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这个目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以长江为地域纽带和集聚轴线,形成区域联动、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二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拓宽进城落户渠道,促进人口流动、产业转移。三是加强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特色品质,促进城市发展与山脉水系相融合。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道路、供水、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物力资源大量消耗,人力资源也存在浪费。例如,中部地区的一个城市,不同的区都在大力争取同一个企业落户,有的甚至为了争夺大企业落户,给出了超出合理范围的优惠条件。
“还有一个现象也很类似,到地方去调研,会发现每个城市的经济简介上,都会突出有多少跨国公司在这里设厂,实际上放在这里的只是某个部件的生产厂,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工厂却可以拿到很多优惠政策。这种情况在20年前的沿海东部地区出现过,现在又在中西部地区出现了。”龚伟礼说。
顶层设计之下的长江经济带,新的变化也在发生。
龚伟礼表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已经呈现了五个趋势: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投入、推动创新;三是发挥各地区的产业比较优势,建立一体化大市场;四是建设现代化新型城镇体系;五是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在对外开放方面,长江经济带沿线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无论是利用外资、对外投资还是进出口,在全国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但长江沿线的内陆地区,之前在对外开放方面优势并不明显。(https://www.daowen.com)
长江经济带的沿江各省市要充分把握住自贸区建设、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机遇,不断扩大开放,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促进,用国际化发展解决自身转型升级遇到的问题。
考虑到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对外开放的基础和优势不同,要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十分重要。
从目前沿江各省市的规划、安排来看,加大开放力度基本已成共识。龚伟礼建议,上海可以考虑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内陆省市建立协作机制,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各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协同发展;就重庆、成都、武汉等城市而言,应充分利用自贸区这一平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推动形成新的增长极。
龚伟礼说,“长三角的阿里,大湾区的腾讯,还有京津冀的百度,格局已经形成,企业会自然生长,而且长出了更多的‘新苗’。高新科技产业最终还需经过市场历练,足够的市场空间和适当的政策干预,可以更好地平衡区域内经济发展,要避免‘拔苗助长’。”
(《经济观察报》2025年8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