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从CBD到CAZ:城市空间拓展升级探析

从CBD到CAZ:城市空间拓展升级探析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便于集中讨论城市中心区为适应多元经济发展,从CBD到CAZ的演进,选取了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4个CAZ实例,对它们品牌与文化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2.主导产业和空间形态曼哈顿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是金融业。现在的百老汇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歌舞表演艺术的象征,每年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戏剧爱好者。囊括了全球所有顶级的品牌专卖店。Coach是来自纽约的知名品牌。

从CBD到CAZ:城市空间拓展升级探析

世界级CBD带动城市经济发展,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城市个性的浓缩,是城市繁荣和城市形象的亮点,它同时引领城市品牌文化和时尚。便于集中讨论城市中心区为适应多元经济发展,从CBD(中央商务区)到CAZ(中央活动区)的演进,选取了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4个CAZ实例,对它们品牌与文化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

一、犆犅犇建设实践与经验借鉴

国际上最著名的集聚区即CBD包括纽约曼哈顿、东京新宿、伦敦金融城、巴黎拉德芳斯等,它们不仅带动了所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世界城市的形成,也促进了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伦敦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

(一)纽约曼哈顿:美国实力的集中缩影

1.区位和规模

曼哈顿(Manhattan)位于纽约市的中心区,总面积58平方千米,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人口超过150万。曼哈顿CBD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分布在曼哈顿岛的老城(Downtown)、中城(Midtown),面积约26平方千米。曼哈顿集聚区主要涵盖了曼哈顿岛的商业区(Downtown)及中城(Midtown),包括华尔街、百老汇、洛克菲勒中心、格林尼治街和第五大道等著名街区,核心区占地约3.3平方千米。

2.主导产业和空间形态

曼哈顿集聚区的主导产业是金融业。其产出占纽约市总产出的30%左右,主要机构包括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Merchatitville三大交易中心,还有与金融密切相关的证券、保险、咨询等跨国公司。从空间形态来看,曼哈顿集聚区有很多局部轴线,但全区没有统一的中轴线。建筑形态以摩天大楼为主,在多个功能核心区形成密集超高层组群,建筑天际线优美起伏,形成延续空间标志。曼哈顿集聚区的公交系统十分完善,构成了规整统一的方格网,虽然没有立交桥,但新建办公机构与地铁和其他出入口有机连接,在地下空间设置有人行道和商店,地下廊道连接着各地铁车站与大型公共活动中心,便于出行。在这片纽约市最为繁华的核心功能区域中,集中了世界一流的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跨国公司总部的华尔街,以名牌汇聚著称于世的第五大道,以世界戏剧艺术闻名全球的百老汇,分别是纽约城市商务办公、商业活动和娱乐设施的典型代表。曼哈顿区域功能区各自形成地下空间系统。洛克菲勒中心和中央广场系统横向连接多个商业中心和21座大型公共建筑,形成长达2千米的人行走廊和地下一层购物步行街,并与地铁和公交站点相互连接。总体来看,曼哈顿集聚区的城市开发思路是提倡公交系统和步行交通,主体功能有机分散。具体做法是先开发老城,提供金融交易功能;然后开发中城,提供行政执行功能(如跨国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最后扩大到布鲁克林市中心、长岛市、皇后区以及新泽西城,偏重提供后台服务功能。

3.景观规划和配套设施

曼哈顿岛全区有7处公园,通过不同的带状公园对建筑群进行分隔,在开辟开敞空间节点和城市景观的同时,也营造出了绿色生态环境,并且配备了各类商业服务设施,在曼哈顿岛西部和南部还建造了许多不同特色的公寓和住宅,并配建有商业零售、娱乐文化、博物展览以及室内广场等诸多设施。其中,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道,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成为美国戏剧艺术的中心,两旁星罗棋布地汇集了大量剧院。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期,百老汇歌舞艺术趋于鼎盛,据统计当时这条大道上的剧院已经超过80家。目前,仅41街至53街路段就有38家剧院,都属于美国剧院和制作人联盟,剧院规模在500至1700个座位左右。现在的百老汇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歌舞表演艺术的象征,每年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戏剧爱好者。除此之外,麦迪逊广场、时代广场、帝国大厦、格林尼治村、中央公园、联合国总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歌剧院等著名商业娱乐设施也混合分布于中央活动区范围,共同构成了集聚区区域丰富的生活形态。

4.全球最知名品牌聚集第五大道

第五大道就坐落在曼哈顿岛的中轴线上,是曼哈顿岛购物的精华之所在。囊括了全球所有顶级的品牌专卖店。这里的店铺以样式齐全、更新及时而著称。整个美国乃至全球最知名的皮具、化妆品珠宝品牌的商店都集中开设在第五大道上。比如苹果专卖店,简洁大方的LOGO设计,科技感十足的玻璃入口,比起周边的那群奢侈品专卖店,可谓是独树一帜,非常吸引眼球。苹果商店后边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端玩具商店——FAOSchwarz的旗舰店。这里售卖的儿童玩具数不胜数,并且设计异常精美,品质绝对一流。第五大道上最高档的商场Bergdorf Goodman的整个大楼由灰色的石材构成,显得非常厚重,非常有历史感,散发出银行和博物馆般的气质。世界著名的高档百货连锁店Barneys New York旗舰店的设计独具匠心。Barnes&Noble,是著名的电子书与实体书相结合的连锁店,实体书销售规模是整个美国最大的。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高级都市发展项目,中心在第五大道上的部分也有不少商铺众多品牌专卖店。Coach是来自纽约的知名品牌。精致的手工皮艺与纽约风格的色彩搭配相结合,缔造了Coach这一美国最成功的皮具品牌。Miuccia创立Miu Miu品牌,作为Prada的副牌,定位于服务年轻的女性。风格上,比Prada更显青春洒脱。近年来Miu Miu的好几款包非常流行,势头甚至超过Prada。香奈儿,代表的是一种历久弥新、永恒经典的独特风格,每当人们看到香奈儿时尚简约、纯正风范的商品时都能想起Coco Chanel小姐的那句名言“流行稍纵即逝,但风格永存”。作为顶级奢侈品品牌,Dior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全产品线,不论是香水、配饰、时装、化妆品或是其他产品都雄踞时尚殿堂顶端。蒂凡尼(Tiffany&Co.)旗舰店是众多粉丝的必到之处,它由知名设计师事务所根据20世纪20年代欧洲Art Deco风格设计建造的。大门独具特色,厚重的不锈钢材质,俨然像是银行金库的大门,大门的正上方,身高9英尺(2.7432米)的巨人阿特拉斯头顶一个大钟,厚重浑厚。建筑师希望借此来提醒每个光临的顾客,每件蒂凡尼商品都是珍贵而且稀有的。

5.全球社交结点的时代广场

时代广场位于42街、七大道与百老汇大道之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共空间。一是移民文化构成了时代广场最初的样貌。时代广场作为空间结点,凝固了移民对新旧生活的连接,也代表了他们在新旧生活之间的徘徊与犹疑。人们在这一片处女地上建立起新的属于新移民的社交文化,将带有旧大陆印记的剧院带入新大陆,并演化成自己的新形式,使得时代广场形成了根植于传统又不同于传统的空间形态。二是作为社交结点的剧院。40多间超大型剧院每天晚上接待着来自纽约、美国其他地区以及许多海外游客,使得时代广场成为全球化社交的一个结点。这种放松惬意的剧院活动成为纽约最吸引人的特征,也是时代广场创造的一种独一无二的社交方式。对人们来说,看百老汇音乐剧,就是参与纽约典型的社会生活。三是新社交方式的兴起。时代广场的广告牌中,最著名的则是北美最大最昂贵的一块广告牌。这块高像素电子广告牌面积约为2320平方米,足有8层楼高,横跨整整一个街区,堪比足球场。这块巨型电子广告牌拥有2400万像素,是全球同等型号的电子广告牌中像素最高的。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运载着更多的人来到时代广场,人们一出地铁,就能看到自己熟悉的各类国际品牌,视觉传播的冲击成为初来乍到的旅行者对时代广场的第一感受。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与鳞次栉比的商业广告空间网络组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仿佛置身于世界舞台的中央。他们不再拘谨,而是充分沐浴在商业文化形成的现代都市社交网络中。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活动。(1)感恩节大游行。始于1924年的时代广场感恩节大游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成长,为无数个美国家庭送去欢乐和喜悦。(2)跨年狂欢。新年狂欢变成了除夕夜时代广场的传统活动,每年的12月31日,在时代广场一座(One Times Square Plaza)的顶楼都会悬挂一颗200磅的彩球,新年来临的那一刹那,彩球打开并飘散出无数的彩带庆贺。时代广场每年的新年水晶球降落如今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公共仪式。作为实体空间的时代广场与在全球大众媒体中不断传播的虚拟的时代广场相互融合,这一场新年仪式成为公共交往的集大成者,人际交往、信息传递与意义分享在这一刻得到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全世界的人一起在时代广场经历“辞旧迎新”显得意义非凡。

6.品牌建设经验

曼哈顿CBD品牌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政府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一是政府科学规划品牌区域。纽约政府将曼哈顿CBD定位于多核CBD形态发展,就土地供应、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各个CBD分区也具有不同的特色。二是优惠政策培育区域品牌。如商业租金税(CRT)储蓄、商业振兴计划(CRP)、工商消减计划(ICAP)、创造就业机会和保留计划(JCRP)、自由债券、曼哈顿下城能源项目(LMEP)和曼哈顿下城搬迁的就业援助计划(LM REAP)等,通过奖励、减税等方式吸引目标企业入驻,使功能定位得以真正实现。三是高端硬件提高品牌竞争力。曼哈顿下城的写字楼市场大致为旧金山和费城的总和,可以满足跨国金融机构和高端服务行业苛刻的要求,成为其吸引全球总部的重要竞争力之一。四是功能复合化提高品牌吸引力。整个中心区复合有金融、商务服务、会展、酒店、娱乐、文化等多种功能,表现出明显的丰富性。各种高端产业集聚的同时又实现了良好的融合。五是文化底蕴激发品牌效应。纽约堪称世界的文化艺术中心,而大部分重量级的文化艺术机构都坐落在曼哈顿。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吸引着大量受到良好教育的高端人才,更给曼哈顿冠以“文化殿堂”的美誉,进一步提高了CBD区域品牌的档次,提高了其全球知名度。

(二)巴黎拉德芳斯:法国经济的复兴引擎

1.区位和用地规模

拉德芳斯集聚区(La Defense)位于巴黎市西北部的塞纳河畔,是巴黎以“卢浮宫——协和广场——凯旋门”为标志的城市中轴线向西延伸的终点。进入21世纪,拉德芳斯集聚区的范围已超出巴黎市,邻近的上塞纳省一部分区域也划入规划范围。商务区占地面积5.64平方千米,东西长约5千米。区内办公楼面积为350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面积为24.5万平方米。

2.主导产业:时尚文化产业

作为时尚之都,巴黎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体现着设计和艺术创新,巴黎拥有路易威登、香奈儿、纪梵希等著名品牌,法国时装设计的风格变化和创新也引领世界潮流,建筑设计大胆前卫、富有激情。巴黎文化精神在集聚区的设计上得到充分体现。拉德芳斯建筑设计造型各异,体现出巴黎时尚之都的深厚文化内涵。

3.交通策略和空间形态

拉德芳斯是欧洲最大的公共交通枢纽和换乘中心。整个区域拥有18条公交线路和地铁M1线、有轨电车T2线、区域快速铁路RER A线和郊区铁路线等构成的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人车分离的交通体系,并积极引导错时停车,同时建设富有特色的步行系统。在空间形态上拉德芳斯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很重视建筑的个体设计,而是强调由斜坡(路面层次)、水池树木绿地、铺地、小品雕塑、广场等所组成的街道空间的设计。在巨门建成之后拉德芳斯集聚区的主轴线有很强的凝聚力,全区的空间形态大为改观。

4.景观绿化和配套设施

拉德芳斯集聚区是巴黎中轴线的延续,拥有一个占地0.25平方千米的公园,商务区的1/10用地为绿化用地,种植有400余种植物,建成了由60个现代雕塑作品组成的露天博物馆,环境的绿化系统良好。拉德芳斯提供日常需求的各种设施,设有健身中心、银行、旅行社、快递服务、租车、保险公司等。另外也有负责安排大型会议、展览事宜或租借场地的代理人,尤其是CNIT会议中心,还有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各式商店。

5.地下空间

拉德芳斯集聚区地下交通分为浅层地铁、深层地铁,将拉德芳斯与巴黎市中心区紧密连接起来。同时在新区设有多个大面积的地下停车场,使得道路两侧看不到沿路停放的车辆。

6.品牌建设经验

一是特色规划建设铸就品牌。拉德芳斯的整体规划体现了现代城市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功能完善,已建设成为由写字楼、商业建筑、住宅、文化体育和其他服务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中心,被誉为“新凯旋门”的标志。二是政府创新推动塑造品牌。政府组建了开发公司(EPAD)负责区域整体开发,拉德芳斯的全部土地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全部被EPAD买下,实行EPAD与社会开发商共同开发的创新性的机制和模式。三是擅用文化艺术丰富品牌。拉德芳斯在规划中突出了艺术雕塑在区域内的设计与陈列,使艺术与空间自然融合,堪称“露天博物馆”丰富了区域品牌的内涵。四是联系世界传播区域品牌。世界历史上各国主要CBD第一次汇聚在一起探讨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巴黎拉德芳斯作为创始区领衔了世界CBD的发展和交流平台,成为商务区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事件,拉德芳斯CBD品牌作为世界CBD领导者的角色成功地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

(三)东京新宿:商业在东,商务在西

1.区位和用地规模

新宿集聚区位于东京都中心区以西,距银座约6千米,是东京市内商业繁华区。新宿集聚区占地总面积2.7平方千米,其中商务办公区开发部分约占总面积的20.74%,商业职能部分约占总面积的30%,绿地广场道路等约占总面积的48.39%。目前,商务区总面积为0.164平方千米,商业、办公及写字楼建筑面积为200多万平方米。

2.主导产业:金融、商业

以新宿车站为原点,新宿集聚区可以分为西边的现代商务区、南边的商业区和东边的传统商业区。西新宿是行政与商业新都心,多家大型企业总部所在的高层建筑群聚集了大量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和服务业。车站南边是百货公司与商店街云集的商业地区,车站以东的东新宿地区则是传统商业街地区。

3.交通策略和空间形态

新宿站是东京市区西侧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由于人流量巨大,设计采用立体化的车行和步行系统,南北向道路高架于东西向道路之上,建筑物可与不同标高的道路直接相连,地铁、公交、公共停车与步行系统有机统一,换乘方便。从空间形态上看,新宿集聚区可以分成三部分:一是超高层建筑区,二是四口广场及其地下部分,三是新宿中央公园。以新宿站为中心、半径为7000米的范围内,共有11个街区,每个街区原则上只建一幢超高层建筑,形成超高层建筑群(共有40栋大厦),其他区域则严格控制建设高度。

4.景观绿化和配套设施

新宿中央公园是新宿区域唯一的公共绿地,面积为0.12平方千米。利用路面高低坡度,公园被分为三个区域并与步行桥相连。公园内设有图书馆,变电所设于北部地下,是副都心及其周围地区的供电中心。南部地下则建造一个配水池,容量为5万立方米。由于金融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东京都部分政府办公机构的迁入,高端服务行业纷纷涌入新宿地区,逐渐形成了全球性商业和娱乐中心。跨国百货公司和餐厅、酒吧、电影院、弹球馆、赌场以及150多家旅店聚集于此。

5.创新策略和地下空间

政府成立“建设公社”(后被“开发协议会”代替),统一修建公共设施(如街道、高速公路、广场、停车场、公园等),制定建筑设计规则规范超高层摩天楼的建设,对城市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在地下交通方面,新宿集聚区实现人车分层,完全分流,无缝换乘。地下空间统一开发,相互连通,形成地下商业街系统。在地下空间分层利用方面,第一层作为公交换乘和组织通往业务区的步行空间,并布置部分商业设施;第二层为停车场;第三层为停车场附属用房。

6.首屈一指的繁华商业街区

新宿车站东侧是整个新宿最为热闹的地方,百货商场、药妆店铺和精品小店鳞次栉比,夜幕降临也依旧人头攒动。东京著名的赏樱圣地新宿御苑也坐落在此,这座曾经的皇家庭院占地0.583平方千米,绿荫环抱,风景迷人,一年四季观光游客络绎不绝。新宿伊势丹百货本馆和男士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提供适合各种场合的时髦服饰和潮流配饰。相比之下,同样位于新宿车站东侧的Lumine Est百货和0101丸井百货则是更受年轻女孩和上班女性的欢迎,风格更加日系,价格更加亲民。小田急百货拥有众多奢华名品;京王百货的客户群体风格较为成熟;Lumine1和Lumine2百货服饰美妆价优物美;高岛屋百货有全球知名品牌,打造精品购物体验。新宿车站北侧则是以著名歌舞伎町为中心的娱乐区,这里汇聚餐厅、剧场、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炫目耀眼的霓虹招牌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各国旅客。

(四)新加坡CBD:年轻岛国的成长优势

1.区位和用地规模

新加坡集聚区位于新加坡河南岸,占地面积大约为0.82平方千米,拥有全岛最密集的写字楼群,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于1996年提出了新都心规划,将现有集聚区扩展到它南部的新填海区——滨海南,新的城市中心将商业建筑面积增加到610万平方米。

2.主导产业:金融服务业

新加坡是亚洲主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超过650家著名的国际金融机构,全国金融和保险业的年运行收入超过150亿美元,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的运行收入超过200亿美元。新加坡集聚区聚集了大量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行业的企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建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租金专业中介服务业和配套服务业,形成了以地区总部为核心、金融和专业咨询为重点、文化传媒产业为特色、其他配套服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3.交通策略和空间形态

集聚区交通策略讲究以绿化为联系纽带,注重线路之间的良好连接,注重交通的快捷、顺畅。空间形态方面通过均匀分布在滨水区、城市中心区和周围城市公园附件的高质量住宅,为居住邻近工作场所和休闲空间,提供了一种整合生活、工作与休闲娱乐的混合发展模式,将过去只有白天用来办公的单调功能空间变成全天候的城市生活空间。

4.景观绿化和配套设施

新加坡是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其集聚区注重打造怡人的城市公园,并加强了道路和空间绿化,营造翠绿都市和空中绿意。配套设施方面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办公需要外,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应用新科技,包括地区性空调系统、高速电梯、智慧型建筑和共同沟等。

5.创新策略

新加坡集聚区的策略有以下几点:土地整合,国家取得土地后出让给私人发展商开发;以法律手段保证房地产市场的自由公平竞争;进行了区域的长期规划以及详细的地区性规划,对如何实现这些开发进行协调和指导,避免采取一套标准的设计准则,因此集聚区内的具体建筑设计多姿多态,充分保留了城市的多样性特征;注重组织有效的交通系统,主要措施有建设地铁系统,改善道路和基础设施,限制进入区域内的汽车数量,强制建设停车场,实行拥车配额制等;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开发商投资建设;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个城市有了品牌就有了竞争力、生命力,通常人们记住一个地方,往往是通过当地的品牌。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大品牌林立,但在这条大道的小马路上,却有很多充满个性的设计师品牌;在纽约的第五大道,95%的服装制造业都在这里产生。在大都市的黄金地段,保留设计师的个性品牌,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它是城市有温度的表现,也更是城市的风景线。

二、CAZ的理论构建及案例分析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提出,延续近百年的中央商务区(CBD)发展模式,开始因其单一的商务、金融功能而在国际上受到质疑。新的发展理念和城市功能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催生出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规划理念:中央活动区(Central Activity Zone,CAZ)。

(一)概念界定与主要特征

1.概念界定

中央活动区是多种活动的组合空间,包括商业、零售、居住、企业办公、休闲、餐饮、社交、娱乐、教育、保健、专业服务、小型医疗、政府服务,也包括现代型居住社区,甚至可以发展成为新型综合性、复合型旅游地区。它整合了原有CBD相对单一的空间区域,使各种城市用地和功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渗透,并重新分配公共空间,将多种活动区域联系在一起。它既继承了CBD的金融、商业、商务办公等主要功能,又满足了新经济发展对商务酒店、高品质住宅、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产业集聚等功能的需求,更加关注不同居民、游客和工作者对空间品质的追求。

2.主要特征

中央活动区(CAZ)是从中央商务区发展演绎而来,在功能构成上既继承了中央商务区的商业、商务等主要功能,又适应新经济的发展要求,突出强化以下功能:会展、酒店、公寓、文化、产业。其时代特征如下:(1)功能的多样性,即商业功能、商务办公功能、餐饮休闲功能、都市旅游功能并重,与之相配套的各种设施均衡发展。(2)活力的持久性,由于中央活动区在功能上是综合的、多样的,在活动上就一改传统中央商务区的夜晚成为“空城”“死城”的景象,可以保持全天候的活力。(3)空间的人本性。现代中央活动区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增加公共性设施配置和文化娱乐空间,如城市广场、滨水娱乐公园、小型剧场以及建筑综合体提供的室外空间和室内广场,以创造出生活化气氛、高品质环境和街区文化气氛,避免办公设施建设对环境及社会效益的消极影响。通过增加中央活动区的旅游休闲设施,使消费者在购物、消费和感受特殊的景观环境中感受到旅游休闲的价值,中央活动区越来越成为城市购物旅游、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重要地区。

3.典型代表

目前,伦敦、纽约、芝加哥、墨尔本都已有较为成熟的中央活动区。以下概述伦敦、墨尔本、芝加哥的中央活动区的规划与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www.daowen.com)

(二)伦敦:领衔世界的“金融旗舰”

1.城市更新战略与发展规划体系发展历程

“伦敦”全市俗称“大伦敦”,其空间上自小至大分为三个部分: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2000年以后,由于国家政治格局的转变,新的大伦敦政府成立。2004年,英国在颁布的《伦敦规划: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央活动区的概念,把伦敦划分为三个发展圈层,分别是外伦敦、内伦敦、中央活动区。对于外伦敦,总体战略是“促进发展”,关注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活品质的整体提高。经济方面,保持核心产业,刺激新的经济转型点,如通过增加新的政府办公、新的教育科研机构、环境友好型和知识产业、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地区的可达性,采用TOD发展模式,便利换乘。对于内伦敦——调节贫富差距,平衡地区发展。伦敦中央活动区主要由紧邻伦敦市中心的道克兰地区的部分码头区改造而来。整个码头区跨越了5个自治市区,改造总占地约为20.7平方千米,其中中央活动区建设用地为8.5平方千米。根据《伦敦规划——空间发展战略(2011年版)》,伦敦市将其全域空间范围划分为:外伦敦、内伦敦和中央活动区,并对三个地区提出了不同的更新战略引导,其中中央活动区(Central Activity Zone)是核心。伦敦的中央活动区总面积约为22平方千米,规划容纳27万人口,此地区定位为国际、国内和伦敦市的中心,是伦敦参加全球化的核心竞争地区,是伦敦地理、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体现伦敦现代、活力、多元的地区。中央活动区是伦敦此次规划的重点,更是伦敦保持自身全球城市地位,展现城市魅力的核心区,因此对其未来发展战略较为详细,具体内容见表2.4。

表2.4 中央活动区的规划功能与定位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整理。

2.伦敦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历任伦敦市长都极其关注文化战略规划,先后接力制定了《文化大都市:市长文化战略的优先责任2009—2012》《通过文化塑造伦敦的公共场所》和《文化大都市2014:市长文化战略的成就与前瞻》,成为支撑伦敦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些对英国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形象具有建设意义。

伦敦文化发展的定位是全球文化之都,需要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受众,文化品牌和形象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伦敦市政府的策略是通过与社会组织、行业机构的合作,支持举办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吸引来自全世界的观众和参与者。伦敦市政府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伦敦的文化发展,2012年之前伦敦发展局(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LDA)负责伦敦的重要国际节庆活动如伦敦时装周、伦敦电影节等。通过细致的规划、周密的组织和充分的投入,向全球推广伦敦文化正成为强化伦敦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伦敦市政府的策略是设立了“推广伦敦委员会(Promote London Council)”,通过与各行各业的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伦敦的文化产业,对伦敦的整体经济带来了积极效果。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影视、时装、设计等领域。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伦敦经济的支柱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输出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伦敦市政府明确城市的规划和空间建设需要以鼓励文化发展和繁荣为前提。城市的文化与物质空间密不可分,城市空间的细节如街道、广场、雕像、公园等各种设施无一不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品质。政府的策略是确保文创产业成为城市改造和开发规划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当地社区的提升有实质性影响。对城市的重要地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以期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展示城市文化品质。如改造市中心狭窄和交通拥堵的街道,成为拥有宽阔的人行道和舒适的步行环境的空间。这可以为伦敦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深刻的印象。又如,对城市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增强交往、共享、休憩、购物、驻留等多种功能,形成具有文化意义和功能的空间。

伦敦市政府的目标是将住房、改造、环境、经济等重要议题综合处理,以文化为路径贯穿伦敦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政府的策略是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规划,为艺术家提供合适的创作空间和场所。在2011年专门邀请艺术家、文化学者以及文化组织、文化创意产业代表,探讨伦敦规划、改造、建设中如何保持文化优先,减少城市改造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文艺工作者的影响。伦敦市政府的策略是不仅通过规划保护伦敦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还希望通过规划能被伦敦市民所了解和珍惜。著名的文化创意活动“礼帽游行(Hatwalk)”,通过对男女礼帽的回顾和演示,推广了伦敦的时尚设计行业。同时在这项活动中,为伦敦的历史名人塑像设计和戴上礼帽。这既宣传了伦敦的历史文化,同时也突出了伦敦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时尚特色。

伦敦已成为全球视觉艺术的中心,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伦敦众多的艺术人才、著名的艺术院校、高品质的艺术机构和繁荣的艺术市场。伦敦的艺术市场已占全球30%的份额。英国最大的雕塑竞赛2012年在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举办。这个竞赛以其高品质、趣味性和争议性闻名,能够引起媒体和公众的集中关注和广泛讨论。调查显示,超过70%的伦敦市民了解这项竞赛,75%的市民赞同在公共空间举办艺术竞赛是对公共空间的有益利用,提升了城市空间的品质,使伦敦更为宜居。另一项节庆活动的例子是伦敦市政府推出的“十个文化轨迹(Ten Culture Trails)”活动,旨在宣传推广伦敦众多的文化项目。这项活动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感受和体验伦敦文化精髓的机会,不仅引导他们参观游览伦敦众多的知名景点,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文化场所。

伦敦的城市空间显示着不同种族、文化、宗教带来的文化多元性和不同时代积淀的历史多样性。伦敦城市物质空间所呈现的文化特色对市民和海外游客有强烈的吸引力。政府的策略是通过文化引导城市规划和建设,对城市进行合理的保护、改造和重建,将文化与城市空间环境有机融合,互相衬托。在保护的同时,伦敦市政府同样认识到城市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建筑和空间应体现时代特征和活力,同时又能与城市历史环境协调融合。城市规划在尊重和保护历史环境的同时,应赋予新建筑充分的自由和弹性,以展现伦敦文化的多样性、时尚性和活力。

伦敦中央活动区的剧院、画廊和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都是广大游客游览伦敦的必选项目。从城市观光、旅游休闲、文化演艺角度看,中央活动区也将列入游客的选择之一。例如,作为中央活动区组成之一的伦敦西区,向来是游客观光和住宿的首选。在中央活动区新建立的一些文化旅游景点有助于缓解伦敦市中心的压力,以提供更多、更舒适的客房,增加伦敦作为旅游景点和文化休闲场所的吸引力,为城市建设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3.伦敦金融城品牌建设经验

完善而又灵活的法律框架和监管机制、精通业务的专业人才、灵活稳定的劳动力市场等,使伦敦金融城发展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和目前全球机构经营的最佳地点。伦敦金融城作为世界专业和商业服务中心的美誉,反过来又成为其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巨大品牌资产。由于伦敦金融城的存在,英国被誉为世界一流的国际银行和金融服务业的最重要中心之一,金融及相关服务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依托金融服务打造品牌特色。伦敦金融城金融业的繁荣带动了商务服务业、通信以及酒店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金融业为龙头的产业链条,不同产业之间协同发展。这种良好的内循环体系,不仅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更进一步巩固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其区域品牌的一大特色。

二是总部集聚彰显区域品牌实力。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程度或开放度很高,集聚了众多跨国公司总部。超过1/3的《财富》500强公司的欧洲总部,以及几乎所有主要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办事处、分支机构或总部落户伦敦金融城。

三是人文要素成就品牌软实力。伦敦丰富并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伦敦金融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伦敦近40所大学中有多所排名在全球领先。伦敦大量的专门培训机构也提供实用的专业技能培训。这些成为金融城源源不断获得掌握全球最新专业知识人才的重要保障。伦敦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是世界著名大城市中最为丰富的,伦敦休闲类的文化设施也十分齐全,为在金融城工作和生活的人们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休闲空间。

四是重视品牌塑造过程中的公关关系。伦敦CBD将金融城形象的推销和维护作为历任金融城市长的一项重要使命。每任金融城市长都要到许多国家、地区、城市进行国际间交流,推介金融城的发展环境和区域形象。

五是以制度优化商务环境提升品牌吸引。伦敦金融城政府为企业不断优化制度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制定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并且保持这些政策的竞争力和稳定性;第二,促进法律制度完善,保持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第三,建立有吸引力的公司税收制度及个人税收制度;第四,出台减免税、补贴、专项基金等鼓励投资研发项目的相关措施。

(三)墨尔本:最负盛名的文化名城

1.功能高度混合的中央活动区

作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的城市建设史仅有短短180年。欧洲殖民者最初于18世纪末抵达墨尔本,并于此后数十年间先后建立多个小规模定居点。如今为人们熟知的CBD区域,是墨尔本的中央活动核心区,提供了全市范围内最健全的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商务、办公、商业、文化、教育等城市功能;同时,这里也是墨尔本作为一座城市的起源地,见证了这座年轻城市过去180年间的变迁。

墨尔本对中央活动区的发展措施主要有:把活动中心建设成整个社区的发展、活动和生活的核心;扩展活动中心的功能,提供购物以及其他多样性的服务,延长服务时间,限制中心向外扩张;在活动中心和接近服务与交通的战略发展点附近开发新住宅。

与伦敦一样,墨尔本市政府推出“墨尔本203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Melbourne 2030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Growth)”。预计在未来30年,墨尔本人口数量将达到100万。为适应这一发展,墨尔本政府欲将城市打造成一个融合居住、商务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宜居、吸引人的繁荣都市。澳大利亚总理和计划部部长于2008年1月发布“Melbourne @ 5Million”政府报告,报告中公布的多项政策举措都是以“墨尔本2030年可持续发展计划”为向导而做的补充,并对墨尔本城市转型项目做了说明和解释。

墨尔本中央活动区,即墨尔本市中心,是墨尔本城市最大的活动中心,汇集城市最多样化的功能性、职能性活动,同时这一区域的发展也将是最为高度集中的。中央活动区将包括中央商务区、港口区,并将涵盖运动、文化、娱乐、教育、艺术等区域以及南岸地区。

此外,墨尔本中央活动区还以其独特的现代风格与维多利亚风格混合的建筑、华丽的广场、公园和街道以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而闻名。它同时也是墨尔本大都市轨道和维多利亚地区轨道网络的起始点,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密集的公交网络系统。

2.宜居之城的核心

墨尔本是有“花园之州”美誉的维多利亚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并以其浓厚的文化气息、绿化、时装、美食、娱乐及体育活动而著称。墨尔本的绿化覆盖率高达40%,维多利亚式的建筑物、有轨电车、歌剧院、画廊、博物馆以及绿树成荫的花园和街道构成了墨尔本市典雅的风格。

街道建筑:墨尔本的中心大街西面是Spencer大街,南面是沿着亚拉河的Flinders大街,东面是排列着州议会厅、旧财政大楼等宏伟建筑的Spring大街,并且北面的维多利亚大街围成了一个约2平方千米的长方形。由这四条大街围成的棋盘式的城市,就是墨尔本市中心区主要街道的市容。此外, CAZ拥有众多的新式建筑以及代表着城市发展史的古老建筑,交相辉映,景象独特,例如有小意大利之称的Lygon St以及附近拥有大量的数代意大利移民带来的意式文化以及意大利风格的建筑,而且市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有哥特式圣保罗教堂和陈设华丽的古希腊式议会大厦等古老建筑与维多利亚式的建筑交相呼应。

气候交通:墨尔本的气候属于亚热带与温带交叉型气候,冬季气温一般在3~15℃,夏季气温多在20~35℃,但由于地理位置和洋流影响的原因,昼夜温差较大,夏天即使白天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晚上就会凉下来至12℃左右,因此墨尔本的气温有“一天四季”的说法。墨尔本的公共交通很方便,有火车、电车和汽车,主要交通工具是市内火车,与地铁不同的是它多数是行走在地面以上的,只是在市中心区域内在地下行驶。在墨尔本市中心,有一条环城电车线路,本地市民和游客都可以免费乘坐,方便大家欣赏墨尔本的市区景色,其行走路线环绕市中心外围,途经许多观光景点,包括维多利亚市场、墨尔本议会大厦、皇冠赌场、皇家展览馆、IMAX电影院、墨尔本中心等。

休闲娱乐:墨尔本市区的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也是数不胜数,例如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建于1845年。花园以19世纪园林艺术布置,内有大量罕有的植物和澳大利亚本土特有的植物,植物园占地40万平方米,至今保留着20世纪的一些建筑和风貌,汇聚了三万多种奇花异草,是全世界设计最好的植物园之一。还有位于市区中心的维州图书馆,它有一面古典文艺复兴式的正墙,其主要内部建筑包括以大拱形著称的La Trobe阅览室,是澳洲成立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同时也是全洲信息网络的中心。在墨尔本购物绝对是一种享受,经过巧妙设计的商店街,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史旺斯顿街与伊丽莎白街之间的街廊内。最热闹的是柏克街和史旺斯顿街的交叉口,许多大型百货公司如Myer、David Jones都在这里设有分店。别具一格的哥林斯大街不仅是遍布银行的金融街,也是世界名牌的集中地。此外,位于亚拉河南岸的皇冠赌场不仅是澳大利亚最豪华最大的赌场,也是南半球最大的赌场,1994年开业,当中包括五星级的皇冠酒店,大型会议中心及健康美容等设施,更拥有一系列的娱乐休闲设施,包括备有博彩角子机的24小时赌场、名牌汇聚的多家商店、14家电影院,以及多家餐厅及酒吧,还有一个可容纳2000人的表演中心。在赌场对面的墨尔本水族馆则坐落于被誉为“南半球的泰晤士河”的亚拉河畔,是墨尔本市区内唯一的水族馆,已经成为当地最热门的观光教学景点,更是许多公司团体、政府机关举办活动、晚宴的最佳选择。

美食佳肴:由于物产富饶并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墨尔本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美食天堂,最佳的品尝地点包括:南亚拉区的St Kilda Road、卡顿区(Carlton),著名的意大利美食区的莱庚街(Lygon Street)、费兹罗区(Fitzroy)及宾士域街(Brunswick Street,时兴的咖啡文化重地)。如果到南岸区(South Bank)走一趟,在那里可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亚拉河(Yarra River)风光。此外,位于市中心的唐人街,也有各式各样的中国菜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当地人前来品尝。而当地有名的维多利亚女王市场则位于伊丽莎白街和维多利亚街的交界处,是著名的传统肉菜蔬果市场,这里有超过1000多个的摊位出售各式各样的肉菜蔬果和日用品,从新鲜肉类、干货到手工艺品、流行饰物和古董小玩意,应有尽有。维多利亚女王市场是墨尔本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观光、购物及休闲场所。该市场即将进行全面维护改造,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强化其特色商业属性。

企业总部:从南岸远眺东段,聚集了众多跨国公司大型企业总部,如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澳大利亚电信公司(Telstra)、澳新银行(ANZ)、国民银行(NAB)等。

高等学府: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为全澳排名第十四的著名理工科大学,其主校区坐落于活动区北侧。由此继续往北约1千米,便是全澳排名首位的墨尔本大学主校区。墨尔本市中心居住着超过30000名来自全澳及世界各地的大学生,这些学生为城市带来了活力,构成了稳定的消费人群。

(四)芝加哥:迈向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的战略规划

1.规划背景、重点与策略

芝加哥曾是美国重工业基地和钢铁工业的发源地,“二战”后逐渐沦为“锈带之都”,历经数十年的努力,如今已成为美国重要的金融、文化、制造业、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芝加哥作为美国城市转型最为成功的范例之一,其“百年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芝加哥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分为大都市区、城市、城市中心区三个层面,且历次规划均与当时的城市发展阶段紧密结合。规划重点从发展黄金期的注重区域协调和城市框架搭建,到转型时期的城市中心区更新,再到转型成熟期面对全球化与可持续议题,注重多元发展、区域综合统筹发展。在发展黄金期,1909年《芝加哥规划》确立百年规划蓝图,成为美国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该规划主要针对芝加哥市区范围的物质空间进行规划,侧重于构建工业时代城市发展的空间架构,并关注区域层面交通、生态的控制与协调。包括建立高效的交通系统,形成街道体系及园林绿地系统、中央商务区等重要公共空间。在城市转型期,注重城市中心的功能更新与提升。包括1958年《芝加哥中心区发展规划》、1973年《21世纪芝加哥规划》和1983年《芝加哥中心区规划》。这时期规划主要集中于芝加哥市区范围,规划重点是以公共投资兴建大型项目和基础设施,进而带动私人投资,推动中心区复兴,促使中心区成为现代服务、公司总部、金融与证券机构的集中地,促进经济向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多元化发展转型。在转型成熟期,强化大都市区的区域统筹。这一时期,芝加哥大都市区成立了区域规划机构(CMAP),更注重大都市区的统筹规划,主要包括1999年《芝加哥大都市区2020规划》、2003年《芝加哥中心区2020规划》、2005年《区域框架性规划》和2010年《走向2040综合区域规划》。该时期规划主要是在芝加哥大都市区和市区范围,规划重点关注区域融合,控制城市蔓延,提倡TOD模式发展、高密度混合土地使用,促进社区、开放空间、经济系统、文化等不同网络的叠合与相互连接,促进区域的健康发展,能够持续地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中心区开发强度,拓展公共景观空间,提升中心区环境品质,构建高质量、多样化的现代城市空间。芝加哥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城市与区域规划情况如表2.5所示。

表2.5 芝加哥各发展阶段的主要城市与区域规划情况

续 表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2.三个维度和七个方面

规划的战略定位和发展引导是促成芝加哥及其郊区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区域的重要因素。这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和七个方面:核心维度(企业总部选址、金融业发展、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支撑维度(科技与创意、旅游与会展)和基础维度(精英人才,信息、通信与交通枢纽)。

(1)核心维度

①跨国公司总部和中小企业的集聚中心。芝加哥将吸引跨国公司总部作为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注重对中小企业的培育。规划强调为跨国公司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区域环境,关注融通资本、技术转化、技术提升、支持网络和便捷交流五个方面。②全球或区域的金融中心。芝加哥发展为全球城市,在金融领域成就突出,是美国最大的期货交易市场。自1973年规划起,复兴中心区成为战略规划的方向,将芝加哥中心区建成区域和全球金融中心则成为重要的目标。其重要举措有建设金融中心的办公空间;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支持;融合社区开发,形成金融、居住等多元功能的复合社区;吸引企业和人才。③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芝加哥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相互关联和支持的产业网络,金融业以外的保险、法律、广告和设计等行业对芝加哥建设全球城市具有重要贡献。其重要举措为立足中央商务区,拓展至中心区西部,开发新的办公空间;融合社区开发,在中心区建设新的功能混合社区,完善公共交通服务;吸引企业与人才,融通资本渠道。

(2)支撑维度

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基地和市场。在历次芝加哥战略规划中都被给予了充分的关注。1999年规划强调科技企业发展、校企合作和区域大数据商业化运作。其发展策略包括完善企业数据与信息分析、服务体系建构;孕育多样化、区域型的产业发展集群;培育区域创新文化,鼓励试验,发掘创新点,破除体制障碍;推动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转化。②国际性的旅游和会展目的地。历次大都市区规划和特别针对中心区的规划均强调旅游、会展是芝加哥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措施包括扩建和整合会展空间;更新原有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餐饮、娱乐、住宿等设施);完善从机场和交通门户区域到滨湖区及会展中心的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开发密歇根湖滨湖区域开发与芝加哥河沿岸;保护城市肌理和建筑遗产,塑造芝加哥的城市文化;创建多元包容的社区文化。

(3)基础维度

①精英人才汇集地。自1999年规划以全球城市为发展目标以来,历次战略规划均强调人才战略,通过人才吸引举措和教育策略两个方面,推动企业集聚、创新研发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其措施包括:增加高技术岗位培训机会;培育吸引高技术人才的文化、商业环境;完善基础教育、终身教育或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人才评估机制;建设宜居社区,以高品质的居住空间、步行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留住人才。②通信、信息和交通枢纽。主要策略为:规划通信设施;建设区域大数据中心;培育通信与信息技术企业;建设社区信息技术网络;建设铁路与陆路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航空基础设施;管理智能化交通;提议跨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协作发展,整合跨区域的交通资源等。

3.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芝加哥曾是美国五大湖地区的传统工业重点区域,历经30多年,实现了从制造业基地到以金融、交通、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大都市的成功转型。其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是高度重视城市文化的引领作用。

芝加哥市几任市长都将文化建设置于首位。如芝加哥首位黑人市长华盛顿用了两年时间,于1986年发布了芝加哥第一份文化规划;芝加哥市任职时间最长的市长戴利于1995年对该规划进行了修订,在原方案基础上增加了国际文化交流与文化活动内容;现任市长伊曼纽尔于2011年发布了《芝加哥2012文化发展规划》。其中,把公众参与作为文化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芝加哥2012文化发展规划》为例,该规划自草案提出到正式颁布共12个月。其中,公众咨询和参与时间占了6个月。为更好地鼓励公众参与,市长伊曼纽尔曾致信给芝加哥市民:“我们鼓励你们阅读这个规划,从中获得灵感并积极参与。因为这是你们的城市,你们的远景,你们的规划。”据统计,共有35000名市民在网上参与了规划草案的征求民意活动,16000人下载了该草案。

芝加哥曾因刑事犯罪频发而被称为“犯罪之城”。为此,该市通过加大对公民文化教育的投入来提高市民素质。一是加大文化设施建设,著名建筑包括公共图书馆、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文化中心及千禧公园等;还有遍布77个社区里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二是每年定期举办一系列大型文化和节庆活动,还在200多个居民区、77个社区举办了400多场社区节庆活动;在贫民区建了更多的公立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免费文化艺术活动。三是重视文化传承,注重保留和提升各类历史街区。

芝加哥的文化设施建设离不开社会资金的支持。如千禧公园建设募集了2.2亿美元,占总建设资金的44.9%。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不少馆内藏品来自捐赠。近年经济不景气,政府压缩了对博物馆的直接拨款,芝加哥文化中心和各大博物馆采取出租场地的方式增收。他们的大型活动基本采取政府引导、非营利组织运作的模式。芝加哥文化事务局的职能是引导和提供资金扶持。

《芝加哥2012文化发展规划》是一个核心文件,它包含了10大任务、4大重点、36项建议及200多项措施,也包含了许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个人互动内容。芝加哥政府提出:“现代商业模式和可持续发展实践均是文化活力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管理中,高效的许可体制可以赋予各项文化发展措施更多的可行性。”文化产业的发展给芝加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芝加哥创意文化产业产值在整个美国排第三,拥有24000个艺术企业,每年产生逾20亿美元的经济影响力,并贡献了15万个就业机会。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大工程,需要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调整。在这方面,也可借鉴芝加哥的做法:从街区发展、学术建设、预算水平等方面更新文化对经济影响力的评估数据;设立的独立于市政府以外的市长文化规划委员会,作为另一个监督规划实施的实体;制定规划执行成果、任务和其他更新消息的报告交流制度等。

图片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图集。

[1] 徐卫良:“区域品牌建设路径分析”,载《商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21期。

[2] 纪峰:“论产业集群对区域品牌建设的作用”,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6期。

[3] 秦军:《A大学MBA教育品牌建设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7页。

[4] 韩可胜:《CBD的经济结构与政府管理模式研究——国际经验与上海陆家嘴的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第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