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析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2年6月,在《21世纪议程》中,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付诸实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共同的纲领性文件。基于这一研究背景,1985年美国首先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该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且国际组织对此也积极响应。目前,《21世纪议程》已将农业可持续发展列入其中,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是对传统工业化进行深刻反思、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科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经济理论注重增长,即物质产品的增长,忽视了环境文化等内容。80年代以后,以经济发展理论逐渐代替单纯的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代替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理论。

美国农业科学家Brown(1981年)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做出系统阐述,标志人类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初步形成。他的著作《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中详细地分析了土地沙化、资源耗竭、石油枯竭、粮食短缺四大问题,并且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基础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发展三大途径,还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形态做了许多侧面的描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自然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0年发布的《世界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生命资源保护》一文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同时在报告中指出,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及生态等因素;必须考虑生物与非生物的资源基础,必须考虑长期或短期的优劣处。

1983年11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如下: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在《21世纪议程》中,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付诸实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并成为共同的纲领性文件。从此,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与实践便成为各个学科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平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类发展与资源消耗、生态破坏、环境退化相联系;另一方面要求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积极的导向、有效的组织、公正的约束来实现,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协同,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于各学科研究角度不同,涉及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因此对可持续发展阐述的重点也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基于这一研究背景,1985年美国首先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该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且国际组织对此也积极响应。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构成了农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www.daowen.com)

可持续农业就是把可持续思想应用于农业领域。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农业。世界粮农组织理事会于1988年对可持续农业进行了如下定义,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管理和保护水、土、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技术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及今后世代人的需要,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上能够接受。为了使可持续农业更具有操作性,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未来20年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构思。目前,《21世纪议程》已将农业可持续发展列入其中,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将目前的农业资源开发与长期的农业资源保护相结合,从而既能满足当代人对农产品不断增加的需求,又能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目标。关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要观点有生态农业论、现代可持续集约农业论、绿色农业论等多种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研究基本的民生问题,如食物安全、农业现代化及农村发展等,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

因此,可持续性是现代都市农业资源持续利用,是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而融入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不仅要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健康、多样的农副产品为主要生产目的,而且要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场所,其中体现了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一项新型的产业,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率先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把发展现代农业与都市功能性农业有机结合,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资源节约型农业,在保证农民和企业获得合理利润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农村自然景观与农业文化的珍贵,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激发市民自觉维护自然环境和文化,成为开发都市型农业经济的动力。

综上所述,上述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关、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农业区位论奠定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和消费结构升级理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宏观的战略选择,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和高级化;城乡一体化理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多功能性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引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促进了都市型现代农业规划的实践。总之,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多种理论的交叉融合中体现其综合功能和效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