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太湖防洪减灾战略与实施措施优化

太湖防洪减灾战略与实施措施优化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湖流域的防洪形势不容乐观。(二)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1.防洪战略在实现总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为使流域切实达到安全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要依据新资料进一步研究设计暴雨的时空组合,补充必要的防洪工程措施,使太湖流域真正达到安全防御各种可能不利组合的50年一遇防洪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有对策;进一步目标到达防御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太湖防洪减灾战略与实施措施优化

(一)防洪特点与形势

1.防洪特点

太湖流域流域面积36900km2。西部为山丘区,中、东部80%为平原区。平原地面高程大部分为3~5m,约有一半以上面积的地面高程在汛期洪水位以下,均需堤防保护。平原河道水面比较平缓,通常约1/10万~1/20万,河道流速约0.2~0.3m/s,泄水不畅。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城市化率为50.6%。全流域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900亿元,约占全国的11%。人均收入为全国平均的3.8倍。

太湖流域水系最大特点是,流域内湖泊星罗棋布,河网纵横交错,是我国最著名的水网区。防洪特点表现为两个方面:

(1)降水量对河网水位的响应敏感。20世纪60年代太湖下游降雨与水位涨幅的比为1∶5,90年代比例已达1∶7.5,形成了“20年一遇的降雨,50年一遇的水位”的局面。

(2)河湖水位对洪涝灾害的响应敏感。太湖流域广大平原地区高程仅3~5m,中部洼地高程仅2.5~3.0m,而水网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位升高十几厘米乃至几厘米即可引起内涝,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所以太湖洪涝的基本特点是湖泊与河网水位变化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这一特点的基本原因是梅雨暴雨台风暴雨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以及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2.防洪形势

(1)正在建设的治太工程已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效益。治太骨干工程包括:望虞河、太浦河、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东西苕溪防洪、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和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等11项工程。自1991年冬开始治太建设以来,已完成工程量2/3,其中望虞河、太浦河、环湖大堤、杭嘉湖南排等4项重点骨干工程已基本完成,预计2002年全部完成。1999年太湖流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降雨量比1954年更集中、更不利。尽管治太工程尚在进行中,但防洪骨干工程已初具规模,通过骨干工程的合理调度,大大减轻了洪灾损失。实践证明,治太总体规划方案所确定的工程布局是科学、合理的,防洪工程体系为流域防洪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合理调度的基本手段。

(2)太湖流域的防洪形势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内连续出现6次大洪水,其中1991年和1999年洪水为全流域性大洪水,历次洪水反映出洪水位涨幅加大、退水减慢的特点,主要是圩内排涝动力加大、水田面积减少、城镇建成面积增加、地区排涝河道淤积等流域下垫面的显著变化所致。流域成灾暴雨的雨日数已由50~60年代的60~90天缩短到30~45天。1954年最大90天成灾降雨的典型已失去了其最不利典型的代表性。按照最大90天降雨量50年一遇的1954年典型降雨过程所规划的治太总体规划方案,即使全部完成后,仍达不到安全防御更不利时空组合的50年一遇降雨所形成的洪水灾害,防洪形势不容乐观。(www.daowen.com)

(二)防洪减灾战略与措施

1.防洪战略

在实现总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为使流域切实达到安全防御50年一遇洪水标准,要依据新资料进一步研究设计暴雨的时空组合,补充必要的防洪工程措施,使太湖流域真正达到安全防御各种可能不利组合的50年一遇防洪标准,遇超标准洪水有对策;进一步目标到达防御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2.主要措施

(1)环太湖大堤尚有较多工程隐患,必须在原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除险加固工程措施,并提高其抗风浪的能力。

(2)实现望虞河、太浦河两岸控制工程

(3)研究东太湖恢复利用方案。

(4)控制局部地区地下水超采和地面下沉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