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农地承包权退出与流转的优劣分析

农地承包权退出与流转的优劣分析

时间:2023-06-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地承包权退出使农民摆脱了土地的羁绊,全身心投入在城市的工作,而不再是城市中流动的就业者。

农地承包权退出与流转的优劣分析

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着力推进农地流转,而对农地承包权退出则关注不够。其原因在于:其一,农地承包权退出可能使相关者面临较大风险,在融入城市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农地承包权退出可能使退出者面临生存危机;其二,基于上一点,推进农地承包权退出阻力较大,进展也比较缓慢,成效不突出。其实,农地承包权退出与农地流转各有利弊,需辩证看待其优劣。

第一,从农民土地权利保障的角度来看,农地流转更有利。目前,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依然很低,土地仍然是农民最基本也是最后的保障。虽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中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到城市就业,但大多数农民工的就业并不稳定。一旦经济形势有所波动,首先失去就业岗位的主要是农民工。还有很多农民工从事的是临时性非正规就业,并没有在就业单位获得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对于大多数农民工而言,保留农地承包权,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一旦在城市无法生活,还能回到农村。因此,如果没有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具有较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贸然退出农地承包权无疑面临很大风险。相比而言,农地流转更能有效保障农民的生活和农民的土地权益。

第二,从农村的长远发展而言,农地承包权退出更具意义。在我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农村人均耕地少,农业收益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难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种状况造成了至少两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方面,由于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不利于农业机械的应用,妨碍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均农业收益很低又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的投入,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经营也降低了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因此,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从而使农民能够依靠农业经营收入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农地流转虽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但这种依靠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并不稳定。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而且流转方随时可能收回耕地。即使流转是长期的,农地流转也会造就大量的“在外地主”。他们不在农村,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却每年从农村收取地租,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的长期发展。而农地承包权退出的核心是推动那些在城市有稳定就业的农民永远离开农村,使他们彻底摆脱对农地的依附,而不是像流转方那样继续汲取农村的资源。(www.daowen.com)

第三,对于提高城市化水平而言,农地承包权退出也更为有效。对于进城工作的农民而言,保留在农村的土地等于多了一层保障。但是,保留土地也同时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真正离开农村,也就难以真正融入城市。从城乡资源的角度来看,保留农村土地的承包权,就会同时保留其在农村的住宅和宅基地,不仅其承包地的经营质量难以保障,“两栖占地”也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进而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农地承包权退出使农民摆脱了土地的羁绊,全身心投入在城市的工作,而不再是城市中流动的就业者。同时,农民宅基地退出后复耕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这就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土地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