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江苏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

解决江苏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借鉴先进地区做法,针对江苏实际情况,深化调研和实证,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圆满收官提出参考建议。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战。其中,粤东西北地区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必须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解决江苏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难点和问题

张道政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小康”一词的最早出处,出自《诗经·大雅·民劳》。它是古代思想家擘画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富足安康的理想生活的向往。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党的十九大,从“三步走”战略到新“三步走”的布局,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再到“四个全面”以及五大发展理念,“小康社会”这一概念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具有了动态演进、持续完善的特征。

江苏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担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近年来,江苏省抓重点、攻难点,抓基层、强基础,着力推动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认真对标找差,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老弱病残和低收入人口兜底保障还有漏洞苏北地区农民住房、公共服务等还有差距,不少地方产业层次和生态环境、乡村治理水平还需提升,等等。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全面性、广覆盖、高质量,要全力抓发展,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抓牢抓实大项目好项目,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既做大总量又提升质量,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奋力实现后来居上、追赶跨越。要加快补短板,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抓好抓住问题,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研究借鉴先进地区做法,针对江苏实际情况,深化调研和实证,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圆满收官提出参考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选取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兄弟省份为参照,探寻和借鉴全面小康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广东省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广东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战。

1.目标定位

珠三角地区发展先行一步,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广东省以全球视野,对标先进国家和地区,明确全省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其中,粤东西北地区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必须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三大攻坚战,关系到广东经济能否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口。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目前省防控中心预警的广东省105家非法金融活动企业中,风险趋势明显下降的企业达72家,占比达68%;精准脱贫方面,全省累计实施913.6万个到户帮扶项目,共带动贫困户21.9万户、78.3万人;在污染防治方面,全省已设立省、市、县、镇、行政村五级河长3.3万多名,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实现河长体系全覆盖。

2.重点方向

总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走在前列,既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走在前列,关键是要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更高的目标动员和引领全省干部群众,补短板,抓弱项。解决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核心要义,在于提高粤东粤西粤北发展能力、潜力,形成粤东粤西粤北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共同体,实现均衡发展。在遵循“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前提下找准“补短板、强弱项”的切入点。

3.主要举措

(1)建立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援助后发地区建设。1994年施行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明确了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收入分配关系,但没有确立统一的省以下政府间财政体制,而是由各省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广东省内各地区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地区间财政状况苦乐不均,特别是产业基础和规模皆处于劣势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加缺乏创收能力,财政困难问题格外突出,严重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和各项公共事业建设。因此,广东省准备建立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为财力薄弱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提供资金保障,推动专项资金使用的集约化、科学化。

(2)明确定位,共建互补型产业,实现区域错位发展。以日本名古屋的发展为例,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通后,名古屋进入“东京一小时都市圈”,实行与东京错位发展的战略。东京凭借先发优势着力发展金融、科研,名古屋则相匹配地发展汽车制造、电子纺织、商贸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这种错位发展的策略下,名古屋成功将来自东京的“虹吸效应”转化为正的“外溢效应”,培育出丰田汽车、松坂屋百货公司等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其本身也成长为日本第三大都市。因此,粤东粤西粤北后发地区应坚持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大城市的外溢效应,力争与珠三角先进地区形成产业上的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3)加大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才引进与储备。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夯实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人才储备。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也会出现人才资源向低生活成本城市流动的“反虹吸效应”。珠三角生活创业成本高、落户门槛高,一定程度上将造成珠三角地区的人才向外流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宜居的环境吸引“城际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优化改善就业创业政策环境。一方面,应该充分把握广东区域发展一体化、一盘棋的机遇,积极制定人才引进和支持创业发展的相关规划,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以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为契机加强医疗卫生教育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市价值和吸引力,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优秀人才的承载力

(4)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建成完善、便捷且较低成本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发展能力、潜力。在交通体系建设方面,构建三横四纵、内联外通、开放融合的综合运输大通道的同时,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主要市县建设成为全省综合交通枢纽节点,既畅通其与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又作为与相邻省区周边地区的综合运输主通道保证珠三角地区集散、辐射功能的发挥。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鼓励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按珠三角地区同等标准建设通信网络,对接网络经济发展的新趋向,满足现代新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与珠三角的联系与互动。

(5)建设粤东粤西粤北区域中心城市。从广州、深圳在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来看,区域内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必须解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核心城市缺位的问题。要通过培育粤东粤西粤北区域内核心城市,增强城市对高科技人才、资源、服务的吸纳聚集作用,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能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浙江依据现实基础,要求顺势而为,迈向“高水平”。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就郑重宣布浙江已基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浙江全面小康指数多年达到95%以上,虽然仍存在若干薄弱环节,但是浙江省接下来的一战,目标只能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创新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浙江省委作出的“八八战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绿色浙江”“文化大省”“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有机构成了浙江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些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创新,是滋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肥沃土壤。十九大以后,浙江省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围绕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统筹抓好法治浙江、文化强省、平安浙江、美丽浙江和党的建设,下大气力补齐“六块短板”,扎实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

2.目标定位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浙江省提出,担当起应该担当的历史责任,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战略主动,高水平推进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两个高水平”的优异成绩,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浙江的崭新篇章。

3.主要举措

(1)突出经济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坚持富民强省,突出高质量高效益,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到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居民、企业、财政三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区域协调性全面增强。

(2)提升各领域法治化水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进一步发挥,政协履职作用进一步显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地方立法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法治监督更加有效,执法更加公正规范,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显著提升,省级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3)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群众普遍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安全的生活环境。财富分配更加均衡,中等收入群体日益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居民收入平均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以内。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更趋公平,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涉及公共安全的城乡危房、地质灾害重大隐患基本消除。省域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客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

(4)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清廉浙江。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化常态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和促进社会风气持续好转,进一步形成党员模范带头、干部清正廉洁、社会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要实现以上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要更加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在工作导向上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努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5)打造改革创新强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浙江发展首要的优势在体制机制,关键的举措是深化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更没有浙江的明天。要更高地举起改革大旗,切实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急需的重大改革举措,以改革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以改革加强社会治理,以改革优化发展环境,以改革惠及更多人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继续走在前列。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最大推动力。要着眼于全面创新,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推进包括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创新真正成为浙江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6)突出人才开放强省,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G 20杭州峰会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浙江,把浙江带到了国际化新高度,该省对外开放进入了崭新阶段。要以国际化为导向,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谋划实施一批最体现浙江资源禀赋、最契合国家战略使命的重大开放举措,加快城市国际化、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努力成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要统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和工匠等紧缺人才,紧紧抓住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关键环节,舍得下本钱,放得开手脚,谋划实施一批最能补齐发展短板、最能激发潜在优势的重大人才举措,让各类人才充分集聚,让智慧才华充分施展,进一步形成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的生动局面。

根据第三方机构竞争力智库联合北京甲子征信公司发布的《中国城市小康经济指数报告2016》显示,包括全国655个城市在内的小康进程,山东省有20个城市达到全面小康水平,排名全国第三,小康经济指数排名也进入全国前10位,青岛小康经济指数为128.56,在我国地级城市(含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23位,胶州、即墨在县级城市中分别排名第27位、42位。

1.总体定位

多年来,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多项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在转方式调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山东省聚焦聚力走在前列目标定位,提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应有贡献。

2.发展目标

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继续砥砺前行,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022年,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超额完成任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提前实现2020年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实现居民、企业、财政三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在“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体现山东担当。

3.主要举措

(1)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积极创建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通过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加快推进基础性重大改革,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做好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建立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去杠杆,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和生产经营成本。要加快推进基础性重大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健全现代财政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济南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青岛财富管理中心等建设,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2)着力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水平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平台。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推进制度管理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院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支持省属主要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融合发展。建设统一完善的政务服务平台,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一切创新创业源泉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再创传统产业新辉煌。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组织,加强企业管理,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品牌时代。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加快崛起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设计等特色新兴产业,促进分享经济、网络经济等健康成长。做好产业跨界融合大文章。促进产业深度融合、跨界融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大力促进产城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打造国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示范省。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四减四增”,要求到2020年,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持续优化,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同时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8场标志性重大战役。去年一年,全省细颗粒物(PM 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0%,重污染天数平均为9.9天,同比减少5天;水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对于全面小康建设水平的衡量,全国没有权威、统一的标准,目前来看,“两不愁三保障”是底线、是基本。江苏提出“高水平”小康,沿海兄弟省市也有类似提法,我们着眼于下一步发展,尝试从新的角度对江苏小康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从中找出短板、明确方向。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中央到各省,官方到学界,都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1991年,国家统计局在参照了“八五”规划纲要中有关小康社会内涵界定的基础上确定了包含经济生活、物质水平、人口素质、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等五大部分16项二级指标的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这是我国官方发布的第一套较为系统与全面的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1995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这三套反映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以及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小康社会评价标准。与1991年的评价体系相比,其最大的进步在于充分考虑到城镇与农村的差异,制定了不同的小康社会目标值。

面对更为丰富的小康社会内涵,2005年国家统计局牵头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科教文卫和资源环境等六大子系统共计25个监测指标的评价体系,此后又在2008年重新修订完善,出台了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23项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新一代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探索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先后提出也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国家统计局在2013年推出了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五大子系统、内含39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这一套指标体系最大的特色是针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各指标的目标值为基点,形成了两套评价方案,第一套是适用于全国范围的,而第二套是对应东部、中部、西部,分别确立了各不相同的指标的目标值。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部分地方政府部门也纷纷建立起了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监测指标体系。如浙江省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确立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并设置了囊括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4大部分27项细分指标的评价体系予以监测。福建省在2003年推出了内含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结构、科技文化、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的28项指标的小康社会监测体系。

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是我国最早进行省域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建设探索的区域之一。2003年江苏省颁布了第一版评价指标体系,但内容较为简洁,仅包含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四大类18个单项指标。2013年,分别新增、强化和替换了部分指标后,将指标体系扩展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等五大部分36项指标,形成了更为科学、全面的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一套科学全面且可量化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两聚一高”战略的进度进行时时监控、刻刻把脉。该套体系由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发展和社会治理六部分45项评价指标构成,其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将“创新驱动”“文化发展”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于通过更高的标准、更严苛的目标值体现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高水平”这一内在要求。

着眼江苏与浙江、广东、山东这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兄弟省份以及全国总体情况的亮色与短板,本研究以国家统计局2008版指标体系为基准,以江苏2013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依据,以系统性、全面性、数据可获取性为原则,选取了其中的36项指标,构建了一套精简版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借以对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进行测算,从而厘清江苏省在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为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实证支撑。

1.监测标准

为全面反映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由江苏省统计局牵头建立了一套由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发展、社会治理等六大子系统构成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评价体系。以江苏省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为基础,在剔除了部分因统计口径不一致而使数据缺乏有效性或浙江、广东、山东并未纳入统计范畴的指标,在保证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文化发展、社会治理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建成什么样的小康社会,这是开展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的根本标准。

2.监测原则

监测工作遵循“公益性、公开性、公正性”原则,体系设计遵循“可比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

3.指标体系

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其基本操作是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来计算各指标对应的权重。对所选取的36项二级指标分别赋予了权重,再结合江苏省统计局为各项指标所设置的可反映“高水平”这一内涵的目标值,得出如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标体系。

表1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监测指标体系

4.指标计算

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测算。因为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又有逆向指标,所以对它们的评分方法有所区别。其中,正向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绿化覆盖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等32项;逆向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用水量等4项。对于正向指标,其实现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O i为X i的评价值,X i为实际值,X i l为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其实现程度的计算公式为:

1.苏、浙、粤、鲁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比较及评价

表2 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单位:%

从表2来看,截至2018年,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遥遥领先,达到了98.1%,浙江次之,为91.8%。虽然广东省GDP总量在四省中居于首位,但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却居于后位,为90.4%,山东省屈居末位,仅为78.2%。从六大子系统来看,江苏省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及社会治理等五大方面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文化发展却是江苏的薄弱环节。在文化发展方面,与浙江98.1%和广东98.3%的实现程度相比,江苏93.6%的实现程度与之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总体和六大子系统方面的评分上独占鳌头的江苏省,36项监测指标实现了23项,13项未达到目标值。可见江苏省全面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充分性和平衡性仍有提高的空间。

2.苏、浙、粤、鲁全面小康社会各子系统的实现程度的比较及评价

(1)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子系统的实现程度及评价

表3 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经济发展子系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单位:%

表3反映了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经济发展子系统中5项细分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江苏在经济发展子系统总体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保持着绝对的优势。江苏省企业总资产利润率达到了目标值的100%,表明江苏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同时,在以人均GDP表示的地区生产总值方面,江苏在省级层面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这一指标方面,江苏、浙江、广东以及山东都已经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www.daowen.com)

(2)全面小康社会创新驱动子系统的实现程度及评价

表4 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创新驱动子系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单位:%

表4反映了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创新驱动子系统中5项细分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从总体来看,江苏省在创新驱动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已经达到全面小康社会预设水平的98.4%,高于浙江的90.9%和广东的87.8%以及山东58.1%的完成率,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从五项细分指标来看,仅有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以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项指标具有绝对优势。而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和科技进步贡献率方面尽管超越了浙江、山东,但与广东相比指标完成进度则稍显迟缓。此外,创新驱动子系统的5项监测指标中江苏已经实现了2项,领先于浙江、广东的1项和山东的0项。

(3)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子系统的实现程度及评价

表5 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人民生活子系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单位:%

表5反映了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人民生活子系统中10项细分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江苏省人民生活的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到了99.2%,领先于三省,其中多项指标的实现程度已达到目标值。然而浙江、广东乃至全国并非全方位表现落后于江苏,仍然在某些指标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江苏的食品监测合格率略低于三省。实现指标数层面,江苏省10项指标实现了8项,领先于浙江、广东、山东。

(4)全面小康社会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实现程度及评价

表6 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生态环境子系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单位:%

表6反映了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生态环境子系统中9项细分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江苏、浙江和广东在生态环境方面表现旗鼓相当,实现程度分别达到了98.9%、98.6%和99.7%。其中,在单位GDP用水量、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及城镇绿化覆盖率等方面,三省全部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要求。但在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方面低于浙江、广东和山东,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方面落后于浙江、广东。因此,江苏在这两方面仍有待提高。

(5)全面小康社会文化发展子系统的实现程度及评价

表7 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文化发展子系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单位:%

表7反映了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文化发展子系统中3项细分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江苏文化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综合实现程度为93.6%,尽管表现良好,但与浙江的98.1%和广东的98.3%相比存在显著差距。具体从3项细分指标来看,仅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这一项与浙江、广东及山东一同达到全面小康水准,而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方面差强人意,不如浙江和广东。

(6)全面小康社会社会治理子系统的实现程度及评价

表8 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社会治理子系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 单位:%

表8反映了2018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社会治理子系统中4项细分指标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江苏社会治理子系统的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4.1%,与浙江、广东以及山东相比优势明显。4项细分指标方面,横向比较之下,江苏省喜忧参半。喜的是多项指标都位居榜首,尤其是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方面,江苏省更是一枝独秀。忧的是,一方面,在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率方面浙江、广东乃至山东总体都已经达标,但江苏仍有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在每万人拥有律师数方面浙江和广东、山东也率先完成了目标,然而江苏仍需加强。总体上看,江苏4项社会治理监测指标目前有2项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浙江和广东已经实现3项,这显然与江苏独占鳌头的社会治理总体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度有一定差距,也暗示了江苏社会治理各内在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

以句容市、兴化市、沭阳县为样本,对苏南、苏中、苏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分别形成独立调研报告。总的来看,各地全面小康建设扎实推进,整体进展良好,能够如期实现预期目标。调研中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工作不够重视、指标不够合理、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存在明显短板等,有的在区域层面乃至全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1.不同程度存在建成全面小康“差不多”“问题不大”“我们不过谁过过”等思想倾向,收官意识决胜意识亟待进一步强化

从调研情况看,一些地方没有把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放到应有的高度,对标对表、决胜小康的意识不强,用常规工作替代小康建设,用单一的发展指标衡量小康成果,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短板、弱项不够重视。以句容为例,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成问题,但对照“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也有一些拾遗补漏、巩固提升的工作要做,切不可麻痹松懈、盲目乐观。比如,在低保户认定、残疾人帮扶方面还存在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某精神疾病患者在调查人员上门时,胡乱上报家庭收入,从而丧失低保待遇;某村民因下半身感知神经受损生活不能自理,但在残疾鉴定时却因不符合“硬规定”认定不了二级残疾、得不到补助。还有村民反映,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管理还不到位,违建问题突出,影响了整体环境和其他群众生活。

2.衡量考核标准存在“低的早已达到、高的跳也够不着”现象,如何科学监测和引导全面小康实践需要新的顶层设计

建议由省统计局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对小康监测指标体系作进一步调整完善。一是全面接轨国标体系。把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作为约束性指标,特别是对脱贫、增收等标志性指标,在权重、标准值等方面要保持一致,确保国家标准在我省逐一实现。二是因地制宜设定个性指标。针对各地发展实际设置目标性、路径性指标,引导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三是合理确定项目和指标值。省对设区市监测指标宜粗不宜细,除约束性指标要与国家保持一致外,其他可以定性的指标尽量定性,不能定性的指标可以设区间值,既为基层自主探索留足空间,也便于全省面上收官工作。

3.各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成为制约小康成色的突出制约

以沭阳为例,一些核心指标偏低,创新驱动类指标总体实现度仅74.2%,研发投入、人力资源水平都不高。2018年全县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仅为1.4%,每万人劳动力研发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数分别仅为39人和381人。从城乡建设看,“县城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农村整体面貌落后,特别是西南和东南片的农村普遍都是老旧平房,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水平。从区域内部看,一条沂河成为沭阳发展落差的“界河”,沂河北部创业氛围浓厚,板材、花木、电商在全国都位居前列,农民收入明显高于苏北地区平均水平,而沂河南部地区主要是打工经济,发展无特色无起色,“沂河南扛大铲,沂河北当老板”成为当地百姓的口头禅。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企业数量少、体量小,主要集中在化工原料、电子设备等方面,全县高新技术企业仅5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仅16.9%。传统产业方面,板材、花木、纺织产业规模较大,但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生产加工和零售环节,缺乏知名度高的品牌,缺乏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行业组织方面,企业之间关联性、互补性、协作性不强,仍然停留在个体企业物理累加的层面。兴化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列泰州三个县级市的末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相邻的东台市、大丰区的70%,可以说是“苏中的苏北”。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指标均处于泰州市的“底部”。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全市25个乡镇中,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少于2000万元的有10个,超过2亿元的有4个,最高的戴南镇6.1亿元,是最低的大营镇的81倍。

4.一些地方小康的观感和实惠度还不够,迫切需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现在,苏中、苏北农村环境普遍还比较差,有的村庄“截河”养殖,“活水”变成“死水”,加重水体污染;有的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垃圾分类收集、公厕规划建设滞后;一些村庄环境保障维护机制不健全,道路边、河道里时常有生活垃圾散落,等等。调研发现,兴化市一些道路、桥梁较窄,有的桥梁没有护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虽然市里按照每人每年32元的标准拨付给各村垃圾清理费,但一些村庄环境并不理想,道路边、河道里时常有生活垃圾散落,村民的保洁意识不强,维护村庄环境的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5.城乡普遍存在“精神小康”滞后于“物质小康”问题,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强基层治理必须强化

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包括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有的村干部吃拿卡要、账务不公开、以权谋私等;子女不孝敬不赡养老人现象不少,农村个别“野蛮人”无理取闹、缠访闹访;基层负担过重,城市社区职能界定不够清晰,一些部门将安全、环保检查等任务层层下转等。沭阳调研反映,基层组织队伍活力不强,村支部书记待遇偏低,每月仅2500元左右,素质较高的村民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担任村书记。基层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仍然存在。沭阳信访数据分析表明,有两个90%:90%反映的是基层组织的问题,其中的90%又是历史遗留问题。调研中有的村民反映,村委会账务公开执行不到位、解释不清晰,村民不清楚“应得的钱是怎么给的、应缴的钱是怎么扣的、集体的钱是怎么花的”,个别村民提到村里认定贫困户,“给书记送两条烟就行”。句容调研组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儿两女,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已经3年没有与其联系,老人也不知道联系方式。子女不孝的问题不是个案,在苏中苏北调研时也曾遇到。又比如,个别村民无理取闹、缠访的问题十分棘手。郭庄镇一名大学生村官反映,一位村民在取缔“小作坊”拿了补偿款后,多次反复,以上访为要挟一次次抬高要价,在村里造成恶劣影响,而村级组织对这样的“野蛮人”毫无办法。

6.一些地方长期严禁农民翻建房,农村住房条件必须在近期有实质性改善

调研随机走访的沭阳胡集、东小店等乡镇,农村住房大多是建于20多年前的平房,群众对住房改善的意愿非常强烈。沭阳全县需要改善的农房达15万多户,这两年计划完成4.3万户,到2035年全面完成改造任务。这意味着还有不少农户要苦捱较长时间。去年省委部署苏北农村住房改善工作以来,各地大力推进,群众积极响应,总体进展顺利,但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资金需求大等问题。兴化的村庄大多呈“团状”分布,周边水系环绕,集中居住度较高,但对住房改善造成两方面难题:一是邻里之间距离很近,一户翻新势必影响邻居,不少村民担心别人翻建楼房会影响自家采光通风,“前屋高一寸都不行”,最后大家只能都保持原貌;二是房屋密度高,拆迁需要的资金量大,加之苏中无法与苏北一样享受省住房改善专项补助,地方财力难以支撑整体搬迁,导致难上加难。

7.在减税降费和严控政府债务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基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的投入需求

句容属于苏南相对欠发达地区,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现在既要补短板,又要配套高铁等重大项目,财力捉襟见肘。今年国家减税降费力度加大,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以苏南沿江高铁句容段建设为例,仅资本金一项,按照“省和地方各负担50%”的模式,句容需出资10.8亿元,而其财政总量才50亿元。兴化由于小微企业众多,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较高,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将对地方可用财力造成一定影响。初步测算,小微企业缴纳增值税、所得税及废旧物资企业的税收政策调整,将影响该市税收收入约7亿元。今年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6%降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从10%降至9%,预计影响该市税收8亿—9亿元。

攻难关、抓短板、补弱项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紧迫任务。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中央财经委第四次会议上就补短板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江苏省委多次研究解决全面小康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从认识、内涵和实践不同层面把握决胜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最新要求,精准查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拿出务实过硬的措施加以解决。结合江苏实际与各省份的调研,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认识上要突出三个视角。一是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带来不小风险挑战,必须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在利用危机、应对危机中创造机遇、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二是时代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对推进全面小康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赋予新的内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三是发展全局。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非常规关口、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阶段性关口和中美经贸冲突引发的外部冲击关口,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叠加,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抓住主要矛盾,办好自己内部的事。

内涵上要把握两条标准。一条是“全面性”。内容上必须坚持“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确保“一项不缺”;区域上必须覆盖苏南苏中苏北和城市农村,确保“一地不落”;群体上必须涵盖所有人口,特别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贫困人口,确保“一个不少”。另一条是“高水平”。各方面衡量指标上都力争走在前列,不能因为达到全面小康低线没问题,就放弃对高水平的追求。苏南包括苏中一些发展比较好的地区,要树立更高追求,在巩固小康成果的同时积极开展基本现代化的探索实践。

实践上要遵从三大规律。一是社会发展规律。我省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各地情况不一样,苏北还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如果工业不发展起来,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二是技术变革规律。当前推动技术进步、社会变革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主导技术,仍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既要重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带来交叉融合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也要重视对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本身的研究。三是产业发展规律。现代产业发展已经从单体项目竞争转向产业体系对抗,相对于制造业基础,我省总部经济、枢纽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急需完善;相对于生产制造能力,研发、渠道、投融资等支撑体系急需增强。

对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小康指标体系,2018年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97.6%,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是要看到,面上指标不代表全省所有地方,总体进展较好不代表工作都已做到位,有的区域、有的方面、有的领域还存在诸多不足。

短期来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全面小康底线不够牢固。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我省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还有2500多名,低收入人口医疗总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仍高达20%左右,1万多户低收入农户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等。二是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苏北农房中建于2000年以前的近370万宗,房屋质量和外部环境都较差。三是生态环保压力比较突出。全省重工业比重达70%以上,约2/3的重化工产能集聚在沿江两岸。污染排放总量大,单位国土面积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的4—5倍。13个设区市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总体上处于中等靠后位置。四是工作责任体系尚不健全。一些地方没有把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放到应有的高度,用常规工作替代小康建设,对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短板弱项不够重视。

从长远看,带有根源性、根本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苏北经济发展滞后。2018年苏北地区GDP仅占全省的23.1%,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14家,仅占全省的10.3%,外贸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5.9%,实际使用外资仅占全省19%。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偏弱。全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动性不强,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不够多,科技人员从事前沿性、变革性科研的较少。主导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不强,研发、设计等环节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5%。三是乡村文明程度下滑。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婚丧陋习、高额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四是基层治理难度加大。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基层组织队伍活力不强,城市社区工作任务过重。

在临近收官之时抓小康,要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可持续导向,细化实化具体化攻难关、抓短板、补弱项各方面工作,确保取得扎实过硬的成果。

1.树立系统思维,远近结合谋划推进小康收官

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各项工作,应首先解决认识问题,校准思想偏差。一要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实。聚力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难心事,把小康底部织密、兜牢,并从制度建设角度巩固提升。一些有条件提前建成的民生项目、重点工程,加一把力在明年尽早完成,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二要探索高水平小康与高质量发展融合路径。全面把握“六个高质量”的目标内涵,加强规律性把握和趋势性预判,以发展的高质量提升小康的含金量,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阶段性成果。三要注重“两个百年”阶段性有机衔接。结合研究制定“十四五”规划,把参照系找准、把关键处想深、把路线图绘好。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不断加力、持续攀升;重大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等工作,建设和使用周期较长,要高标准规划建设,把更多现代化的元素融入小康建设。引导全省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大胆探索现代化路子,为面上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强化对标对表,确保小康兜底性成果扎实过硬

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等衡量标准,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工作,重点突出“五个确保”:一是确保不让一户老百姓落下,到2020年底全省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6000元。二是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三是确保不让一个群众因病致贫返贫,做到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四是确保不让一个老百姓住着危房进小康,把好危房改造质量关,落实好补助政策,尽快完成省级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的危房改造任务。五是确保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水,以苏北地区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供水为导向,加快饮水工程建设,统筹研究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3.攻坚重点难题,提高小康成果可得性直观感

一要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建议将今年作为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年,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重点围绕厕所粪污、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四项治理”,探索建立长效维护管养机制,对能解决的问题要彻底解决,不能彻底解决的也要取得明显成效。将农村环境整治成效纳入省对设区市小康监测体系,让农村人居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同时,对农村“空心村”“空关房”及其宅基地,鼓励通过置换、收储补偿、引入社会资本修缮等方式妥善处置。二要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强化“省政策指导、市负总责、县抓落实”的责任体制,有效整合各级各类专项资金,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完善要素保障。建立苏北农村住房改善项目“绿色通道”。由住建部门牵头,建立地方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省级层面对县级需要调整的规划、交易的土地、拨付的资金及时安排,市级层面主动协调解决县级推进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加强督查推进。提高规划设计和功能配套水平。既要统筹规划农房改善项目的外立面、绿化、水系、整体风格等,打造个性化的特色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又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生活习惯,将自留菜园地、农机储藏室等农民“硬需求”一并规划配套。允许基层探索多样化的建设模式。在做好规划布点、保证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允许各地采取统规统建、统规代建、合作自建等多种模式,市县不要作过多的限制。政府要对住房困难的群体“建档立卡”,优先安排,重点倾斜,特殊群体实行“交钥匙”工程。将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农房改善工作与苏北一体考虑,适用同等政策待遇。统筹考虑苏南农民集中居住。同时要突出建管并重,搞好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体育健身等设施配套,运用城市社区管理经验抓好集中居住区治理,提高和谐文明程度。

4.增强基础支撑,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方面,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标准化推动均等化,坚持资源跟着需求走、服务跟着居民走,科学确定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和覆盖人群,实现布局优化、普惠可及。以行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拓展便民服务功能,推行村级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优化整合服务流程,尽快实现行政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县乡公路提档升级,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畅和安全服务水平,加快全省镇村公交全覆盖进程,推进城乡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全面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提升苏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省乡镇光纤宽带和4 G网络深度覆盖,加快5 G通信网络建设和创新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

5.壮大内生动力,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创新集群

以全省重点打造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龙头,发挥集群在推动产业、企业、技术、人才和品牌集聚协同融合发展中的综合优势,以点带面,提升各地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一要增强产业基础能力。聚焦主导产业薄弱环节,区别情况、分类施策,增强自主能力,实现产业基础再造。对市场急需、从无到有的产品和技术,强化政府支持,明确研发的路线图、时间表,尽快实现突破;对从有到优的产品和技术,加强政策引导,扩大市场应用。二要打造高水平产业链。认真梳理分析产业链环节,通过自建、并购或战略合作等途径,把缺失的关键环节补起来、掌握住。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推动科技研发、工业设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导产业专精特新发展,扎下根来做出优势,并向其他领域渗透,把产业链变成产业板块。三要营造集群发展良好环境。加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增量资金,设立先进制造业集群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引领性、基础性、成长性好的项目。落实工业用地相关政策,推进“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承诺验收制度。借鉴省级重大项目推进方式,实行省领导挂钩建设重点产业集群机制。

6.打造创新优势,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效能

围绕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创新力量配置,加快产业科技创新步伐。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综合运用降成本、给市场、促联合等方式,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二要加快科技资源统筹。尽快组建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通过平台、项目、产业基地、市场机制等途径,加大资源统筹力度,不断提高创新效能。三要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做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南京创新首位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跟踪研究国家重构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走向和应对举措,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四要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在科研管理、科研评价、激励导向、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细化改革举措,简化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尽快完善宽容失败的相关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7.着眼人的全面发展,突出现代乡风文明建设

让全面小康不仅体现在物质水平上,更体现在思想境界、精神风貌上。一要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综合运用褒奖与批判、德治与法治、物质与精神多种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优秀传统美德,全面推广徐州马庄经验,推行“家庭档案”“四德积分”等方法手段。二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开展乡风评议,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针对“啃老”、不敬老等,研究制订相应的激励约束举措。比如倡导子女与父母“一碗汤距离”购房、居住。三要培育壮大引领力量。建立吸引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外出务工“能人”、高校毕业生回乡任职的激励机制,开展乡贤文化挖掘和乡贤评选活动,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四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继续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向基层覆盖,向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延伸,向新媒体领域拓展。

8.夯实基层基础,加快推进基层治理创新

转变理念,建立健全党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要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特别是把当地的干部培养好,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村(社区)干部岗位职业化制度,鼓励优秀(村)社区干部通过选拔、考录等渠道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对软弱涣散的村级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对群众身边的“蝇贪”加大查处力度,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二要积极化解信访矛盾。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对症下药、尽力化解,这当中政府该兜底的应当尽量兜底。深入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加快城乡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体系,推动绝大多数矛盾在乡镇以下得到化解。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各类黑恶势力。三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及时发现和总结类似沭阳村级问政现场质询会、公开听证调解会等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以“基层减负年”为契机,省级层面制定社区工作清单,为基层减压。四要提升乡镇内生发展功能。把乡镇功能提升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包括被撤并乡镇的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等功能,增强乡镇资源要素配置交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就地城镇化等综合能力。

课 题 号:19WT A 003

课题组组长:张道政

课题组成员:陈红喜 王袁光曦 张大伟 席 臻 丁子仪张嘉欣 宋 瑞 关 聪 高 峰 范来忠王 峰 王宇翔 陈晓歌 陈涛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