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产业政策持续发展,关键扶持产业发展

产业政策持续发展,关键扶持产业发展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体上使重庆的老工业传统产业从“重点行业”到“优势产业”再升级到“支柱产业”,体现出老工业基地在改造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政策良好的延续性和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从弱到强,是政府产业政策推动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最初的设想到政策设计以及基地的确定,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包括海关专运线的建设等服务更是政府的职责。

产业政策持续发展,关键扶持产业发展

重庆“九五”时期以来,各五年规划(计划)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及相关要求,在总体上推进了各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转变。

(一)总体情况

重庆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幅保持了持续高于全国平均增幅的良好势头,并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同时,在保持高增速的前提下,效益得以提高。如“十二五”期间,重庆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两江新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五年,集群发展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与关键,重庆工业发展具有做大总量、提高质量、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规模与结构优化共同推进的特点。

(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

重庆是我国的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九五”时期开始提出“突出重点调整工业结构”的方向,重点是“以汽车摩托车为主体的机械工业、以天然气化工和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优质钢材与优质铝材为代表的冶金工业”作为重点调整方向;“十五”期间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收缩,“集中力量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其中含旅游业)”,推进“汽车摩托车工业、化学医药工业、食品工业、建筑建材业”升级发展;“十一五”期间,着手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包括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几大基地。15年间几经调整,装备制造、医药化工、食品几大产业得以保留;“十二五”规划根据产业发展状况,提出了传统优势产业概念,涵盖重庆工业领域的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化工、材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化工、材料、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到“十三五”期末逐渐形成电子制造、新材料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的支柱产业体系。从整体上使重庆的老工业传统产业从“重点行业”到“优势产业”再升级到“支柱产业”,体现出老工业基地在改造发展的过程中产业政策良好的延续性和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在“九五”期间,重庆的制造业已经是全市工业的中坚力量,但是存在结构不优、质量不高、链条不长、现代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九五”期初,重庆还是一个计划单列市,尽管在经济上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但是整体工业水平是较低的。在“九五”计划中,尽管强调结构调整,但主要的任务还是把制造业做大,重点放在传统的机械、冶金、化工行业。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移民、扶贫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并驾齐驱,但移民成为全市最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市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开始纳入计划,从“九五”到“十一五”规划(计划),对重庆的产业发展引导从重视数量逐渐向数量质量并举,而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把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放在比数量更加重要的位置,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五年增长近80%。“十三五”期间,继汽车制造业后,以笔记本电脑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成为重庆制造业的两大支柱型产业之一。(www.daowen.com)

重庆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要行业还有冶金、化工、食品、摩托车等,但总体上除极个别产品外,在全国并不具有优势,也就是说,重庆的绝大多数产品在全国的制造业都具有可替代性。在数量上,维纶纤维、汽车、摩托车、微型计算机设备、打印机等产品曾经占到全国产量的10%以上,但是质量并不具有优势,制约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近年机器人通用航空、3D打印、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附加值产业逐渐充实了重庆制造业。“九五”时期以来,重庆制造业的规模发展较快,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政府强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重庆制造业发展的主线。

(四)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制造业是重庆长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重庆逐渐成为我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汽车制造业实现总产值近亿元,成为当年重庆工业增加值贡献率最大的行业,汽车年产量突破300万辆大关,较“九五”期增长数十倍。“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又加快了汽车产业的提档升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以长安汽车为龙头,聚集了国内外10个重要的汽车整车厂商,拥有上千家配套企业。形成了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各大总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强调大、中、小、微型企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集群发展模式。

电子信息曾是重庆一个很弱小的产业,在重庆产业体系中不具有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时期以来,在国家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重庆开始谋划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信息产业纳入“十一五”规划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引进惠普整机和富士康代工企业为始点,相继引进了数十家整机厂,形成了以重庆西永园区为中心,半径20公里的一个庞大配套零部件区域。经过多年的努力,以笔记本电脑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逐渐崛起成为重庆的新兴支柱产业。到了“十二五”期末,重庆年生产6500万台微型计算机设备,占全国产量的18.4%,同时,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产量迅速增长,促使电子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当年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14.5%,跃居全市工业第二位,重庆成为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从弱到强,是政府产业政策推动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最初的设想到政策设计以及基地的确定,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包括海关专运线的建设等服务更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在零部件配套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仅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由企业自主与整机厂家形成配套协作关系,这样使重庆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走在健康稳定的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