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隋唐时期山东的私营手工业发展

隋唐时期山东的私营手工业发展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除官营手工业外,山东的私营手工业作坊也是很发达的。这是一种家族手工业,其技术是世代相传和保密于家族内的,由于李清年老为长辈,为家族染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当其生日时家族成员都要赠送礼物祝寿,并在其年长时能得到家族成员的赡养。这说明当时雇佣纺织行业已得到发展。这些足以表明,即使在唐代后期经济重心已南移的情况下,山东蚕桑丝绸业固有的实力,成就了山东蚕桑丝绸业在全国仍名列前茅的美名。

隋唐时期山东的私营手工业发展

唐代除官营手工业外,山东的私营手工业作坊也是很发达的。据唐代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北海人李清,“代传染业”,以致“家富于财,素为州里之豪氓,子孙及内外姻族,近百数家。皆能游手射利于益都”。这是一种家族手工业,其技术是世代相传和保密于家族内的,由于李清年老为长辈,为家族染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当其生日时家族成员都要赠送礼物祝寿,并在其年长时能得到家族成员的赡养。再如唐朝清河人李蕚,在安禄山叛乱期间,“乞师于平原太守颜真卿”,并“奉粟帛器械以资军”,颜真卿以兵六千借之,最后大败敌军。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记载,五代时,兖州民妇贺氏,丈夫一直在外做生意,但不周济家中一分钱。婆婆年老且病,家庭困难,贺氏便做佣工纺织,所得佣资都用于照顾婆婆。这说明当时雇佣纺织行业已得到发展。

唐代前期山东的蚕桑丝绸业仍居于前茅,安史之乱后,随全国经济重心的明显南移,以及山东成为魏、博、沧、淄、青等诸多藩镇势力割据的地区,山东蚕桑丝绸业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山东的蚕桑丝绸业仍有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山东不仅能按时完成“两税法”中规定的夏、秋两税匹段税额的缴纳,而且地方统治者还能额外向朝廷进献和供应军队需要。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军需增加,正常的税收已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因此,地方的负担无形加重,如后梁乾化元年(911)十月,朱温率军北征,密州奏助军绢2000匹,平卢(青州)节度使进绢5000匹,泰宁(兖州)进绢3000匹。后唐清泰三年(936),天平(郓州)节度使王建立进助国绢7000匹,绵1万两;沧州节度使马全节进助国绢3000匹,绵3000两,丝8000两。后周广顺二年(952)平定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的叛乱,平卢节度使符彦卿献锦彩3000匹助讨。另一方面表现在,不仅一般的丝织品生产,如绢、绸、、绵、丝等没有盛衰的显著变化,而且特殊的丝织品如绫、罗、锦、绮、缣、丝布等反而有所增加,如青州一直产仙纹绫,博州、贝州都增加了绫,沧州增加了丝布,兖州除原有的镜花绫外又增加了双距绫。这些足以表明,即使在唐代后期经济重心已南移的情况下,山东蚕桑丝绸业固有的实力,成就了山东蚕桑丝绸业在全国仍名列前茅的美名。王永兴先生认为,唐代后期江南道丝织业居首位,其次为河北、河南道,再次为剑南、山南、淮南各道,但整体而言,河北、河南道的丝织业仍居全国前列。[5](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