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质量发展,勇攀跨越之路

高质量发展,勇攀跨越之路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昆明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奋进之年。招商引资是经开区的第一要事、全体干部的主业主责。加强工业发展监测和运行调度,密切关注企业生产运营情况,采取“一户一策”针对性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发展。积极主动服务民营企业,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经开区发展提供真实数据支撑。

高质量发展,勇攀跨越之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是昆明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奋进之年。全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增长这“一个中心”,突出大干招商引资和促进投资增长“两个重点”,强化工业经济、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三个支撑”,落实项目、用地、资金政策、作风建设“四个保障”,努力把经开区建设成为昆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引领区,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增长9%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02亿元,增长5.5%;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实际到位市外内资1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争取国家和省资金4亿元;确保土地收储面积1474亩,土地收入完成12亿元以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测评各项指标同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阿拉、洛羊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明显优于2018年。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质量抓好招商引资,让发展后劲强起来。招商引资是经开区的第一要事、全体干部的主业主责。“来到经开区就是干招商,身在经开区首先搞招商”,要继续实行主要领导带头招商、用主要精力抓招商,分管领导、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主体责任,坚持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并重、“移栽大树”与“育苗造林”并重,以组团式、小分队形式定向精准招商,充分发挥驻区商会、孵化器、中介机构等二级招商平台作用,招引一批大而强的项目、新而特的产业、小而美的企业、高精尖的人才。要瞄准主导产业和关键领域,找准主攻方向,实质推动昆明醋酸纤维厂整体搬迁等5个装备制造类项目、鸿翔一心堂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等4个大健康生物医药类项目、纳米大健康材料等2个新材料类项目、多伦科技智慧交通生产研发基地等5个电子信息类项目落地开工,力争工业类项目占招商引资项目的60%以上。同时,积极开展以聚集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培育优势支柱产业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招商,发挥“葡萄串效应”。要强化招商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招商引资队伍,在招商引资实战中考察识别干部、选拔任用干部,健全高层次招商人才引进机制和现有人才培养成长机制,打造一支熟悉产业经济、掌握投资政策、通晓商务惯例、精通项目谈判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二)高质量扩大有效投资,让经济增长快起来。项目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要以扩大投资总量、提升投资质量为主攻方向,切实打牢经济发展基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举全区之力抓重大项目推进,制订在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摘牌、摘牌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竣工、竣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促达产、优质存量企业促技改等“七促”项目清单,逐一建档立卡、挂图作战、督促检查、考核兑现,确保宝能汽车制造项目3月开工、年内完成30亿元的投资;全力推动赛诺制药原料药提取基地、奥斯迪智慧物流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促昆船物流装备制造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力服务保障滇中引水、三清高速、福宜高速、轨道交通4号线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梳理“十三五”规划项目,争取年内全部开工,每个季度集中开工一批重点项目。强化项目跟踪服务,继续实行项目会办和包保责任制,通过现场办公、定期会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项目谋划,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等方面谋划提出一批支撑性项目,不断充实和完善项目库,为“十四五”规划做储备。优化投资结构,以工业为重点强化产业投资支撑,确保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分别达到20%和45%。坚持提前抓、主动抓,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项目建库、入库作为常态化、经常化工作,全年新增入库项目不低于30个,储备项目不低于75个,形成谋划一批、前期一批、开工一批、入库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滚动机制。

(三)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让实体经济牛起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们成事之基、立业之本。要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促进烟草配套、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六大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申报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支持云南烟草烟叶公司、昆岭薄膜工业有限公司、华红印刷有限公司等传统企业提质增效,力争烟草及配套产业总产值增长28%以上;支持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云内动力、昆钢重装等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力争行业总产值增长5.2%;鼓励昆船集团、北方夜视、南天信息等光电子信息企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争行业总产值增长11%。强化上规、达规企业培育,争取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家。加强工业发展监测和运行调度,密切关注企业生产运营情况,采取“一户一策”针对性措施支持企业稳定发展。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精准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积极申报省、市成长型中小企业。积极主动服务民营企业,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升级扩能,积极配合申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努力将王家营申报为国家级铁路口岸。推动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园区对外开放水平,确保外贸进出口额超过23.39亿元。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新增保有税收亿元楼宇2幢、千万元楼宇1幢。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为经开区发展提供真实数据支撑。

(四)高质量完善基础配套,让载体功能全起来。要按照“北上、东拓、南连、西接”的思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努力打造智慧美丽新城区,实现经开区与昆明主城、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互促融合、一体发展。坚持规划引导发展,高起点做好规划设计,突出生产功能,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城市功能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全面加快在建项目时序进度,确保年内呈黄路(北段)、经开204号路、经开103号路南延线下穿昆河铁路立交桥全线贯通,打通呈贡新区连接空港新区和北向连接主城区的快速干道。全面推进安石路市政化改造提升及综合管廊PPP项目、呈黄路北段西辅线、经开245号道路等项目建设,继续打通断头路,提高路网密度和路网成熟度,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连接,服务片区开发建设。启动出口加工区北向交通改造、小普路(中段)改扩建等23个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启动实施。稳步实施小麻苴三期、西邑村、倪家营等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清水新村建设,持续推动园区“三旧”连片改造,不断完善生活办公功能,提升园区品质。全面提升供水、供电等供给能力,完善排水、垃圾处理、公共停车等市政配套功能。围绕数字化、智能化、便利化和人性化要求,加快智慧政务、智慧城管等专项建设,打造开放共享、高效便捷、融合创新的智慧园区。(www.daowen.com)

(五)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让发展动能足起来。科技创新是园区生存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要以提升创新主体及资源要素集聚交汇功能为导向,持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创新创业示范区,努力成为昆明国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重要集聚地。继续保持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年财政科技支出3.1亿元以上,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投入13.03亿元以上。更加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储备、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辅导力度,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5户,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例在40%以上。充分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力促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区内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向专业化和特色化方面发展,力争市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达100个。着力招才引智,加强创新团队整体引进,建立科技创新人才库,为创新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发放急需紧缺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补贴。发挥“紫云青鸟·云南文化创意博览园”“果林·众创空间”等品牌效应,通过举办创新峰会、创新创业沙龙等活动,打造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创客品牌。依托科创园,打造云南省优质高原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孵化区。

(六)高质量打造数字经开,让数字经济活起来。数字经济正在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全球共识,是国家战略部署和省、市重点工作。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数字经开”建设,努力把经开区打造成为全省数字经济的聚集区。围绕“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制订经开区数字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数字经开”建设的目标任务、具体路径和建设项目。以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提升电子信息、通信与网络等基础产业,积极引入有核心技术的团队、有发展前景的“独角兽”企业和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项目,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动形成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扶持以云内动力“多缸小缸径柴油发动机数字化车间和YN系列发动机产品智能化工厂改造”、昆钢重装“起重机智能制造及工业大数据应用”等生产线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系统改造,推动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为引擎,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建设全区企业、经济运行数据库,实现智慧城市智能运行中心有效运转。推动区块链技术示范应用,促进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建设。以“一部手机”为抓手,加快移动互联网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广泛、深度运用。

(七)高质量提升营商环境,让经开品牌亮起来。营商环境的重点是衡量企业家的感受、市场主体的感受。2019年是省、市“营商环境提升年”,我们要秉承“企业至上、服务是天职”的理念,把企业家的实际需求作为营商环境的校准坐标,真心、真情服务企业家,让企业家在经开区被尊重、受爱戴、有地位。要健全完善“班子成员对口联系+部门分行业+街道分辖区”常态化、全覆盖服务企业机制,主动上门讲政策、送服务、解难题;探索建立营商服务队,抽调相关部门业务骨干、年轻力量担任营商专员,开展百名营商专员一对一服务百家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行动,实施“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管家服务。要建立健全亲商、利商、安商、富商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企业积分服务制;实施民营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开展涉民营企业歧视性政策清理活动,大力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模以上市”,促进初创型企业扩量提质发展、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领军型企业集团化发展。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六个一”行动,加快推进“一网四中心”建设,落实“3550”改革目标,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变“马上办”为“立刻办”,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经开效率”“经开服务”营商品牌。

(八)高质量建设美丽经开,让园区颜值靓起来。良好的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优美的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巩固提升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和黑臭水体专项整治效果,全面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严格落实“三级河长、四级管理”机制,确保年内创建成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要突出抓好宝象河流域排水收集系统提升改造、茶高山山洪水截流、普照和倪家营水质净化厂二期改扩建等16个工程项目和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确保宝象河云大西路桥下、马料河果林水库、农学院部队围墙外断面水质全年保持在Ⅳ类。要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抓好在建工地、渣土清运等扬尘治理,加快“五采区”植被恢复,加大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力度,实现主要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以上。要启动实施“绿满经开”行动计划,积极创建绿色工厂、学校、社区、家庭环境教育基地,完成林溪公园一期及石龙路南段、春漫大道等道路绿化提升,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要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建设,扎实开展市容市貌环境、“七小”行业等专项整治,深入实施“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加快“大棚房”农地非农化问题整改,确保按要求完成259宗、2934.57亩整改任务;加大项目征地拆迁和“两违”建筑治理力度,完成218万平方米以上拆临拆违任务,拆出项目土地存量、拆出产业发展空间、拆出园区景观形象,让园区品貌更优、颜值更高。

(九)高质量加快社会发展,让民生福祉实起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名校融校”战略,推进“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稳步提高教育质量。启动推进校园专业足球场馆、经开二中新校区建设及经开三中拆除重建项目,确保2019年9月经开三小及附属幼儿园、倪家营分校建成投入使用,满足企业职工和群众“上好学”的需求。继续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措施,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落实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加大失地农民再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实现劳动力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接收安置就业农村劳动力600人;落实援企稳岗等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增强就业培训针对性,提高转移就业稳定性。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建设,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启动4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以奖代补支持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繁荣公共文化事业,实施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办好企业文化节和撒梅文化节,提升品牌知名度。落实集贸市场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改造提升昆船、航天、大新册、小新册等4个农贸市场,新建扩建高桥集贸市场。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经济犯罪行为,健全完善金融风险债务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构建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推进平安经开建设,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治理村霸,深挖“关系网”和“保护伞”;强化安全生产、校园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日常监管,加强社会风险防控,健全包保责任制,努力将风险隐患、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好民政双拥、民族宗教等工作,支持群团组织改革发展,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十)高质量配置发展要素,让支撑保障跟上来。要坚持以企业、项目需求为导向,在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和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用地保障,加强已收储土地的管理,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的土地,盘活现有招商引资项目和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清水北部片区土地整理,推进部队进出口道路配置土地、大观山土地收储整理等一级开发项目;加快项目土地供应,确保全年土地成交2565亩,力争完成土地收入20亿元;认真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算清土地账。落实资金保障,争取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和国家、省级项目补助资金,提高预算执行均衡性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拓宽融资渠道,发挥经投集团融资功能和区内32家金融机构优势,推进PPP模式项目建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强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优惠政策,调整优化区级扶持政策,兑现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系列政策措施,全年工业经济和科技创新发展扶持资金投入不低于1亿元,增长2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