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成功的条件:优化省级产业政策

成功的条件:优化省级产业政策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产业政策的手段方式和干预程度不同,获得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因此,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是有特定条件的。产业政策在制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把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要求结合起来,是成功产业政策的特点。三是产业政策不能限制竞争保护落后。产业政策要鼓励竞争,例如欧盟规定产业政策不得与竞争对立。四是产业政策要有淘汰机制。五是省级产业政策在实施一定时间后必须严格评估。

成功的条件:优化省级产业政策

产业发展本质上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有顺应了市场要求,产业才可能得到发展,就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言,产业政策需要顺势而为。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处于先行阶段还是后发阶段,产业政策都广泛被使用。但从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逻辑来看,政策制定者是有信息、认知和利益局限性的,不可能制定出完美的政策。即便制定出了所谓理想的政策,选择性解读与扭曲式执行等行为也常常导致政策设计与最终的结果发生偏差。

不同产业政策的手段方式和干预程度不同,获得的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同样的产业政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使用,获得的结果可能也大有差异。因此,产业政策发挥作用是有特定条件的。即便产业政策可以达到理论上的设定,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前瞻性,但也只能在环境合适、条件具备等特定条件下才可以发挥作用。

产业政策在制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产业政策应注重在市场失灵领域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市场难以启动阶段使用。产业政策的功能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弥补市场不足、矫正市场失灵。产业政策不是替代市场,而是为市场主导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因为市场虽然会出现失灵,但政府行为也会出现失误。

二是产业政策的有限性。产业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把政府行为与市场经济要求结合起来,是成功产业政策的特点。如果产业政策不能使本省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或者不能解决市场的痛点,那么这样的产业政策是注定不会成功的。所以,在模仿型产业领域,产业政策就可能表现出局限性,因为该产业已经有明确的产业方向。而对于赶超型和创新型的产业,就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为这对于这些产业的企业来说未知性较强,产业政策可以尽可能地为企业提供最大范围和深度的行业发展信息,使企业具有足够的信心。(www.daowen.com)

三是产业政策不能限制竞争保护落后。产业政策要鼓励竞争,例如欧盟规定产业政策不得与竞争对立。这就要求产业政策不能发布导致竞争扭曲的措施,反而应该借用竞争达到政策预想的目的。产业政策要营造良好竞争环境,使落后生产力能够退出市场。那么,这与完全的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产业政策引导特定产业发展,只有这个产业内的优秀企业才可能得到政策的支持,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得到。政府会在所鼓励的产业中再鼓励那些做得好的企业,借用行政力量优胜劣汰。这种行政力量是通过政策的发布和企业的自身努力来共同实现的。同样优秀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有的对政策的理解更深刻、把握得更好,那么它就可以借助政策的力量获得较强的助推力,好上加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支持某行业的企业,甚至禁止其他企业进入,就不是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竞争来鼓励优势企业,反而保护了落后产业和企业,这种产业政策是不被提倡的。

四是产业政策要有淘汰机制。由于特殊的国情,长期以来我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是有其一定偏爱的,这主要是考虑解决劳动就业的问题。如今新技术革命冲击着传统产业,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各省的产业政策必须高度关注落后产业的退出通道。而落后产业往往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淘汰机制并非简单地设计退出政策,而应该从与新兴产业融合、改造提升、“互联网+传统产业”等角度考虑。还需要重新认识劳动力的红利内涵,从提高劳动力质量方面继续获取红利。产业政策并非长期保护某些产业,如果产业是靠政策保护而生存就必然缺乏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一旦失去政策保护,就会被市场淘汰。所以,省级产业政策的淘汰机制并非简单地用干预手段直接设立管理门槛,因为这种方式既不利于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不能形成科学的落后产业淘汰机制。

五是省级产业政策在实施一定时间后必须严格评估。从历史经验看,我国地方产业政策最容易出现的问题,首先是不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对来自上级的安排言听计从,盲目执行;其次是完全自作主张,不顾当地的基本条件,追求所谓现代先进,盲目跟风;最后是新官不理旧账,对长期规划和战略不予理会,使发展缺乏有效的连续性,产业政策的正面效应难以显现。正因为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加之现代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所以产业政策设立评估制度很有必要。实施一段时间需要第三方机构对政策的效果做独立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