利弊,选择某一种比较好的途径和方案,而不注意创新和设计尽可能多的方案,以扩大选择范围。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各有其优缺点。在思维过程中,必须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人类的思维趋于完善。如果我们的思维只有发散而无收敛,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看似主意、方案很多,却不能统一确定最终能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情况;如果我们的思维只有收敛而无发散,那将使我们的思维陷入僵化、压抑思维的创造活力,从而难以寻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单一化思维和多样化思维

(1)单一化思维是一种以片面性和绝对性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它只从某个方面来观察事物,把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归因于这一方面。不仅如此,这种思维方法还往往把一方面加以绝对化,无限地、直线地扩大和延伸,以求说明全部的问题。因此,这种思维方法无法正确地反映复杂多变的客观事物和事物的多方面的属性。

(2)多样化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面、角度,用不同的思维程序来考察、分析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必然与其他事物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种思维方法能够从多层次揭示事物的联系,从而发现更多的东西。

4.反馈思维与超前思维

(1)反馈思维是一种以过去的经验、原则和规范来影响和制约现在,力图使现在变为过去的继续和再现的思维方法。反馈思维忽视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把过去的思维结果用于现在,并作为考察、分析及评价事物的唯一依据。这是一种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

(2)超前思维,有时也被称之为预测性思维。它是一种在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并以此来对现在进行的事情做出适当调整的思维方式。超前思维能够使人们增加对未来事物发展的预见性。但这种思维方法也有其缺陷性,那就是由于它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