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利用创业工坊提升自己?

如何利用创业工坊提升自己?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业工坊的初衷是希望把已经投资的一些企业聚集起来,创造一个更好的交流环境,这样可以把经验和资源沉淀下来,相互帮助的同时,也帮助其他后来的创业者。从这个初衷出发,创业工坊一路发展:2012年,建立了东北第一家面向初创企业的民营孵化器。

如何利用创业工坊提升自己?

萌生要写这本创业书的念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但因为种种“借口”,始终未能付诸实践,直到2017年春天,在创业工坊成立五年之后,想完成本书的念头越发强烈,遂下定决心,将此事正式提上日程。

原本以为这个决定只是一项普通的工作安排,可我思路的方向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平日里忙于创业事务,总是专注于预见和探寻未知的未来;而决定动笔写这本书之后,便不得不去已知的历史中挖掘经验和素材。在这条反方向的路上,看到了一些被忽略已久的风景,也拾起了一些弥足珍贵的记忆,有时过往的创业经历会在脑海中奔涌而出,便索性让思绪穿越漫长的时光,去寻找自己创业的初衷与创作本书的初衷。

回首过往,距离最初创业的起点已有22个年头。

1995年,软件工程师出身的我面对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在同学的“忽悠”下,稀里糊涂地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奥远电子。当时是说不清楚为什么要创业的,只是单纯地想找一件事做,如果一定要有个动机,恐怕还是为了生计。当时也没有长远的打算,完全不会想到这条路一走就是22年,而且至今仍未抵达终点。

大学读的是软件应用专业,奥远电子的初衷也是想做软件,起初很努力地去找软件项目,有心栽花却一单生意也没接到。后来是无心插柳卖起电脑配件,反而做得风生水起,用两年的时间积累了第一桶金。就在感慨于创业机遇玄妙、奔忙于“做生意”道路上的时候,毫无防备地遭遇了第一次危机,“初生牛犊”见识到了“猛虎”的厉害,公司差一点关张大吉。

后来经过一番折腾,勉强挨过了难关,没有让公司“死掉”。那时才知道,创业初期的顺风顺水是何等幸运,创业企业的生存环境又是何等凶险。22年前的创业者毕竟还少,也许生存下来不是很难,但即便这样也让我对创业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有新的认识却不意味着未来一路坦途,危机总是一波又一波周期性地到来。又做了五年时间,遇到第二次重大危机,公司业务不增长,员工涣散。期间做过医疗软件、系统集成,但都不顺利、无疾而终。又过了五年时间,遇到第三次重大危机,期间在一个城市市场中做了更多的事情,如环保产品、企业网关、互联网社交等。无论这些产品或者业务成功还是失败,每一次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后来,公司集团化,独立各个业务,又转战云计算。

再后来,把一部分业务转到投资

再再后来,于2011年年末创办了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创业工坊。直至完成这本书的时候,我仍然在路上。

而此时,创业这条原本少有人走的小路,似乎也变成了一条宽广的大路,路上人头攒动。

创业工坊是一个新的起点,自那时开始,我从一个走过十几年创业历程的创业者,变成了服务创业者的创业者。说起来像绕口令,但这次的发展思路却十分清晰,就是创业文化、创业服务和创业投资。

创业工坊的初衷是希望把已经投资的一些企业聚集起来,创造一个更好的交流环境,这样可以把经验和资源沉淀下来,相互帮助的同时,也帮助其他后来的创业者。

从这个初衷出发,创业工坊一路发展:

2012年,建立了东北第一家面向初创企业的民营孵化器。

2013年,开始天使投资业务。(www.daowen.com)

2014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015年,夏季达沃斯会议期间,李克强总理亲临创业工坊活动现场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6年,发起“东北天使会”,将核心业务拓展到了全国市场。

2017年,开始运营“大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希望打造东北亚创投之都。

……

在创业工坊运营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发现,无论是不是创业工坊投资的项目,无论项目成败与否,无论年龄大小,初创业者都会有一个明显特点,即:很少能想清楚运营一个项目或创办一个企业,将会遇到哪些问题、该思考哪些方面。如果根本就不知道或未曾考虑过存在这些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将会是未来项目或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坑”。或许有些创业者本身素质很高,他的心气、他的能量,确实像一道光线那样笔直有力,但是除了创业者的内因,创业还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制约,即便是光线,也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未来会出现的问题,如果提前不搞清楚,通常都会摔得很惨。我见证的失败创业者远比成功创业者多得多,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勇气,而在于缺少匹配勇气的认知。创业者都是勇敢的,在高速前进的路上,即便知道都有哪些坑,也一样还会有人一往无前地狂奔,掉到已知的那些坑里。而是否拥有相应认知的差别在于:知道有坑而掉进去,或许是发展路上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不知道有坑而掉进去,就可能闪腰崴脚,甚至丢掉性命。

勇者之勇,不是因为无知,而是因为知道问题和困难之后的义无反顾。所以本书就诞生了:我希望这是一套创业方法论,借助于这套方法论,创业者能够尽可能理解和穷尽创业项目将会遇到的问题,并且能够按图索骥地解决问题、寻找成功之路。

本书的内容包括创业价值观、思考方法、创业方法论以及高效便捷的工具。虽然内容不少,但读起来很轻松,这也是我在写作过程中坚持的最重要的原则。希望本书能够让你在茶余饭后、旅行途中,车上或飞机上,甚至坐在马桶上也能轻松阅读完。

创业的外延很广,书不能尽言。随着时间变化、事物发展,相信本书的每一篇都一定会衍生出很多新内容,我并不希望本书就是要表达内容的终点。为了让本书的生命得以延续,应当让本书变成一个起点。所以,我们在超越书本的维度上,又推出了新的玩法,让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甚至直接续写新篇。

如果你对这些内容感兴趣,请即刻掏出手机去看一看此刻谁正在和你共同读本书,看一看大家的观点,看一看本书的最新进展。当然,我将与你同在。

回顾本书诞生的全过程,从起心动念到内容撰写,以及过程中为几个大学的在职MBA讲授课程之后的修订,还有未来社群运营……有常规动作,也有挑战性的尝试。创作本书的过程,也就是一次另类的创业。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向曾经为本书付出过心血与汗水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奥远电子和创业工坊全体同仁,以及创业工坊投资的所有企业,书中大部分案例源于实际工作。感谢为本书付出大量精力做文字支持的陈星辰先生和组织联络出版的李武先生。感谢大连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和创新创业学院,感谢大连海事大学MBA中心,本书最初的内容源于实际授课。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我的妻子、现任奥远电子总经理张小红女士的支持,也将本书作为我的女儿胡子欣16岁的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