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及评价: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及评价: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4.1.1均衡发展计划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区域经济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江苏省其他地区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缺乏相应的条件,经济发展逐渐与苏锡常地区拉开差距。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的空间极化态势日趋显著,且南部和北部分别成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的集聚区。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及评价:改革开放以来

10.4.1.1 均衡发展计划(1978—1983)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区域经济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各区域深入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凭借积累的要素、资本、技术以及历史上形成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全民意识,外加临近地区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资源,苏锡常地区的乡镇企业开始加速发展。江苏省其他地区在乡镇企业发展方面缺乏相应的条件,经济发展逐渐与苏锡常地区拉开差距。

这个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迅速释放,苏北农业优势得到发挥,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起步,以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的县域经济发展明显快于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市区。在长期计划体制和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的惯性作用下,江苏省区域经济处于较为均衡的分布态势(即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相互交织地分布在省域中),区域经济空间极化保持平缓的发展态势。但是,均衡发展计划限制了苏锡常地区潜力的发挥,牺牲了全省整体发展效率,制约了全省整体实力的提升。

10.4.1.2 倾斜苏南的协调发展战略(1984—1993)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业低附加值特性使资源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农业快速发展的脚步放慢,江苏省区域经济工作重点转向以城市为重点的体制改革,强调自觉运用价值规律以增强经济实力。在“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以二、三产业生产为主的苏南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实施增加资金支持、放松财政自治权等一系列空间偏爱政策,使得苏南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的集聚区。广大的苏北地区因缺乏有利的政策支持,再加上自身的工业基础发展薄弱,从而成为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的集聚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的空间极化态势日趋显著,且南部和北部分别成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的集聚区。(www.daowen.com)

这个阶段苏南地区的经济潜力得到大力释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集聚区。虽然这个时期也提出开发沿江地区和苏北地区,并实施对口扶贫政策,但是只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区域发展问题,不能逆转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引导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的空间极化态势。

10.4.1.3 区域共同发展战略(1994— )

为了扭转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过度相对集聚的空间极化态势,江苏省先后提出“四沿”经济带发展、苏北大发展、沿江开发和沿海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并相继出台加强苏北交通建设、“南北挂钩、对口协作”工程、苏南官员北调、苏南苏北共建园区、“四项”转移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这些调控措施从思想上、经营模式上、基础设施保障上逐渐引导苏北打破相对封闭的经济发展状态,加强与苏南地区的经济交流,使其融入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体系中。政府通过推进南北对接发展,不仅推进了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且解放了苏北地区的发展思想,使得苏北地区自主地融入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体系。日益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南北对接发展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这个阶段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的经济潜力都得到释放。苏南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了提升,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区域。苏北地区接受了大量的产业转移,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甚至超越了苏南地区。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分别相对集聚的速度放缓,但是其空间极化态势仍在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