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举措

产业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举措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这三个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最重要的工作。“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时期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在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2]取得新进展的前提下来考虑。

产业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五年“计划”改为“规划”,表明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开始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继续强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特别提出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三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这三个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最重要的工作。

(一)江苏省:以质量强省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五”期间江苏省的发展为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打下了的良好基础,结合省情江苏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市场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而其中的工业化就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去推进。“十一五”期间,江苏省紧紧围绕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是我国省级最早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省份,在时间上定位到2010年左右,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十一五”规划江苏省的产业发展目标特别注重质量领先,所以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面,提出的措施非常具体,如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等。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通过专业化和深加工,不断提高附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新格局。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更是硕果累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江苏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不断提升。

(二)重庆市:在打好基础的同时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一五”时期对于重庆来讲,还处于“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在重庆具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但从总体上看,重庆的工业支撑单一,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增长方式尚待转变,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十一五”时期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在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2]取得新进展的前提下来考虑。所以,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任务主要还是集中在主城区域,同时发展库区特色产业。主城核心区“退二进三”总体调整到位,产业新格局大体形成,老工业基地焕发活力,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www.daowen.com)

重庆“十一五”规划在产业发展上的思路是,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是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产品升级,更多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北部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特色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园区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技术四大重点产业为抓手,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

“十一五”时期是重庆发展机遇比较集中的五年,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两江新区等,创造了重庆高速发展的极好机遇,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主城和开发园区的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和现代制造业突飞猛进,现代产业高地快速崛起。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

(三)上海市: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十一五”时期,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如何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对上海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新型工业化更多地体现在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上海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约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等。这样的背景促使上海“十一五”规划在提出快速推动新型工业化时,确立了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主线,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基本框架,把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阶段性进展作为奋斗目标。

由于上海特殊的市情,在产业发展上,现代服务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十一五”规划提出按照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方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方面主要是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提升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从发展中调整向发展中提高的转变。同时,强调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船舶制造、航空航天等战略产业。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非常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认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核心是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通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为重点、制度创新为保障、科技中介服务为纽带的创新体系,使新型工业化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坚实基础上。

到“十一五”期末,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胜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8万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7%,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8%以上,领先全国水平,为新型工业化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