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通用组织结构创新的案例分析

通用组织结构创新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隆分析了通用公司的弊病,指出公司过去将领导权集中在少数高级领导人身上,他们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反而事与愿违,造成了公司各部门失去控制的局面。根据这一思想,斯隆提出了改组通用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并第一次提出了事业部制的概念。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多部门的结构,他废除了杜兰特的许多附属机构,将力量最强的汽车制造单位集中成几个部门。通用汽车公司现在已拥有40%以上的汽车市场。

通用组织结构创新的案例分析

【学习目标】

本案例旨在让读者了解和掌握企业变革管理之中的组织变革及其创新。

1916年,随着联合汽车公司并入“通用”,阿尔弗雷德·斯隆出任通用副总裁。一段时间后,他发现通用管理上存在着问题,先后写了三份分析通用内部管理弱点的报告。但是,总裁杜兰特只是赞赏,却不予采纳。到了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期间,“通用”在经济管理上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了。公司危机四伏,摇摇欲坠。这时杜兰特引咎辞职,皮埃尔·杜邦兼任总经理。斯隆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改革的进程,而且一直持续了十年。

斯隆分析了通用公司的弊病,指出公司过去将领导权集中在少数高级领导人身上,他们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反而事与愿违,造成了公司各部门失去控制的局面。他认为,大公司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制,应以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二者之间的直线管理为基础。只有在这两种显然相互冲突的原则之间取得平衡,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好成绩的效果。根据这一思想,斯隆提出了改组通用公司的组织机构的计划,并第一次提出了事业部制的概念。

1920年12月30日,斯隆的计划得到了公司董事会的一致同意,次年1月3日,开始在通用推行。斯隆改组了通用汽车公司,将管理部门分成参谋部和前线工作部(前者是在总部进行工作,后者负责各个方面的经营活动)的做法很为大家熟悉,这种分组在19世纪较大的铁路公司里已经形成。现代军队,特别是普鲁士军队也率先使用了这种组织形式,许多概念同时在工业公司里获得发展。斯隆也确实用过军事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他正要在通用汽车公司里干什么。

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多部门的结构,他废除了杜兰特的许多附属机构,将力量最强的汽车制造单位集中成几个部门。这种战略现在人们已经熟悉,但在当时是第一流的主意并且出色地执行了。多年后斯隆这样说明:我们的产品品种是有缺陷的,通用汽车生产一系列不同的汽车,聪明的办法是造出价格尽可能各有不同的汽车,就好像一个指挥一次战役的将军希望在可能遭到进攻的每个地方都要有一支军队一样。“我们的车在一些地方太多,而在另一些地方却没有。”首先要做的事情之一是开发系列产品,在竞争出现的各个阵地上对付挑战。斯隆认为,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车应从卡迪拉克牌往下安排到别克牌、奥克兰牌最后到雪佛兰牌。这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产品阵容。之后有了改变,即1925年增加了庞蒂艾克牌,以填补雪佛兰和奥兹莫比尔中间的缺口,奥克兰被淘汰了,增加了拉萨利,后来它也被淘汰了。

每个不同牌子的汽车都有自己专门的管理人员,每个单位的总经理相互之间不得不尽心合作与竞争。这意味着生产别克牌的部门与生产奥兹莫比尔的部门都要生产零件,但价格和样式有重叠之处。这样,许多买别克车牌的主顾可能对奥兹莫比尔牌也感兴趣,反之亦然。斯隆希望在保证竞争的有利之处的同时,也享有规模经济的成果。零件、卡车金融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其他单位都有较大程度的经营自主权,其领导人成功获奖赏,失败则让位。通用汽车公司后来成为一架巨大的机器,但斯隆力图使它具有较小公司所具有的激情和活力。(www.daowen.com)

斯隆的战略机器实施产生了效果。1921年,通用汽车公司生产了 21.5 万辆汽车,占国内销售额的7%,到1926年底,斯隆将小汽车和卡车的产量增加到120万辆。通用汽车公司现在已拥有40%以上的汽车市场。1940年,该公司产车180万辆,占国内总销量的一半。相反,福特公司的市场份额由1921年的56%降到1940年的19%,不仅远远落后于通用汽车公司,而且次于克莱斯隆勒公司成为第三位,后者在1921年时甚至还没有出现。这是美国商业史上最戏剧性的沉浮升降之一。

问题:

1.通用公司的战略目标与战略管理是怎样结合的?

2.其组织结构是怎样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的?

3.直线制向事业部制转变的条件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