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粮食安全的演进定义

粮食安全的演进定义

时间:2023-06-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个维度,使用包括粮食安全和营养质量等方面的内容。目前,粮食安全仍然是国际范围内的重要议题。从农业生产端来看,粮食安全会通过影响生态安全,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同时,生态安全本身也会反作用于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农产品供给质量,对食品安全产生消极作用;另一方面会使稳定粮食产量更为困难,对粮食安全产生消极作用。

粮食安全的演进定义

1974年针对当时全球爆发的第一次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即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获得为了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食物。[1]此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反映粮食品种的产销、供求、粮食收成状况等平衡关系变化的综合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新的修正,即“只有当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充足、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健康生活的膳食需求和食物喜好时,才真正实现了粮食安全”[2]。这个定义包括四个关键维度:粮食的供给、稳定、获取和使用。第一个维度,是全球农业体系能够满足粮食需求的能力。第二个维度,稳定性与个人临时或长期无法获得必要的粮食以满足自身需求这样的风险有关,它取决于市场条件、气候、灾害等问题。第三个维度,获取与个人拥有合适资源的权利有关,包括购买力、土地权等。数以百万计的人存在营养不良问题是因为他们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在面对粮价上涨时极为脆弱。第四个维度,使用包括粮食安全和营养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整个食物链的卫生条件,它取决于适当的饮食实践、食品安全和质量等情况。[3]当人类摄取的食物营养不足以满足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数量时就会出现饥饿、营养不良等问题,这就是粮食不安全或食物供给无保障,不安全的食品意味着消费者食用后会产生急性的或慢性的危害,影响其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粮食安全的概念包含上述四项内容,也正是基于这四项内容,每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本国的粮食安全。[4]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较为公认的粮食安全包括了三种含义,即粮食数量充足、粮食价格平稳和粮食质量安全,即满足人们对粮食消费量的需求,满足人们能够购买的需求,满足人们能够食用安全放心粮食的需求。

目前,粮食安全仍然是国际范围内的重要议题。据预测,新兴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极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91亿,粮食需求将相应地增加70%—100%。人口快速增长所可能导致的供求关系趋紧、粮价剧烈波动乃至上涨等问题不容忽视。

就食品安全而言,伴随着人们对食物质量的愈发重视,食品安全也日益成为人们对粮食安全内容的重要诠释。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所需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或慢性危害”[5]。2015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即为食品安全。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网站明确指出食用被污染的食物会导致多种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并将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新挑战归结为食品生产、销售和消费方面的变化、环境变化、新型病原体、抗微生物药物导致的耐药性等多个方面,并指出国际贸易旅行的增加会提高食品污染发生跨国传播的可能性。[6]

从粮食安全的概念上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是在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粮食安全更侧重数量的安全,食品安全更强调质量的安全。(www.daowen.com)

图11-1 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的相互影响

强调“量”的粮食安全与强调“质”的食品安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值得强调的是,生态安全作为重要的中间变量在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之间扮演了关键角色。从农业生产端来看,粮食安全会通过影响生态安全,进而影响食品安全;同时,生态安全本身也会反作用于粮食安全。其原因在于,一国采用何种农业生产方式确保粮食安全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果该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特点,那么该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小,对高质量农产品(如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条件较好,该国的食品安全也就更有保障;并且,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本身也是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甚至增产的基础,这会使得该国的粮食安全同样更有保障。反之,如果该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粗放型、资源掠夺型特点,那么该国的农业生产活动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对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条件较差甚至不具备生产条件,该国只能依靠进口方式供给高质量农产品或消费本国生产的低质量农产品,其食品安全缺乏保障;并且,恶化的农业生产条件本身也会对粮食产量稳定造成压力,使得该国的粮食安全缺乏保障。

从农业消费端来看,食品安全也会通过影响生态安全,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同时,生态安全本身也会反作用于食品安全。其原因在于,一国消费者具有的食品消费模式,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果该国消费者大量消费肉类,会使得大量谷物、水源、土地被用于生产肉类,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而牲畜和禽类的粪便等又会形成新的污染源,如无法得到妥善处理,则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方面会降低农产品供给质量,对食品安全产生消极作用;另一方面会使稳定粮食产量更为困难,对粮食安全产生消极作用。反之,如果该国消费者大量消费蔬果,而蔬果生产对资源的消耗相对较少,那么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小,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也会因此得到保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该国为生产蔬果大量使用除草剂农药等,那么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此时,食品消费模式的不同最终导致的是污染类型的不同,即在肉类消费占主导的条件下,主要的农业污染物是牲畜粪便、畜牧业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等;而在蔬果消费占主导的条件下,主要的农业污染物是农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